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ountain, stillness surges up to explore its own height In the lake,?movement stands still to contemplate its own dep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Fireflies by?Rabindranath Tagore
文 | 會飛的老狼皮
清晨,林間的營地非常安靜,高低長短的鳥鳴剛開始。天蒙蒙看不清楚,鉆出帳篷,戴上頭燈,從熊柜里面拿出準備好的1.5L的水袋,從篝火余灰中翻出一個烤紫薯囫圇吞下。沙沙沙地踩過林間堆積的松針,找到小徑路口(trail head),鉆進山林。我開始了這次速登Alta峰頂的越野跑步。開頭最難,高海拔氣溫低,身體和神經都很緊張。身體沒有熱開,馬上開爬一段陡峭山路,冰冷的山風吹干冷汗陣陣。昨天大致把地圖背下來了,第一次實地跑這條后山山路,不知道路況如何。有沒有岔路?頭燈夠亮沒有錯過路口吧?營地所在公園是加州黑熊非常活躍的區域,會不會偶遇早起的熊們?
下山正往營地匆匆趕路,轉到Lake Trail,快經過Wolverton時,2分鐘前剛跟一隊上行的徒步背包客互致了問候。這是一段又窄又直的下坡,兩旁松林密集,風聲激越,想著快回到營地了,不禁加快了腳步。忽聞左旁路邊嗶哩嘩啦碾壓松針層的聲音,我正在爽快的下坡飛翔中,在空中大吸冷氣,看清楚黑熊母子倆霸住了路右邊,一只小熊在路左邊,被我嚇住不敢跨過小徑。緊急制動,熊們近在咫尺。右邊的母子倆死死的盯著我,時而晃頭望向小徑對面的小熊。被隔斷的小熊焦灼的原地轉圈。我慢慢后退,林間寂靜,只有腳下踩到的松針緩緩的擠出一點聲響。突然,小熊踉蹌著從左邊飛奔而過,黑熊母子仨團聚,母熊舐犢情深。我大氣不敢出,不敢加入它們的歡聚,萬一激怒了黑熊老媽?
[壹] Alta Peak via Lodgepole-Sherman trail (Wolverton), Lake trail and Alta Peak trail
Alta Peak海拔11,207英尺,合3415米。Alta源自西班牙語,為高挑出眾之意,是個一覽眾山小遠的孤峰。來的第一天,打開地圖就悄悄觀察謀劃了一番,準備適時速登這個離營地最近的11er(指超過11000英尺的山峰)。營地lodgepole campground在海拔6700英尺(2042米)的位置,是整個Sequoia國家公園設施最齊全,條件最好,最大的營地,離宿營區約半英里的營地大門處有商店,餐館,浴室,洗衣房。出營地大門就是南北貫穿整個公園的“將軍公路”(General Hwy)。剛到前兩天清晨都在這條公路上跑步,南下到達世界體積最大的樹---謝爾曼將軍樹,接著在附近修繕極好的小路上轉圈,再回到營地。高原跑步累成狗,也擔心遇到黑熊忐忑不安。一一跑過白天熱鬧非凡,此刻確空無一人的景點。清晨森林空氣清新,每一個毛孔都在貪婪的呼吸。
Sequoia樹,僅存的兩種稀有紅巨衫的一種,以“身高體寬”著稱,現存活樹分布于加州中部內華達山脈南麓(Sierra Nevada)。另外一種就是分布于北部加州的紅木(redwood),以高大著稱。
On September 25, 1890, President Benjamin Harrison signed legislation establishing America's second national park.
1890年9月25日,為保護包含Sequoia珍稀紅巨衫在內的這片森林綠肺,當時的總統簽署法令成立了Sequoia紅巨衫國家公園,成為美國第二古老的國家公園 (第一古老的是黃石國家公園)。Sequoia國家公園目前基本還處在“免打攪”的原生態,主要旅游資源包括露營/高山森林/登山健足/高山湖泊釣魚等,非常適合親近大自然置換肺部,遠遠沒有北加優勝美地(Yosemite)知名人山人海。
Sequoia國家公園有豐富的Trail (小路/步道/小徑/山路)資源。這些山路長度不一,難度多樣:有鋪壓平整的細石路,有跨越溪水高山草甸的木頭棧道,有針葉林間的土路,也有滿滿碎石頭”技術性“山路。這些山路散落在偌大公園各處,或三三兩兩連接成環,或一支曲徑通幽。有些訪客眾多,有些人煙稀少。長途背包客,跑步速登暴走族,老人小孩全家游都有適合的款。
適應了海拔,跑了兩天的公路,在營地遇到熊幾次,膽子也大了不少。決定一切按計劃進行,速登Alta Peak。雖然通往Alta Peak的小路沒有在地圖上標注清楚(公園的小路都有這個問題,好多小路只在相關的路口有地圖,在公園大地圖上沒有標注)。通過前兩天的探路,大致了解了可以通過Lodgepole-Sherman Tree Trail,中途轉上到Wolverton的trail,然后接上到Pear Lake (梨形湖)的Lake Trail,最后接上通往Alta山頂峰的Alta Peak Trail。
清晨,林間的營地非常安靜,高低長短的鳥鳴剛開始。天蒙蒙看不清楚,鉆出帳篷,戴上頭燈,從熊柜里面拿出準備好的1.5L的水袋,從篝火余灰中翻出一個烤紫薯囫圇吞下。沙沙沙地踩過林間堆積的松針,找到小徑路口(trail head),鉆進山林。我開始了這次速登Alta峰頂的越野跑步。開頭最難,高海拔氣溫低,身體和神經都很緊張。身體沒有熱開,馬上開爬一段陡峭山路,冰冷的山風吹干冷汗陣陣。昨天大致把地圖背下來了,第一次實地跑這條后山山路,不知道路況如何。有沒有岔路?頭燈夠亮沒有錯過路口吧?營地所在公園是加州黑熊非常活躍的區域,會不會偶遇早起的熊們?森林中唯有我一人,只有自己的喘息聲,腳步跑過踩到樹枝的聲音。有時鳥鳴突然消失,森林寂靜萬分,偶爾有大片的松枝噼里啪啦響,我都疑似黑熊爬樹,心驚膽戰。
頂峰在樹線以上,風聲呼呼而萬籟俱寂,早上10點,徒步登山健行估計還在半路。拍照,登記留言以后,感到千山鳥飛絕的孤寂,思考了人生一會兒,開始下山。真正的跑步終于開始了。爬上來的時候氣喘吁吁虐了我2個多小時,就等著下山行云流水享受了。俗話說上山也不容易下山難,此言不差。上山堪稱裸比VO2max(最大攜氧能力),俗話說就是基本全部靠蠻力(還有啥經驗精力分配都是浮云哈)。下山要保證安全,快且省力地跑,非常考驗技術,肌肉的協調性,身體平衡應變能力,集中注意力一個都不能少。
彎彎折折的小徑,滑動的碎石,寬窄變化的小徑,侵入路中的石塊棱角,偶爾露出地表盤錯的樹根,高低不平的路面,大腦隨時都在計算中。大多數時候需要大腿肌肉的離心收縮能力(Eccentric contraction),達到剎車減震保護膝蓋的目的。有時又需要迅速的爆發蹬踏來調整姿態。這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腳踝和小腿一直保持靈活而緊張的狀態協助平衡,核心肌群即時平衡軀干。整個過程要行云流水絕對是個技術活。稍不注意就要摔跟頭。剛下山不久,因為我穿的匡威鞋(Converse)抓地不牢,在Alta頂峰下進入樹線以下之前一段碎石路上,有一次滑動過大,小腿被路邊的石塊擦破了。止住血,繼續下行。海拔漸低,日頭高漸,氣溫升高,加上消耗腦力,一會兒就汗暢淋漓了,好在很快就重新下到樹線以下,進入了針葉林。
下山正往營地匆匆趕路,轉到Lake Trail,快經過Wolverton時,2分鐘前剛跟一隊上行的徒步背包客互致了問候。這是一段又窄又直的下坡,兩旁松林密集,風聲激越,想著快回到營地了,不禁加快了腳步。忽聞左旁路邊嗶哩嘩啦碾壓松針層的聲音,我正在爽快的下坡飛翔中,在空中大吸冷氣,看清楚黑熊母子倆霸住了路右邊,一只小熊在路左邊,被我嚇住不敢跨過小徑。緊急制動,熊們近在咫尺。右邊的母子倆死死的盯著我,時而晃頭望向小徑對面的小熊。被隔斷的小熊焦灼的原地轉圈。我慢慢后退,林間寂靜,只有腳下踩到的松針緩緩的擠出一點聲響。突然,小熊踉蹌著從左邊飛奔而過,黑熊母子仨團聚,母熊舐犢情深。我大氣不敢出,不敢加入它們的歡聚,萬一激怒了黑熊老媽?黑熊團聚后,看了看我,轉身鉆入松林,頭也不回的走了。我多等了幾分鐘,繼續下行。很快轉上Sherman-to-Lodgepole Trail,靠近營地了,路遇一大隊童軍在徒步。下行花了約1小時20分,比上行少花了約1個小時。
一直想再跑一次這個路線,一直未能再次成行。我會回來。
[貳] Silliman Pass via Twin Lake Trail
樹線以上或者樹線附近的高海拔區域,俗稱High Sierra地貌,陽光直射,風大無遮攔,脫水快。加州Sierra Nevada(內華達山脈)在這個高度上,山體基本都是大塊的裸露花崗巖,風化腐蝕碎成各種片狀塊狀和不規則形狀的石塊石條石柱堆積,風化得更小更細的石屑堆積其間(Slabs and scree)。碧藍的高山湖泊點綴其中。這個地形的好處是可以off country,看哪兒走哪兒。有時候需要手腳并用爬一些石塊。壞處就是很容易迷路。地上的小徑不容易辨識,如果某個轉彎處被三五石塊堆遮擋,方向一偏很快就找不到了。
2015年,夏天重返Sequoia公園露營,居然訂到了同一個位置,故地重游。公園西邊起了山火,一些區域關閉了。雖然著火區域隔著幾個山脊遠,整個公園空氣非常干燥,不時飄來一股煙熏火燎硫磺味。白天天空煙霧蒙蒙,整個夜間溫度異常高。研究地圖的結果,決定試一條新的路線:跨過小溪往北,通過Twin Lake Trail,到達Silliman Pass,然后沿著山脊線準備速登Silliman Peak。這條線路基本到達了關閉區域的邊緣。Silliman Peak地圖上并沒有標注直接登頂的小徑,在網絡上搜索到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信息,大致告訴從哪里橫穿。高度也在樹線以上,心想大不了off country,繼續發揮”看哪兒走哪兒“,到了Silliman pass(一個平坦的山脊線鞍部),望著東邊最高的石頭走唄。
一夜沒有睡好,因為空氣干燥悶熱。很早就起來了,在小徑路口,看了臨時貼的山火警告以及哪些區域關閉的通知,再次確認了路線,開始了速登。一路爬升,基本都是在比較舒服的針葉林樹蔭中穿越,除了空氣干燥以外,這是一條非常享受的小徑。
Twin Lakes(雙子湖)是一個高山湖,本來有宿營營地,因為靠近山火區域關閉了,空無一人。整個速登過程非常安靜,飛禽走獸似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只有我一人沙沙的腳步聲。這次沒有帶水,出發前喝足了。揣了幾個能量塊(Bar),帶著一對Black Diamond (黑鉆)的Z-pole(折疊登山杖)助力。山火影響下天氣悶熱干燥,能脫則脫,輕裝上山。
上到Silliman Pass,一塊平坦的鞍部。確認了方向,往東偏北望去,隱約看見更高的Silliman Peak沿著山脊線在遠處。試著走了很小一段,很快就發現沒有小徑了。試圖回憶起查到的零碎信息找路,但因為人跡稀少,非常困難。要么按著方向慢慢摸過去,要么折返。試著找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為很多不確定性,而且必須時刻判斷說服自己,不斷糾纏要不要留路標幫助返回。糾結著發現時間耗盡,放棄了登頂Silliman Peak的計劃,決定折返。
第一次帶登山杖跑步。以前帶杖背包,深知好的杖法省體力:上山卸掉部分腿力到手上,下山減緩前傾的身體對膝蓋沖擊,加快下行速度。下山跑步帶杖略有不同。有些路段好跑,沒有必要用杖,學習了Scott Jurek的手法,雙手握在手杖的重心位置,杖尖朝后,掌握節奏后并不覺得不舒服。到了滿是石塊的路段,有幾次緊急需要用杖來制動協調身體平衡,能很快的轉換成握杖的姿勢。下山時趁機反復練習了這樣的跑法,漸漸感受到了用杖的好處。杖成為了手的自然衍生物,人仿佛四肢著地,能做到基本無視下坡的角度和滿地石塊,不必考慮落點是否完全合適,真正有了踏峰巒如履平地的感覺。有時候第一落點非常不理想,上去以后馬上失掉重心,大腿即時爆發重新躍起,有杖在手增加了很多安全保障,延長了尋找第二甚至第三落點的時間。
下山時,終于碰到了一隊背包客。在使用頻繁的小徑上,除了路中間的腳印,路邊的某些區域往往有很多背包客手杖戳過的圓圓的小洞。這些小洞,或密集或稀疏,組成了一道特殊的小徑語言。下次你的手杖點在這些小洞中時,除了留下你的腳印外,還跟這些時空交錯的先行者們打個了招呼。
[叁] Jenny Lake via Stony Creek Trail - Big Meadow Trail - PoopOut Pass
這段山路修筑在高山大碎石塊中,其間點綴稀疏的針葉林。年前冬天厄爾尼諾降水豐富,現在初夏積雪融化,大量溪水沖刷山路,有時候溪水借道山路順流而下,有時候又需要跨過溪水。某些路口因為雷電等原因,倒下的大樹橫七豎八的砸在山路上,原來的小徑常常辨識困難。稍不注意就錯看/錯過山路的路口,然后很快就偏離越來越遠,找不到方向啦。我第一天探路到此,溪水沖刷不能辨識是順流而下還是跨過小溪,假日頭一天沒有背包客到這個區域么?怎么地上也沒有腳印。無奈決定折返的,折返以后爬坡不久就迷路啦!原來下來的時候光顧著爽,居高臨下一路猛沖,依著山勢順著小徑沒有覺察任何不對勁。好些路口沒有細看,回去時候從下往上看,看不見小徑的全貌,好多地方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走錯了一個路口,轉身就找不到路了
Stony Creek (石溪)露營地,建立在石溪邊的一塊針葉林中,三三兩兩的宿營位置散落在小溪邊上,大多都在繁密的樹蔭下。這里遠離游客眾多的熱門景點,非常幽靜遠離文明。除了對面的上游營地(upper stony creek)盡頭有個“非正式”小徑以外,沒有小路可以鉆山林。7于是我每天只能反復攀爬這條Stony Creek Trail同一條路。之前做功課習得,這條小徑非常野生態沒有啥人,需要找路。路上有很多倒下的大樹毀壞小徑。農業部森林管理的網站這樣介紹這條小徑:
Recently cleared of most downed trees, the trail is in better condition than it has been in several years, but there are a some rock, water bar, brush and washout issues in small sections. Particularly as you climb in the approach to Poop Out Pass, it can be a steep and strenuous hike in sections. Along the rocky sections, the trail can be difficult to follow so pay attention as you hike. There are usually?rock cairns (石頭疊起來的漢諾塔/迷你瑪尼堆)guiding the way through this area.
公園的森林保護官(Ranger)近年來逐步清理了小徑,因為人跡稀少,小徑難以辨識的地方,用石頭堆起來的迷你漢諾塔/瑪尼堆來指路,聽著有意思啊嚇人哦。第一天爬Stony Creek Trail,才知道在野外真正找路是個基本功夫啊。以前走慣了標識清楚的小徑,來到了這個Stony Creek Trail,找路掙扎了好久。半英里陡峭的爬升以后,來到了進入Jenny Lake Wildness (珍妮湖野生保護區)的邊界牌子處。野草和落下的松針蓋住了小徑。有些地方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沒有任何顏色的反差,大致能看出比邊上的土顏色淺一點點,路面中間稍微“平”整一點,或者草稍微少/短一點。由下往上的山路,加上爬升陡峭,修路的人自然會選擇轉折向上,我也不停的猜測當初修路的人怎么取山勢而上。很快,我就高度依賴各種人類活動的痕跡來導航了。修路的Ranger,最大限度的不攪擾環境,都是就地取材,有時會移動比較大的樹枝來標記小徑的轉彎處,有時會立著埋上一排時頭橫斷小徑以防土質流失,有時會搬動路上的石頭到邊上人眼基本可以看出路來。越走越高,爬上一塊近乎裸露的花崗巖山體,小徑依稀難辨,只有我自己走過的腳印。前方全靠小小的石頭瑪尼堆導航,我不停的在我認為的小徑走勢尋找視線盡頭那3-5塊小石頭堆。幾次找尋不到,只好停下四處張望。重新找到,欣喜。就近撿起小徑中的一塊石頭,爬到那里,把它搭在原來的石塔上加高。那一點人工痕跡,就是自然中一點點螢火般的微弱。
重新進入森林,看山勢小徑在一片山陰橫切。林間辨認小徑,看顏色的深淺。跟周圍的松針野草比稍微淺短些。有時Ranger把橫斷路中的多年前倒下的巨大樹干鋸斷也是非常明顯的人工痕跡。大多數新倒下的大樹沒有人碰,需要或繞或爬過樹干,再尋路。雪水消融,很多小溪順山勢而下,橫跨若干次溪水,溪水處最容易迷路,可能由于沖刷掉了人工痕跡的原因。數次需要反復確認。橫切完成,小徑轉向了山勢陡峭的爬升,此處基本沒有平整的“路”了。隱約沿著一條溪水沖擊的V型溝上升,石頭鑲嵌其中高低不平,此處石頭瑪尼堆多,一路隨手加高,還算順利。山陰面溪水附近,蚊子眾多,圍繞著我不停,趕緊爬升匆匆而過。
爬升完那條干涸的溪水溝,大概5英里后,Stony Creek Trail接上了維護比較好的正式小徑Big Meadow-Jenny Lake Trail。此處海拔上了9000英尺了(約2700米),比較平坦的一塊山脊鞍部,期間7月林間依稀還積有雪堆。這塊地方叫Poopout pass。過了這個鞍部,山勢下降,很長一段幾乎沒有樹木,裸露的花崗巖碎石和石條堆積,小徑穿行其中,折返而下,重新進入樹林。此處溪水泛濫,剛開始明顯看出溪水接道小徑而下,偶爾有腳印踩過溪水邊的濕地順勢而下。我也依此前行,希望能到達Jenny Lake。一棵倒下的大樹砸在一個路口,恰好溪水斷路,我找不到去路了。四處張望并無腳印,決定折返。折返開始爬升來路,一會兒馬上發現我迷路啦。
從下往上看小徑和從上往下看,是諸多不一樣的。從上往下,視野比較大,小徑的趨勢走向大致有個全貌。從下往上看,只能看局部。有時候小徑的路口正對著你,轉彎完后的路藏在山間并不可見。如果錯過路口,就迷路啦。我在林間轉悠著,終于確認我確實迷路了。沿著自己的腳印回去,反復回憶著。良久,找到那個隱藏不見的路口,長出一口氣。回到營地。
第3次嘗試Jennie Lake,前面的路很熟悉了。過了Poopout Pass,每一個路口都回頭看,努力記住。想起第一次迷路的地方,有幾棵倒下的樹,回程時很容易遮住了路口。臨近假期結束,Jennie Lake營地開始有背包客走出來,能依著腳印找路了。第一次沒有通過的地方,發現應該是跨過溪水繼續前行,而不是沿著溪水繼續下行。到達Jennie Lake前一片樹林,里面溪水泛濫,繞來繞去,所幸越接近營地,遇到的腳印越多。
Jennie Lake是一個高山湖泊,在一片陡峭的巖壁下,雪水融化,湖水高漲,遇見湖邊兩位釣魚的人。互致問候后,我把美景盡收眼底,匆匆折返。回程在一兩個路口找路依然彷徨了幾次,最終無礙回到營地。
后記
繁忙的小徑與周圍野生環境反差非常大,所謂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類活動的痕跡蝕刻在地面上,一眼就能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