作者:黎荔
香港TVB各大經典劇集,不管主角是加班晚回家,還是剛剛吵完架,或者失戀了心碎成渣……這時,都會來一句——“等我煮碗面俾你食。”這句話,名列“TVB電視劇100句經典臺詞”。這是粵語版本,國語版就是劉嘉玲在《大內密探零零發》中那句美妙絕倫的臺詞。無論周星馳多么落拓、不得志、遭誤解、找外遇,她會帶著很柔情的眼神說一句“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好不好?”結果周星馳的心瞬間就崩塌了,徹底軟了下來。之前拌嘴的面紅耳赤,都化在一碗熱氣騰騰的面里了,兩人很快和好如初。若說“我給你拌個沙拉,”哪有這付體貼味道?
有人懷疑,所謂“北方的面、南方的米”,南方不是米食區嗎?怎么還是一碗面條安定天下呢?吃面其實流行于北方和南方,南方有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和麻油涼拌面,北方有打鹵面、炸醬面、油潑扯面、朝鮮冷面,我都數不過來了。反正,各個地方都有一碗驚艷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面,廣東有油炸伊面,山西有刀削面,陜西有油潑面,重慶有麻辣小面,四川有擔擔面,新疆有大盤雞面,武漢有熱干面,蘭州有牛肉拉面,河南有燴面,香港有咖喱魚蛋面.....還有很多很多。它們,擁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名字。它們,被很多心靈惦記著,那是熟悉的家鄉的味道。那種情愫被拉得很長很長,那種感覺很甜很甜。世界很大很遠,但大家手里,都端著一碗面,碗里晃動著麥香。
面條的前身,是臃腫的面粉一團,一經切割,即由面而條,完成一次驚艷的變身,因此面條是面粉的最美麗、最科學的線性延展。吃面其實很“多情”,與不同配料搭配即可成就迥然不同的味道,如一個隨性的人,亦喜亦怒,亦剛亦柔,亦豪亦秀,亦粗亦細,情態各異,卻終不改本色。做干拌面的話,掛鹵濃稠有黏性,是濃情蜜意、親密無間的象征,做湯面的話,花費心思、精心熬制的高湯是整碗面的靈魂。做一碗面條何嘗不是柔情,所以,誰說南方人不吃面,米粒的胃也需要一份柔情啊!面條自帶一種安全感。當你帶著一天的疲憊歸家,如若面前擺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暖意隨著撲鼻而來的面香,鉆進每一個毛孔,如此家常而隨意,正是最溫情的人間煙火。其實,中國式的家庭、土地、生活觀念和夫妻恩愛,五湖四海,千秋萬載,到最后,也就是歸到這么一句平淡溫暖的話去:“我煮碗面給你吃,好不好?”人世間所有的愛恨離別、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都包裹在食物之中。一日三餐,周而復始,春播冬藏,這就是“過日子”最好的解釋。
搓、揉、搟、削、拉,中國各種主食里,數面條適應性最強。而在做面方面,中國人真真是一把好手:調鹵、澆湯、翻炒、油炸,陽春面、臊子面、炸醬面、熱干面、漿水面……把一碗小面玩出了花兒。面條據說有成百上千種,有人愛酸辣,有人喜甜口。不知道從哪里看到的這么一句妙語:“就跟愛情一樣,有人喜歡干凈利落的答案,有人喜歡黏不拉嗒的過程?!彼?,在面條的做法上,沒有必要像甜粽子咸粽子一樣搞南北對抗、地域攻擊。竹升面、手搟面、雞蛋面、黃面,不過是因為制作工藝和原料的差異,形成的不同面條種類。至于蒸、炒、拌、煮,濃油赤醬的,清淡素簡的,熱乎乎的,清爽爽的,臥個雞蛋、燙棵青菜,猛加肉臊大腸澆頭,或清湯白面只撒一把小蔥,又有什么關系呢?適口隨性好了。
南來在西安生活多年,發現陜西面食出神入化、數不勝數:什么biangbiang面、岐山面、擺湯面、油潑面、蒜蘸面、宮廷罐罐面......陜西面食把每一種面都做得與眾不同,且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在陜西的地方八大怪中,除了面條像腰帶,還有兩怪說的是辣子和老碗,也是和面條分不開的。陜西人吃飯可以不吃菜,不吃雞鴨魚肉,卻絕不能沒有辣子,我曾聽到過一位老陜大哥理直氣壯說,一碗面要加什么菜,那還叫面嗎?只要有辣子和醋就成,吃面,吃面,吃的就是面本身的滑溜勁道。至于陜西人的老碗,一是由于吃面食,二是由于不吃菜。肚里油水少,自然容易餓,加上辣子的刺激,飯量就更大了,不用一個像小盆一樣的大碗能成嗎?老碗通常由粗瓷燒成,碗口直徑可大到一尺,碗面厚度在三分之一左右,碗底厚度可達兩寸以上,一只空碗的重量就有一斤多,碗里一次盛飯也在一斤上下,比一般的小盆兒還要大。沒有一把子力氣與饕餮海量,真正的陜西面你是吃不成的。油潑辣子的驚心動魄,手擎老碗的轟轟烈烈,橫掃六合,舍我其誰,這才是陜西面食的精髓,這才是陜西面食的魂魄。
觀摩體會,我學會了做油潑辣子面,當然我一般都是在社區里的面食店,買的手搟面、鮮切面,自家做手搟面、抻面,還是有點手藝不精。做法是將干透的辣子(一種產于陜西當地的線辣子,名曰秦椒)放進鍋里炕到焦脆,趁熱搗成粉末,拌上鹽,蔥末,姜末,并佐以芝麻等多種香料,放在撈起過一下涼水的寬面上,然后用滾燙的熱油潑入即成。成品油光閃亮,紅艷誘人,香氣撲鼻。吃一口滿嘴嫣紅,香沁脾胃,辣子和面的香味混合在一起沖入鼻腔,竟然能感受到關中大地的豪邁與粗獷。后來,我用這種方法來做其他配料,比如大蒜搗成蒜泥,油燒到非常熱潑到蒜泥里,聽到滋滋的聲音,倒入鹽、醬油、醋、芝麻醬攪拌均勻,可以做成非常好用的蒜泥料汁來拌面。又或者,炎炎夏日吃不下飯,只想吃最清淡的,就撈一小把面條,煮面條的過程中,細細地洗蔥、切蔥,另起一鍋,熱油至冒煙,趁熱澆在碧綠的蔥花上,伴著滋滋的音兒,蔥香入鼻,一盤超級簡單的蔥油拌面,不到十分鐘就大功告成了,也算是活學活用!
面條長長的,因此被當作長壽的瑞兆,生日或結婚等喜慶的日子里,中國人經常會吃面條,順順溜溜的面條讓人產生了吉祥的聯想。夏至新麥登場的時節,按習俗也要吃面,這里有嘗新的意思,是收獲的喜悅,是祈求幸福祥和、五谷豐登,而且夏至吃面,長長的面條,也暗示了夏至長長的白天,是人與天地同流,人道與天道相合。
家長里短的背景下,再也沒有比一碗面更完美的食物了,它家常而隨意,正是最溫情的人間煙火。人世間,不管多少轟轟烈烈到最后,也都是回歸平平淡淡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