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直以為寫作必須行云流水,瀟灑飄逸,一氣呵成,斗酒詩百篇,才發現,那不過是神話故事和謠言。
多數人寫作往往都會遇到靈感枯竭,表達不暢,觀點平淡,文辭不出彩,不精煉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反復出現。
以為只要多加練習就好,比如強迫自己每天寫篇千字文,相信終有一天自己的文筆會產生質變,但真實的情況是質變掉了個位,成了變質。
越寫越覺得自己大腦被掏空,寫無可寫,只好胡編亂造,以次沖好,自我欺騙,麻痹大腦。發展到最后,寫作成了麻煩和痛苦的來源,直到不得不放下筆。
這樣的經歷,我反反復復經歷過很多次,直到我發現思考的重要性。
思,一定是在動筆之前,而不是直接動筆,一篇有故事有觀點的好文,嘗嘗需要反復推敲總結,為了能吸引人,甚至會刻意設置懸念。公眾號大象公會里發布的文章,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傳播,用的就是故意制造懸念這一招,文章的每一節都能引起你對下一節的好奇,閱讀到最后,會有恍然大悟之感,最關鍵的是,觀點性跟細節性很突出,不會為了單純迎合觀眾而扔掉深度。
這是我在分析他們發布的文章所得到的結果。
通過結果我才發現,好文章都是有共通點的,比如有故事性,有核心觀點,還有觀點背后的延展。
文章《舉重冠軍之死》以舉重冠軍退役后的生活為切入點,寫出了機械式運動給人造成的傷害,側面反映了舉國體制的功利,文中,穿插對話,人物動作,場景的描寫,給文章增加情感色彩,種種元素,構成了一篇好文。
同樣的,能看出其中好在哪里,自然也就摸到了寫好文章的門道,這比閉門造車,每天堅持記流水賬,寫日記要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