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陜西人是全國幸福指數最高的。這話不假,因為沒有什么事是一碗面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兩碗再給他兩頭蒜,幸福指數立馬飆升。
面是陜西最普通、最便捷的一道美食,深受陜西各民族男女老少的喜愛。對陜西人而言,面就是我們的最愛。三天不吃面,身體就要打擺子。外地的陜西人回歸故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吃一大碗面。貓胡說就是如此。
陜西人愛吃面和歷史淵源有關。
2017年初,在西安灃鎬遺址里,考古人員發現大量碳化糧食顆粒,距今2800多年。這次的最新研究成果說明,最晚在西周中期我國已經開始了小麥規模化種植,并逐步取代了以粟米為主食的北方人食物結構。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小麥在我國開始廣泛種植的時間在漢代。而這一重要發現將我國規模化種植小麥的歷史提前了六七百年。
陜西人愛吃面和地理位置有關。
陜西位于中國西北部,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自古就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和八水繞長安的地理優勢為小麥的種植提供良好的保障。
關中平原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有利于大規模種植。而陜西大體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春季氣溫回升快,溫度較高;夏季雨熱同期,水熱充足,再加上渭河、涇河、洛河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非常適宜小麥的生長。
陜西人愛吃面和陜西人胃有關。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陜西人覺得,只有吃面腸胃才舒服,只有吃面心里才實在,只有吃面才覺得生活有滋味。
這是陜西人的秉性和習性,幾千年來都是這樣,誰也無法改變,他們自己也從來沒想著去改變。難怪外地人常說陜西人固執、倔強,是“一根筋”。
陜西人愛吃面和貧富貴賤無關。
陜西人愛吃面真的是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不管他是達官貴人,還是庶民百姓,一碗面就會然他感受滿滿的幸福。山珍海味、鮑魚龍蝦對他來說可能反而不感興趣。
陜西人愛吃面和面的種類繁多有關。
陜西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不謙虛的說,全國34個行政地區,貓胡說走過28個。以上接壤的8個省市的面食都吃過。
比如: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燴面、湖北的熱干面、四川的擔擔面、甘肅寧夏的拉面、拉條子、內蒙的莜面、重慶的小面等。不可否認,每個地方的面也有很多種類,但歸根到底萬變不離其宗。
陜西面食的種類就不能同日而語了,陜西面食大概有上百種,biangbiang面、岐山面、擺湯面、蒜蘸面、油潑面……數不勝數。雖說都是面,但是陜西面食把每一種面都做的與眾不同,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陜西的歷史一樣。
在陜西吃面,最難的就是選擇。
陜西人愛吃面和器皿有關。
做為陜西人吃面也有很多特色和講究,陜西關中人吃飯,尤其是農村,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被稱為“碗盆難分”。老陜吃面,當然也要用大碗!!
幾瓣生蒜是一碗面最不能少的!在嚼蒜瓣的時候,嘎崩嘎崩的,又脆又辣,開胃殺菌。吃一口面,就一口蒜“美幾很”,這日子撩咋咧!
大老碗、biangbiang面、褲帶面、油潑辣子和大蒜,再加上吃的時候的呼嚕呼嚕聲音,那個風生水起、酣暢淋漓呀,讓老陜在吃面過程中無比的享受。
吃罷面,一句地道的陜西話“美得很”,說明了一碗面帶來的那份滿足、那份幸福。
陜西人愛吃面,是一種感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記憶。
伙計,來碗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