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倒霉透了!
黃sir一坐下來,就來了一句一點也佛系的話。我和李師兄聽的一愣。
愿聞其詳。我說。
以下是黃sir的一天:
早上,給孩子做早餐。孩子拿起面包,把一半撕成了碎屑,扔到了陽臺上。黃sir一看,呵斥道:你怎么浪費糧食,給我把面包掃干凈。
孩子說:我不!
黃sir氣不打一處來,抽了孩子一巴掌。訓斥了他半天,耽誤了不少時間。一看不早了,趕緊送他去幼兒園,自己也差點遲到。
剛到辦公室,就被領導叫過去了。
領導一臉不爽,問道:那個材料為什么還沒有出來?
黃sir也挺委屈的,材料沒出來,是因為劉的素材一直沒有給她。劉又大她半級,自己也沒有資格去催呀。
她回道:我也想馬上做出來,可是劉一直不給我素材啊。
領導說:劉手上那么多案子,你有去找過他嗎?
黃sir心中不悅,低頭不說話。
為了趕時間,黃sir不得不加班工作。晚上回到家,發(fā)現(xiàn)氣氛不對勁。
老公:你知道現(xiàn)在幾點了?
黃sir一聽就火了:你以為我想這個時候回來啊。
老公:事情是做不完的,好像就你忙一樣。
黃sir:你還是個男人嗎……
02
黃sir的經歷,生活中很常見。
我們是努力生活的,我們希望每天能夠歲月靜好,我們愿意跟每個人好好溝通。但事實就是,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會跟人嗆起來。
溝通首先是一種技能,溝通不暢,不能好好說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從未好好鍛煉過這項技能。甚至于,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鍛煉。
看過這樣一幅圖。三只動物看天氣,小鳥飛的最高,在云層之上看到了太陽,于是它說:啊,是晴天。長頸鹿脖子長,伸到了云層中,它說:別胡說,明明是陰天。再看最下方,小狗已經被淋成了落湯雞。
這幅漫畫說明了不能好好溝通的根源:認知偏差。
《社會動物》這本書里,介紹了認知偏差里最重要的一個:歸因偏差。
歸因,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認為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歸因偏差,即我們的分析總是有失偏頗的。
對于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容易歸因于這個人的性格和態(tài)度,而忽視客觀環(huán)境和外部因素。而如果我們自己是當事人,則又會歸因于外部環(huán)境。當我們成功時,都是自身努力;當我們失敗時,那是運氣不好。
所謂溝通,就是在減少認知偏差的同時,用語言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要求我們,在溝通過程里,要尤其避免認知偏差帶來的三個陷阱。
03
第一個陷阱:無辜者,“這不是我的錯啊”。
早上黃sir跟孩子的溝通,就是踏入了這個陷阱中。黃sir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將孩子的行為解釋為“調皮搗蛋,浪費糧食”,而忽視了可能存在其他可能性。
當她產生“這完完全全都是他的責任”這樣的想法時,自己也就完完全全地踏進了陷進之中。
無辜者往往會忽視自己的責任,把過失全部推給對方。這在溝通過程中,當然不可能有尊重、信任和理解,結果自然也不會太美好。
應對無辜者模式的方式是,讓自己重回到參與者的身份。問自己,我有沒有忽視自己的責任?
在跟孩子的溝通中,黃sir有做一個好的教養(yǎng)者的責任。她應該提醒自己,自己是不是應該關注一下孩子的動機。
這次溝通可以是這樣的——
黃:我看到你把面包屑放到了陽臺上,你這樣做是有什么目的嗎?
孩子:對呀,昨天我看到一只鳥兒來這里,它再來的時候我希望它有吃的。
黃:原來是這樣呀,還記得你吃多了的那次嗎?你吃的走不動那次
孩子:記得啊,吃了好多東西哦
黃:那鳥兒吃多了會……
孩子:啊,飛不動了。那我只放一點點……
孩子跟媽媽一起收拾了起來。
04
第二個陷阱:無助者,“我也很無奈啊”。
黃sir工作上的那一番溝通,是典型的無助者陷阱。她一直在等待著素材,但是對方始終沒有給。她雖然不表達,心里卻帶著不滿,這些不滿又會給溝通帶來負面影響。
無助者會把自己置于沒有選擇的地步,她認為自己對這件事已經無能為力了。消極的想法帶來消極的行為,最后導致消極的溝通。
無助者陷阱的應對之法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做點什么,把自己拉回行動者的角色。
黃sir一直關注的是對方沒有給我素材,而沒有想過,我要怎樣做才能拿到素材呢?
她可以主動出擊——
聽說劉的案子很忙,黃sir去了劉的辦公室。她發(fā)現(xiàn)劉一直在接電話,處理各種事務。桌上的杯子里,有茶葉,卻沒有水。想見是連倒水的時間都沒有。
于是,她燒了開水,幫劉倒了一杯茶。
劉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小黃,那個素材一直沒給你,害你被批了。
黃:沒事,你這么忙,肯定記不了這么多瑣事,怪我沒有早點來提醒你。你看哪里有我能幫忙的?
劉:那個素材已經做好大部分了。半成品給你沒問題吧?
黃:沒有問題,我也可以做的。
劉:太感激了,等忙完這陣請你吃飯……
05
第三個陷阱:受害者,“都是你害的”
黃sir在與老公的溝通里,很受委屈。自己忙了一天,本來心情就不好,他還要這樣說自己。
在受害者陷阱里,她容易將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人,質疑對方的動機和意圖。所以她說對方不是男人。她忽視的地方在于,對方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對方這樣說這樣做一定有他的理由。
應對受害者陷阱的方法是,探尋對方這樣做的原因,讓自己成為探索者。
黃sir首先要理解,丈夫的抱怨是合理的,出發(fā)點是愛而不是恨。而丈夫突然說出不好聽的話來,必然有更多緣由——
黃:我知道自己最近忙工作,有點疏于照顧家里了……你這么說,我也能接受。
丈夫:不是有點,你今天加班也不通知我,孩子放學沒人接,老師電話打到我這里了。
黃:天哪···· 看來我必須要調整調整了。
丈夫:好啦,飯菜都快涼了,快吃吧。
黃:真是一只好老公!
以上,是從思維和意識的角度,對溝通進行的總結。如果你對生活觀察足夠細心就知道,情緒也是溝通中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關于情緒的部分內容,請參見另一篇:高難度溝通:怎樣真正理解你愛的人。
【上一篇】:不懂行動原理,只能一輩子沒出息
【下一篇】:像心理咨詢師一樣勸架
【?下方一秒點贊,助力院長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