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歲學齡期的孩子,進入了勤奮與自卑的人格發展階段。相較于自主性的意志力品質形成和主動性的目標感增強,勤奮感主要通過證明自己的能力來實現。
這一階段的孩子與社會周遭的互動越來越多,認為自己是有貢獻的社會成員。他們開始一些集體服務、開始學習一些文化課程,讀、寫、思考、合作貫穿了他們的生活。如果成功了,他們的行為就會反映出良好的自我感覺,如果總是伴隨著失敗,就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感覺。
對這一階段孩子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幼小銜接。虞永平教授的觀點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的延伸和過渡。而事實上,很多幼兒園和小學均沒有為這一過渡充分準備,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協作共進,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幼兒園在數學領域和兒童讀寫能力的培養上生怕越“小學化”的雷池半步,把這一部分知識當成洪水猛獸,導致兒童的學習準備不夠充分。而小學呢,一入校就用優秀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孩子,過渡不夠,例如,在教室空間布局、授課方式等方面都應該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去適應環境,適應老師同學,適應學習方式。
家長和老師要接受孩子幼小銜接期間種種不如意的表現,不要批評打擊,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而應該多一些包容、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在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四方面有準備,能適應,在讀、寫、思考、合作中習得技能、增長智慧,得到肯定和鼓勵,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們更加勤奮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