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意義-加拿大落基山-D(-N)

準備(2014-2015)

當開始盤算著要去加拿大落基山的時候,各種選項撲面而來,就像倏然打開一扇通往滿滿一屋子蝴蝶的門,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余,略微有點驚慌。看了許多中英文各式攻略后,才逐步的理出一些頭緒來。

雖然落基山甚至整個美洲山系(中文誤譯科迪雷拉山系)在地圖上看南北走向瘦瘦長長的,但是其實東西向的寬度并不小。加拿大落基山是由很多山脈構成,雖然不少山脈是南北長條形,但也更多在造山運動過程中被“扭曲”得奇形怪狀了。因此,若要從一條主要公路外加少數岔路就想窮盡美景,是不可能的。我想,當初修公路的時候,大概不是主要為了旅游,因此選擇最經濟的方式,修在最寬的Bow Valley里。但是,為什么所謂的幾大名湖要么在主路邊上,要么在很容易修路的分岔山谷中?其實多半因為路邊的湖才有更多人去,而去的人多了才能出得了名,與其說這些湖更好而出了名,不如說出了名后大家都說好。其實,這些個路邊湖都是經過了人工造景的處理,就像演員在上鏡頭前化了妝,因此特別的上鏡!君不見無數長槍短炮手機平板競相登場,大有相不驚人死不休之勢,甚至有人穿上三點式跳入冰冷的湖里拼姿勢...別看這么多人頭攢動,很難抓到沒有干擾的時機,但是你的相片通常都會對得起你的拼搏和你的照相設備,加拿大人造景的功底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你能看出St-Bruno公園,St-Hilaire山,魁省Magog湖和Megantic湖的湖邊景致有什么相似之處,就能理解了。雖然平時不太接觸自然的人士可能已經在驚嘆大自然的美麗了,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這種裝扮過的自然既不如質樸的真自然也不如表達設計美感的人工景致,缺的就是那一點純粹。

自從有了汽車,就有了開車或坐車沿公路一跳一跳看景點的旅游方式,好處當然是省時省力,一天至少可以跑七八個所謂的精粹(同時看七八次基本一模一樣的停車場),幾天下來,就足以把回去曬到各類社交媒體的照片準備好。但是,總覺得光干這個有點對不起來回的機票和珍貴的假期,還得至少加點內容。

深入一點的旅游就是day hike了。翻開公園的免費地圖就有大把這樣的路線,它們給了你跑到后臺去看那些卸了裝的名演員的機會。比如說Plain of Six Glaciers Trail讓你好好看看盛名下的Lake Louise其實從背后看很不怎么樣。而且,沿著這些路線,你會探索到很多路邊游所不能看到的東西,比如從在Big Beehive看Lake Louise后面的Agnes湖,或者從Sentinel Pass下面的湖邊看Moraine Lake后面的Ten Peaks。其實,山就像古董一樣,需要把玩,只是你不能把它放在手里,只能反過來,漫山遍野的走,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來觀察,這樣才能體會移步換景的美妙。當然,深入旅游就得消耗更多的時間,一般一條路線會花掉一天,就算短一點的,也最多一天兩條,比起路邊景點少太多了。而且,當你把時間精力放在爬山和用心體驗上以后,就沒有那么多分享給照相了,其實,好照片多半需要守株待兔,費時費力,行走與體驗vs.按圖索驥與耐心等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焉。

Day Hike雖然讓你能夠深入到景色中去,但畢竟仍然是被公路牽著線的風箏,不能自由自在的“遠走”和“高飛”。只有翻過那整座山嶺走到山的背面去,才開始真正進入廣闊的天地。那里才有更漂亮卻大概無人知曉的湖泊,才有更雄壯而且晶瑩剔透的冰川,才有更巍峨并峰回路轉的高山...更重要的是在這兒,你得到了自由:可以不受束縛的走自己的路,懷著好奇心去探索從未見過的領域,而不是按照別人的照片去拍攝已經被億萬人拍過的風景;在一段相對比較長的時間里,你把自己從“外面”隔離開來,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世外桃源一樣,可以從容的去感受,去體驗一段迥異且無比豐富的經歷,充實到自己的人生記憶中去。如果把路邊游比作在一個一個的點之間跳躍的話,那么day hike就像一條一條的線,走出去又被拽回來,而backpacking,則是由無數trail編織而成的網,構成了一個面,向所有東南西北延展,加上在這個特殊的backpacking社群里完全不同的與人交流的體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立體的體驗。

就這樣,我們決定還是至少安排一次多日的backpacking,剩余的時間安排幾次day hike,最后花一天快速通過其它景點,然后離開。

綱舉目張,于是開始搜集backpacking以及day hike的信息。想去的地方實在太多,很難取舍,最后決定了去Mt. Assiniboine。

Mt. Assiniboine是加拿大落基山南部地區最高的山峰,山形挺拔,看起來跟歐洲阿爾卑斯山著名的馬特峰很象,被稱為加拿大的馬特峰。Assiniboine所在的區域屬于BC省同名的省立公園內。該公園完全沒有公路,所以進出只能通過Hiking/Skiing或者騎馬/乘坐直升機。因為這種“不方便”,相對于大名鼎鼎的Banff和Jasper,該公園名氣小很多,甚至不如Yoho和Kootenay。如果徒步進入,主要有兩條線路可供選擇:要么從Banff的Sunshine Village往南走,經過Citadel Pass和Og Lake到Magog湖邊的Mt. Assiniboine Lodge或進一步到Magog Lake 營地,其間在Citadel Pass之前的Scoup營地,半程處的Porcupine營地和Og Lake邊的Og Lake營地都可以露營,除了一開始Citadel Pass需要爬坡外,總體上比較平;要么從Banff外Kananaskis縣Spray湖附近的Mt. Shark停車場出發(Spray湖是該縣一個主要的休閑露營區域,Mt. Shark Trail是一大片迷宮一樣的越野滑雪區),沿Spray Lake的水源Bryant Creek上行進入Banff公園的一角,路走到一半的時候面臨兩個選擇,要么選右邊的Assiniboine Pass,要么選左邊的Wonder Pass,總之都翻過分水嶺,最終也都是到Mt. Assiniboine Lodge,然后可去Magog Lake 營地。這兩條路線的區別,可以這樣說吧,如果把Mt. Assiniboine看作一個巨人的頭,那么坐南朝北的他伸出了兩只手臂,右臂由Mount Magog,Terrapin Mountain,The Towers,Wonder Peak,Ely's Dome,Mount Cautley, Cascade Rock,Cave Mountain....組成,左臂則由Wedgewood Peak,Sunburst Peak,Nub Peak,Nestor Peak,Simpson Peak等等連接。右臂,右肩到頭頂其實是大陸分水嶺的一段,之右是大西洋流域,左臂和懷抱間的Magog Lake則屬于太平洋流域。

我們要走的Bryant Creek源自右臂以右的Marvel Lake,屬于大西洋流域,走在這條trail上,由于被右臂擋住了視線,是看不見頭的,要走到頭,則要翻過右臂。當然,選擇比較低的地方翻過右臂是比較容易的,有兩個地方比較低,The Towers和Wonder Peak之間的Wonder Pass是肘關節,Cascade Rock和Cave Mountain之間的Assiniboine Pass是腕關節,比肘關節更低一些。我們跟很多人一樣選擇了從Assiniboine進,從Wonder Pass出,因為這樣進去時的難度小一些,出來的時候由于起點的海拔高一些,因此上坡少過下坡,也不算太難。從Sunshine Village進來的路線,翻過Citadel以后則一直在左右臂之間的懷抱中,一路看得到頭,因此跟Bryant Creek路線比,這條路線的風景也更有看頭。不過Wonder Pass下面(右臂的右邊)有一個很漂亮的Marvel Lake,如果能夠來到這里,你一定會覺得這個這個湖值得這個名字。除了這兩條路線外,其實還可以從Kootenay公園沿Simpson River翻左手指到Scoup營地,跟Sunshine Village線匯合,或者在中途往右拐沿Suprise Creek走,然后翻過左肘,就通到Nub Peak后面那條路,直接到Magog Lake營地。此外,還有左肩,右肩以及后腦勺的路線。所有這些路線,比前兩者略微更困難一些,是否更有趣一些,留待今后探索,后腦勺的路線可以抵達Mt. Assiniboine下面的高山湖泊Assiniboine Lake估計比較有意思,右肩膀的路經過Marvel Lake里面的Gloria Lake,想來也會不錯吧。

地形略圖

另外我們計劃去Lake O'Hara,一個算半backpacking的去處。對于普通公路游的人士,這個景點并不太出名,因為,外面的車輛,無論小車還是巴士,都不讓進入。只能提前預訂乘坐該景區提供的校巴,或者徒步11公里公路進入(根據親歷,走這段公路實在是沒有意思);出來的巴士則無需預定。由于數量有限,Lake O'Hara的校巴很難訂到,因此該景點不是公路游的熱點。而且,由于區內除了一個Lodge以外,只有一個30個位置的營地,因此露營地的預定也是非常困難,所以,打算徒步進入然后露營其中而繞開校巴的方案也是沒有意義的。

Lake O'Hara的具體位置其實就在著名的Lake Louise的背后。從Plain of Six Glaciers Trail走到Tea House后,再繼續走到他們稱之為Lookout的Trail終點,可以看到Victoria Glacier頂上的Abbot Pass,在那里有一個石質hut,是為著名的Abbot Hut(加拿大的國家歷史紀念地),翻過去,下面就是Lake O'Hara景區的Oesa Lake。從地圖從O'Hara那邊上來的路很陡,Lake Louise這邊比較緩,不過其實從那邊爬容易一些,因為這邊要爬冰川,屬于技術活。由于共享相同的區域的山水,Lake O'Hara的風景與與Agnes Lake有許多相似處,甚至包括了那些不動聲色的人工痕跡。不過,Lake O'Hara景區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上帝在創造這里的時候一定是花了很多的心思,精雕細琢而成,不像Lake Louise,一蹴而就。

具體說,Lake O'Hara景區的核心在同名的湖上,該湖兩側和正面分別有一座山(正面的Mt. Yukness,左面的Pk. Wiwaxy,右面的Mt. Shaffer;夾在左面和正面的山中間,從Lake O'Hara的后面往上爬又有一個Oesa Lake;夾在右面和正面的山中間,還是從Lake O'Hara的后面往上爬有由一連串的小湖構成的Opabin高原。在整個地區Hiking,你可以選擇順著Lake O'Hara-Oesa Lake-Lake O'Hara-Opabin高原-Lake O'Hara走,也可以選擇從三座山上的Alpine路線,走Pk. Wiwaxy -Oesa Lake-Yukness-Opabin高原-Mt. Shaffer,既可從上而下欣賞風景,又遍歷了Oesa Lake和Opabin高原。加上眾多其它小徑的連接,可以說這個hiking路線系統設計得很完美。除此之外,尚有Lake MaArthur線路可走。更叫絕的是Odaray Highline,可以從比較高的路線上看到幾乎所有的風景。

從線路介紹上可以看出,Lake O'Hara景區的特點是豐富和集萃,完全具有移步換景的特點,而且每一個變換都會變幻出驚人的美麗出來!

我們打算預定露營地。小妮撥打了456次才打通了電話,訂到了營地。但是后來我們才反應過來,應該多訂幾天的,因為你只要能訂到,后面幾天一定是有位置的,原因不解釋。這是這次旅行最大的遺憾,除了Mt. Assiniboine之旅外,其它的所有day hike和其它活動都不值得來換Lake O'Hara,加上遇到如注的大雨,可以說這次的Lake O'Hara之旅遺憾多過了收獲,一定要下次彌補回來!

Day Hike路線,我們則選擇了Cory Trail, Plain of Six Glaciers Trail 合并Agnes Tee House Trail和Sentinel Pass Trail。后面的日記中將會更詳細介紹。

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對背包之旅,應該還不止。從深圳算起,我們也算是老驢了,不過這次有些不同。首先,我們第一次帶上6歲和9歲的兩個女兒進行有強度的旅行。我們不但要準備旅行本身,還必須保證她們有足夠體力和精神的準備,能夠完成這個強度連續的徒步。其次,這次我們要多次經過熊的核心活動區,防熊是必須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不但我們需要學習怎樣防熊,還要不斷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們在心理上對熊有足夠的認識,在萬一遭遇的時候不至于驚慌。第三,由于孩子還不能背大包,而她們的物資卻幾乎不比我們少,我們一下子就得一人背兩人的東西了,怎樣減輕重量和體積,怎樣合理安排露營方案,怎樣充分利用汽車和直升機,同時考慮各種意外和風險,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愛好戶外運動,從孩子們還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帶她們出來玩,注意讓她們有機會練習行走,鍛煉能力,特別是心理的堅韌和樂觀。三年前我們去Gaspe的時候,讓她們去走Forillon公園Lands End來回8公里的路線,那時LL才3歲,YY第一次遇到黑熊。去年帶她們去攻山,爬了Mont Orford, Mont Megantic,帶她們去Park Jaque Cartier的河岸路線Backpacking,后來又登上了Mount Jefferson。今年,更是專門針對Mt. Assiniboine的特點,多次進行爬山和平地拉練,出發前已經比較有信心完成超過25公里的路程(從Mt. Shark停車場到Magog營地27公里長)。

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我們覺得讓孩子包括我們自己有這樣的經歷,付出努力去做了,有了足夠的準備,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隨著時間逐步接近,我們的準備工作也接近完成。終于,2015-08-08日凌晨,我們出發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