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范雨素”三個字很火。火在什么地方呢?一,火在范雨素的出生:貧困,草根;二,火在她的文章:獨具一格,經歷豐富;三,火在以她的出生寫出了她的文章。
通過這個事件,我想和大家探討的并不是范雨素女士的寫作水平,或者是這個事件背后的營銷策略,而是我們廣大閱讀者的讀書觀。
《我是范雨素》這篇自傳文一經發酵,各大網絡社交平臺都紛紛轉載,我自然也不落下風。我仔細讀了兩遍,心中了然。這整篇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樸實,接地氣。同時,范女士的親身經歷也充滿了戲劇性,讓人讀起來趣味盎然。
這些,都不能保證這篇文章一定會火。但在現社會我們廣大閱讀者的讀書觀下,結合范女士的自身情況,這篇文章必須火!
為什么?
一.獵奇心理
網絡上新出了一個名詞叫做:標題黨。這個意思就是指靠題目來吸引人,但內容卻不一定如標題展現那般吸引人。在這個“匆忙”的社會,連閱讀也變得匆忙。所以,大眾閱讀者都會通過標題來選擇是否閱讀一篇文章。
這本無可厚非,因為標題是第一手傳遞給閱讀者的信息。但問題在于,各式各樣花哨的標題占據了人們的眼球,使得閱讀者浮躁的心更加躁動了。“若是不讀這篇文章,你將后悔終生”、“你的眼神成全了初戀,殺了我”、“為什么你不會談戀愛,這就是原因”…
標題除了吸引眼球,還承擔著引導全文和總結全文的作用。而現在的網絡文學作品中,后者的功能性好像被忽略了。
那這和范雨素事件有何聯系呢?其實范雨素事件恰好也滿足了群眾的獵奇心理。盡管《我是范雨素》這個標題樸實無奇,但這個作品的背景特別。一個草根作家的稱呼就足以吸引大部分人眼球了。
于是,《我是范雨素》火了。
二.情感多于技巧
再觀《我是范雨素》全文,就是一篇簡單敘述文,沒有高談闊論,沒有引經據典,就是用白話文記錄的一個一個故事,一個一個場景。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被文中真實的情感打動,被偶爾顯露出來的詼諧逗樂。發現沒有,閱讀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更在乎的是情感的共鳴,而不是公式化的技巧。
就像歌唱,唱到最后,比拼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三.經歷大于學習
有故事的人像一本書,他只需要把他見過的經歷過的寫出來,即使是最平凡的文字也能讓人動容。這是經歷的魅力。
人都會好奇沒有經歷過的生活和事情,每個人心中也都會有個向往而又無法完成的夢,甚至每個人都曾羨慕過別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自己卻無法邁出那一步。好在文字可以傳遞情緒,幫助我們在虛空中塑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場景。
所以,在看到別人非凡的經歷,和自己不一樣的經歷時,我們是充滿興趣和好奇的。這也是為什么這類文字能讓人念念不忘。
所有文學大家,他們都有與人不一般的經歷。高曉松離經叛道,三毛隨性灑脫,范雨素也是個曾懷揣夢想的女孩。他們都曾沖動過,任性過,嘗試過。這些經歷讓他們的視角更加獨特,認知更加深刻。
文中描述范雨素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夢,也曾一個人流浪在海南。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四處流浪,四處飄蕩。這種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嘗試,何嘗不是一種自由。我們不敢做的,沒做過的,都希望通過別人的文字看看是怎樣的。
因此,范雨素會火。
四.分享重于教導
現在市面上的雞湯文越來越少了,因為大家都不愛喝了。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傳達出來的除了情感還有作者的三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也在尋找一個共同點。當一篇文章的價值觀念和你的不一樣,即使文采再好你也看不下去。
在閱讀中的我們,有著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的價值觀念也在閱讀中不斷的改變和重塑,因此我們比較能接受別人的分享而難以接受強制性地灌輸。
范雨素在文中分享的故事不難看出她的三觀:對待生活,她是積極的,即使家境貧寒,她也苦中作樂;對待婚姻,她是自由的,不快樂就要改變,不懼怕世人的品頭論足;對待夢想,她從未止步,從年少的流浪到如今的創作,她一直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傳遞出來的能量讓我們倍受鼓舞卻又不覺得壓抑,在此同時,我們也不用為自己的安于現狀感到羞恥。
所以,范雨素火了。
這不僅和范雨素有關,也和我們的讀書觀有關。讀書觀體現地也是一個時代的思想特征,我們也許浮躁了,也許是返璞歸真了。我們更加在乎自己內心的感覺,我們開始捍衛自己的話語權。
這是一個時代的特征,也將會影響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