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團結,友善互助。
這是非常高大上的一種傳統美德。與一般人而言,這是綁在道德十字架上的事,是掛在小區墻壁上的宣傳標語。
當我們的小孩遭受鄰居小孩攻擊時,會想起這一美德。然而,當自己的小孩攻擊鄰居小孩時,大多人都會忘記這個八個字。
面對此情此景,大部分攻擊者的父母會阻止、譴責自己的小孩。但也有不少攻擊者的父母,他們會在阻止自己小孩攻擊其他小孩的同時,也會對自己的小孩的勇敢和膽大投來一股贊許的目光。
當我們的小孩被人攻擊時,我們能清楚地辨清事情的性質——攻擊他人是有損道德與和平的惡意行為。但是,當我們的小孩主動攻擊他人時,我們對事情態度就會徹底改變。難道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性質就會改變嗎?
顯然不是。
巴斯(A. H. Buss)明確指出,攻擊指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不管其是否有傷害的目的或動機。研究者(
D. Zillmann,1979)認為攻擊是對他人造成身體或心理傷害的企圖。
攻擊就是攻擊,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這是鐵板釘釘的事。
小孩遭遇攻擊,如果被被攻擊的小孩父母試圖通過講道理,教育發起攻擊的小孩來改變這一現狀,這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嚴重。為這事,朋友曾在上面栽了筋斗。朋友小孩今年五歲,屢被鄰居小孩攻擊。為此,朋友多次教育鄰居小孩:打人不對。結果,這種教育一多,對方的攻擊愈加頻繁。更要命的是,每次當鄰居小孩攻擊朋友小孩時,一旁的大人還會嘲笑他小孩膽小怕事。這令朋友苦惱不已。
莫非被人攻擊不是一件值得讓人同情可憐的事?莫非受人攻擊必須以暴制暴才能受人尊重?莫非受人攻擊時所有的道德行為變成了一頁廢紙?
有學者為此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面對他人攻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讓攻擊者為攻擊付出沉重代價,讓攻擊者明白與你和平相處是與你相處的最低代價。只有做好反攻擊的準備,隨時打擊攻擊者,道德的光芒才煥發生機。
假如有人給你一巴掌,你就還其一拳;假如有人給你一棒,你就還人一刀……。這是一件讓人痛快淋漓的相處模式。雖然按此邏輯,最后可能動刀動搶,會有人近監獄,但這只是理論的邏輯腿短,事實是,攻擊者在攻擊你之前,總會傻傻的計量一下該付出的代價的。當這個代價大到攻擊者難以承受時,道德、文明、禮貌這些傳統的美德就開始光芒閃耀了。
生活是一本五彩斑斕的奇怪大書,面對他人的攻擊,所有的道理都是“軟蛋”,所有的道德都是“擺設”,唯一的真理就是——讓攻擊者付出代價。
只有代價,才能讓攻擊者明白:“與你和平相處”原來如此的實惠。只有代價,才能讓道德的光芒,不被淹沒。
高中時,班上一男生常被同坐欺負,退無可退時,男生奮起反擊,直接將對方打趴下。這場架事雖然遭到了班主任的嚴厲譴責,但卻讓該男生贏得了應有的尊嚴,更讓欺負他的家伙以后對他只有望而卻步的份了——愛攻擊他人的人本就如同瘋狗,與瘋狗講道理就好比對牛彈琴,只有讓攻擊者付出代價,才是唯一的真理。
朋友無奈之下,開始鼓勵小孩出手反擊,狠狠打擊。這樣多次的奮起反擊之后,鄰居小孩見付出的代價日漸增大,囂張氣焰也就大打折扣了。一旁的大人紛紛為其小孩鼓掌加油。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旁觀者對被攻擊的態度。
沒有人會可憐被攻擊的弱者。
當我們遭受他人攻擊時,奮起反擊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讓攻擊者付出沉重代價,道德的光輝才會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