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講關于提問技巧的事。上學那會被動回答過很多問題卻很少主動問問題,整張試卷都是由問題構成的,為了考試不知道做了多少張。你還記否真正開始向自己提問題是什么時候嗎?
上個問題先擱一邊,先說說問題。問題一般分為三種:
第一種,基于事實的問題。如很多歷史問題,只有一個答案。甲午戰爭爆發于哪一年,簽訂了什么條約,中日抗戰用了幾年等等。這是我們最早遇到的問題,在腦海里也最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種,基于偏好性的問題。如你最喜歡的顏色,最喜歡吃的食物,最喜歡看的書等等,這是沒有統一標準答案的也沒有對錯,因人而異,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第三種,基于判斷性的問題。如互聯網行業有發展前景嗎,大學生在校談戀愛好嗎等等。這種問題也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只有更好或更壞一些的答案。和偏好性問題還是有差別的,偏好僅僅是偏好不需要強有力的論證,但此問題不然,做出判斷必須要事實依據,強有力的論證才具有說服力。
中國學生最先接觸的問題,就是填鴨式基于事實的問題。就像我們的歷史,地理題目,只有一個答案,其他的都是錯的。高二政治課開始接觸辯證問題,但可悲的是在政治試卷的辯證題目里標準答案仍然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的思維在某些方面是比較固化的。
我剛出學校時,在大家眼里是所謂的書呆子,這個名號掛了很長一段時間。進入社會慢慢才認識到看問題不能太死,必須帶有辯證性思維。后面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叫解放天性。只想從原有的思維里面跳出來。
填鴨式思維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這會讓我們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判斷性問題有些時候束手無策。
其實我們遇到這樣的老師可能會好點。課外作業由老師給我們定個課題,將同學分成很多小組進行研究,再給些書目自己去查閱,尋找事實依據。當然書目之外的依據是會加分的。之后開個辯證會,小組之間互相質辯。好處大家肯定清楚,培養了思維,也擴大了閱讀量增長了見識。可中國的應試教育會讓你做這些嗎?你只需要知道問題的答案,考試能得分,考個好大學,畢業有份好工作,將來有個好生活(物質生活)。這就是最終的目的。
有時候和學生聊天,問他為什么學醫。可答案沒有一個說是自己喜歡的。答案普遍是父母的選擇,為了以后安定的工作。你們想過自己想要什么嗎,喜歡什么,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什么?為了一份好工作,追求所謂的好生活就放棄了自我,這樣真的劃算嗎?
當你真正步入社會你有可能會后悔當初自己所做的選擇,如果你開始真正去思考某些問題就會明白的。大學步入社會,首先會找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如果沒有就將就找份銷售,只是為了生存,沒有任何興趣可言。接著會經常換工作,之后開始思索自己想要什么,喜歡什么,這時才開始真正尋找人生的方向。
我想我們可能在某個階段遺棄了一些很重要東西,請問你多久沒向自己提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