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天討論的話題,請允許我給一萬個贊。
點贊理由,爽,一場本我與超我的愛恨情仇!
本人背景,已婚三年,未育。
未育的理由:工作壓力,經(jīng)濟壓力,自我壓力。
生孩子與不生孩子,矛盾點,無非在于,自己選擇生與不生,不在孩子本身的問題出現(xiàn)。
選擇生的原因,可能是環(huán)境所迫,年齡、家長、還有朋友圈。
朋友圈的孩子照片,簡直是對于沒有孩子的我來說,是一種身心上的折磨與摧殘。
同樣一起曾經(jīng)實習或者曾經(jīng)認識的朋友,爭相把孩子問題,實打實地解決了,看到她們討論孩子的可愛、萌萌噠,瞬間有種被時代落后的失落感。
這種情緒的產(chǎn)生,好比昔日看到別人結婚,自己落單,立下奮發(fā)圖強,在相親路上,永不回頭的決心,卻依然不得要領的悔恨,真是加大一萬分的傷害值。
不結婚,單著,我用瀟灑快活,來安慰自己。
結婚,不生娃,好比一顆原子彈,不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發(fā)。
同事說了,要么永遠丁克,早么早點生,省的40歲后,突然幡然醒悟,痛哭流涕,吵架離婚,何必當初的堅持呢?
1.生不生娃,第一矛盾點,何時生?
何時生,對于不生娃的姐妹看來,沒有關聯(lián),非也。等你哪天,決定生了,難道不是一件性命攸關的事情嗎?
早生與晚生,決定媽媽的身體狀況和精神壓力不同。
早生,有經(jīng)濟壓力,沒有身體健康的擔憂因素。
晚生,既有經(jīng)濟壓力,又有身體是否符合生育狀況的底線,更要面對家長和親戚們的熱烈眼神,和冷漠無情地催促。
2.生與不生娃,第二個矛盾點,是自己的事情,還是他人的事情?
廢話!生娃,要是和他人有關,那簡直是克隆了。
可時下,我們生娃的很大主要因素是父母,是親戚,是來自朋友圈的莫名恐慌,還有諸多的第三方好言相勸。
我為什么不想生,因為自己還沒成為滿意的自己。
看上去,很復雜,又很好理解。
滿意的自己,是現(xiàn)實和理想發(fā)生沖突,本我與超我的完美詮釋。
如果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滿意,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所體現(xiàn),并與生娃后的環(huán)境改變,沖突不大,或許會考慮生娃。
如果我自己不滿足當前狀態(tài),絕對生活亂如麻,一個自己都無法照顧好的女人,還能要求她去照顧孩子,承擔孩子的未來,教學工作?
簡直天方夜譚!
不怕,有爸媽呀?
扯淡!
爸媽只是幫助我們撫養(yǎng)孩子的陪伴者,但不是義務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不容許,她們帶孫子輩,會比帶我們更輕松。
試想,我迫于壓力,生娃,結果爸媽因身體狀況,帶不動,我自己思想上又沒有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遇到問題,兩眼一摸黑,產(chǎn)后抑郁,油然而生。
3.生與不生娃的,第三個矛盾點,教育與物質基礎。
生孩子,順利的話,最短一分鐘搞定。
可養(yǎng)育孩子,卻需要用一生來嚴肅對待,這其中的教育高或低,與物質基礎,及其相關。
良好的經(jīng)濟,好比一臺印鈔機,把孩子送去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拓寬視野。
去年一位高考狀元,揭示自己如何成為出色的狀元郎,與父母,家庭背景,學校教育的師資力量,國外旅游等等因素,息息相關,而這些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物質基礎。
沒有它,存在于吃飽穿暖,或許意志力非凡,十萬級努力奮斗,我們那個時代是可能的?,F(xiàn)在與未來,信息化與思維風暴穿越的刺激下,單純撫養(yǎng)孩子的理念,讀好與讀不好,是否全看孩子本身的天賦,都是無稽之談。
4.生與不生娃,第四個矛盾點,究其根本,為何而生,孩子對于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對我來說,生孩子,代表,自由被剝奪,自我價值,也同樣被剝奪。想要兼顧兩者平衡,很難,難在你對自己,孩子的重要程度,內心的考量。
我,即使看成寶寶長大成人,踏上社會,結婚生子,依然是個事媽,操心的事媽,這點是不用質疑的。
理性層面,也就是超我,我會知道孩子是個可愛的,是崇拜我的小跟班,是帶給艱難困苦生活的小桔燈。
感性層面,也就是本我,必須面對生娃后,突如其來的身體問題,擇業(yè)問題,教育問題。
從內心深處出發(fā),年幼的我,看著父母的期盼長大,好不容易,想要來場革命,卻因為年齡種種,讓孩子看著我的目光長大,而犧牲自己的本心。
多痛苦,多恐怖,多絕望。
很多生寶寶后的年輕媽媽會說,帶孩子很快樂。
可捫心自問,你為他或她,犧牲了多少,為家庭妥協(xié)了多少,為忽略自己放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