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紅色和黃色你想到什么,是麥當勞吧,當你看到有一種有些藍又有些綠的顏色,我們會叫蒂凡尼綠。聽到“燈、等燈等燈”想到intel,當我們看到某個標志就會想到品牌,這就是感觀品牌。
本書的作者馬丁·林斯特龍在2000年左右展開了全球首個關于感官品牌的研究項目,研究消費者為何沉溺于某件商品,歷時5年,他發現未來品牌要想成為經久不衰、存續百年的傳奇,必須要將其品牌轉變為感官體驗,即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層次感官體驗將自身品牌植入消費者腦中的、使消費者流連忘返乃至奉為信仰的品牌,并將其命名為感官品牌。
視覺:塑造品牌的第一印象
視覺是我們的五感當中最強大的感官,視覺的辨別功能永遠是最快且最精準的,品牌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在客戶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外觀印象,那么就已經取得了先機。
你知道圣誕老人的紅衣服的來歷嗎?可口可樂將自己品牌那紅白相間的簡單配色應用到圣誕老人服上,并進行大力推廣,圣誕老人就變成熟悉的那個模樣了。
嗅覺:維系品牌的獨特性
氣味總是能夠讓你想起一幅畫、一種感覺、一段記憶,它對我們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試試看回憶這些氣味:玫瑰花、剛修剪的草坪、衛生球、醋、薄荷、木頭鋸屑、薰衣草、剛出爐的曲奇餅干……嗅覺也可以改變心情,而這樣的情境,往往就會悄無聲息地植入人們腦中,形成一段愉悅的記憶,而再次觸發這段記憶之時,往往出現在這種氣味重現的時刻。
新買的車里總會有一股剛拆封的“味道”,這通常是我們的共識。事實上,如果你到汽車制造廠的車間里,你會發現居然能找到罐裝的“新車味”!當新車出廠時,工人就往汽車內部噴上這種氣味,而消費者試坐時就會聞到“新車味”了。
觸覺:觸摸天空的滋味
一個品牌的“質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其品質的評價。而品評質地方面,除了利用視覺去看、嗅覺去聞,切實接觸到產品的觸覺令我們更加信賴。
如何做好觸覺的感官觸發點,對于品牌而言,其實并不太難——通過精選材質,可以初步完成一種變革,而考慮到觸覺對物體給予的壓力、溫度與細節的敏感度——給予消費者他們想要品質才是關鍵。品質如何體現:讓他們觸摸得到,你的品牌與同行相較截然不同的手感在哪兒?
聽覺:可以決定心情的按鈕
聲音的變化非常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實際上,聲音甚至創造了心情、感受和情感。試想一下,當你將《咒怨》的背景音樂換成《歡樂頌》的話,你還會感覺到那種背后發涼的恐懼嗎?
法拉利與宏碁合作的法拉利3000筆記本電腦,在系統啟動時,電腦會發出類似賽車引擎的聲音。這個聲音強大且獨特,讓消費者極易分辨,而且法拉利還把這種聲音整合進了所有法拉利產品中。
味覺:為幸福加碼的小甜點
味覺產生自味蕾,所以當食物進入口腔時,味覺才發生作用。因此比起其他四種感官,味覺相對更難觸發一些。食物帶給我們的滿足感通常由口味與口感決定,失去味覺,通常會引發強烈的抑郁。試想一下,如果你失去了味覺,那么頂級的芝士意粉,你也只能感覺到它的材料和溫度。
需要指出的是,味覺與嗅覺是緊密相連的。當嗅覺失靈時, 80%的味覺也會跟著失靈。
粉碎效應與粉碎測試
1915年,設計師厄爾·迪安開始設計一種玻璃瓶。他的設計原則很簡單:要求這只瓶子非常容易辨認,即使通過摔碎后的碎片也能被辨認出來。最終他做到了,他設計的瓶身是曲線瓶,如今仍在市面上流通,這就是可口可樂的玻璃曲線瓶的由來。而像這樣一件物品被摔個粉碎后仍然清晰可辨的現象,被稱為“粉碎效應”。
我們也把這種來判斷某樣具體或抽象物品是否清晰明確得足以產生粉碎效應的測試稱為“粉碎測試”,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一致性測試”。僅看到蘋果手機的任意一部分都可以辨認出這是蘋果的產品。
我們可以試著將感觀品牌應用在自身形象的塑造上,是不是也會另人耳目一新、過目不忘呢。獨特的發型、配飾、衣服、鞋子。例如赫本的小黑裙,香奈兒的套裝、羽西的發型、紅唇就有明顯的品牌效果,還可以利用嗅覺我們選擇獨特的香水,來形成自獨特的氣味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