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重要的關系是夫妻關系,這是一個家庭中“愛”的起源。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從嬰兒到成年,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人是受環境影響的,我們學習和模仿情感表達的方式,其實是從父母間如何表達對彼此的愛意,以及父母如何表達對自己的愛意開始的,即一個家庭的關系是以夫妻關系為核心,親子關系才會慢慢建立 。只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把孩子當成寶,悉心照顧,慢慢忽略了對夫妻關系的發展和維護,這樣建立起來的親子關系是有問題的,至少影響孩子對愛的理解和感知。
一個家庭里,夫妻在孩子面前越習慣性地表達愛意,比如擁抱、牽手、親臉等,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習和模仿,從而學會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愛意。而大多數中國父母習慣“言傳而身不教”的教育方式,一般很少在孩子面前展現夫妻之間的親密程度,一來覺得羞射不自然,二來父母內心不認可這種表達方式,自然在行為上無法表現出來了。
在多數家庭里,夫妻之間相敬如賓,男主外女主內。他們很少有彼此的獨處時間,把時間和精力幾乎投入到家庭的維護,以及照顧孩子上。他們對情感關系的疏忽,讓孩子在他們身上學不到對愛的表達方式,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如何去愛別人。早期孩子對愛的理解,是天冷了有人給自己加衣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感冒發燒有人背你去醫院。直到進入學校,從老師那里了解到,愛除了接受之外,還需要給予。那時候時常被老師教育:在父母回家后要倒杯茶給他們,問候他們是否累,在他們勞累一天之后,給他們捶背按摩,或是幫他們洗腳。但這還是停留在言傳身不教的方式,只能停留在意識上的理解,而沒有在行動上表達,即使當時做了,也只是偶爾而已。因為孩子學會對表達愛,應該是在家庭里,父母通過對孩子行為的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學會,并慢慢習慣,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只能起禱輔助作用。
我的父母很少在我面前秀恩愛,我沒有看到他們牽手或是摟著彼此逛街, 他們之間基本都是普通的日常對話,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主題。除了小時候我走不了太遠的路,他們才會抱我,長大后我幾乎沒有他們擁抱我的記憶,所以我不習慣擁抱,更不會主動擁有抱人。
記得上大學時,父母抱著一大堆行李,送我北上去武漢,看到他們悉心幫我安頓好一切,準備離開的身影時,我很想上去擁抱他們,但我站在原地,只是揮手告別,目送他們上公交,最后留下的是一陣心酸。家里出了事情,看到老媽流淚哭泣,我想上去擁抱她,但最后動作切換成輕輕拍拍她的背而已。很多時候,意識上明明知道要這么做,但身體就是做不出任何反應,不是因為不習慣,而是因為心里沒有足夠的能量支撐自己,去擁抱他人,給予關愛。最本質的原因是:內心缺乏愛,也就無法施與他人。
父母對愛怎么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愛的理解。因為父母是與我們相處最久的人,他們所表達的愛是我們看得最多,最習以為常的愛,所以我們認為,這就是愛的全部。在我的原生家庭里,老爸很疼我,但他不會直接說,更多是用行動表達,每次我出遠門,他都是為我準備大包小包的行李,只有多不會少,這的確是滿滿的愛。他給予我的愛,是建立在他認為我會需要,或是作為父親應盡的責任和應該做的事情,但實際上他所準備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我是一個嫌麻煩的人,喜歡輕裝出門,所以家里經常上演,老爸忙活半天,給我準備了很多東西,最后我只帶一點必需品出門。雖然我知道,這可能會讓他自己的付出都是徒勞的,但我比誰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父母對我怎么表達愛,直接決定了我怎么去愛別人。曾經追過兩個女孩子,都失敗了,而類似的結局讓我有些害怕。她們拒絕我的理由都很一致:都認為我對她們太好了,什么都為她們做,讓她們感覺自己像被小孩子那樣對待。一開始感覺很好,有人疼,有人愛,但到了最后卻感覺被束縛,沒有自由。她們無法回應我對她們的喜歡,是因為我對她們的好,不是她們想要的。連續兩次的失戀,對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也因為這樣特殊的經歷,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許多人對愛的理解是,被動地接受,而我理解的愛,是付出才能獲取。之所以對那兩個女孩子那么好,其實內心里是希望她們能夠喜歡我,也能夠像我對待她們一樣對我好,這折射出我內心是缺乏愛的,簡單來說,就是不會愛自己。對她們的愛,是有很高要求的,期望對方能夠以同等的付出對待自己。這其實是對對方的一種“綁架”行為,通過對方無法回饋自己所產生的愧疚感來控制對方,這和現在多數家庭里,父母通過子女無法報答養育之恩所產生的愧疚感,來控制他們的行為是一樣的。
對愛的理解,以及表達愛的方式,是從原生家庭傳承過來的。有的會受益于這種傳承,懂得如何去愛別人和愛自己,因而情商顯得比較高,能夠合理地處理與身邊人的關系;而有的人則被這種傳承所影響,無法分清自己與其他人的邊界,經常使自己受困于人際關系之中。這時候就需要回到生活,重新反思自己,重新理解和學習去愛了。
愛與被愛,是每個人的內心需求,同時也是每個人一生需要學習的藝術,因為給予才能收獲,收獲更多,才能給予更多;給予更多,才能收獲更多,而人生因而才會豐厚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