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記者問米開朗基羅:您是怎么創造出《大衛》這樣的偉大作品的?
米開朗基羅:很簡單,我去采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余的石頭,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大衛就誕生了。
這個故事被哈佛教授TAL在幸福課上引用,他總結出,我們要尋找我們的幸福,首先要“get rid of limitation and barriers”,去掉限制和障礙,比如不自信、怨天尤人、對失敗的恐懼等,以積極的心態去追求幸福。
正如梭羅所說的,減法比加法更能使靈魂成長。減法,就是去掉那些限制我們潛能發揮的阻礙,充分發揮我們的天賦,我們天生就有的潛能。
《莊子·達生篇》講了個故事,有個工匠叫梓慶,善于削刻木頭做“鐻”的樂器,做出來的樂器被人評價為“驚猶鬼神”,鬼斧神工。魯候問他有什么高超技巧,他說,他在制作樂器時,從不敢耗費精神,必定齋戒靜心,齋戒三日,忘記慶祿爵賞,齋戒五日,忘記非譽巧拙,齋戒七日時,甚至忘記自己有四肢形體,此時技巧專一,外界的干擾全部消失,這時進入山林,看到形貌合意的樹木,心中立刻浮現成品的樂器,再加工動手,以人的天性合于物的天性,因此所成器物疑似鬼神所為。
米開朗基羅和梓慶的創作精神有幾點共同之處:
1、先有作品成型于心中,“胸有成竹”。對自己要什么,有鮮活的完整的具體的可以看得見的形象,缺乏這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對自己要的不確定、有模糊感,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看到一根木頭就是一根木頭,無法看到活生生的作品在里面。
2、挑選材料時聚精會神。在知道自己要什么之后,要靜心,以自己心中作品來衡量材料的適合性,比如梓慶在山林中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做樂器,就絕不強求,“不然則已”,下次再找。否則,將就著選用不合適的材料,就無法做出理想中的作品。
3、用減法來做。去除掉材料上多余的部分,呈現出的就是理想中的作品。人的成長,就是應對挑戰的過程,應對成功,就可以獲得指數級的成長。用減法來應對挑戰,把限制作品成型的各種阻礙和限制給去除掉,才能讓我們的應對挑戰獲得成功。
去掉多余,是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