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千年鐵府,萬里蔭城”美譽的蔭城古鎮,2016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雖然就在長治市周邊,也久負盛名,但卻從未去過,12月17日隨“子云壹私塾群”才第一次走進蔭城。
到了蔭城已快早晨九點,我們先來到蔭城名吃--李春生豬湯館,蔭城豬湯是上黨地區久負盛名的漢族小吃,早在明末清初就流行于市,在門店的街面上,只見賣湯人坐在火爐后面,片好的豬頭肉、下水、腳料擺放四周,三條長長的木板凳圍著賣湯人,我們就圍爐而坐,賣湯人麻利地先將餅塊抓入碗內,再加蹄筋、豬肝,或肚腸,用滾燙的原湯多吊,加蔥花、醋,一碗美味的豬湯就成了,食后只覺滋味醇厚,清香利口,頰齒留香后,到了雄山堂。
雄山堂坐落在蔭城的舊城中,一條道路將蔭城的舊貌和新顏分割開,可謂涇渭分明,北邊是新式的住宅,南面是一大片明清和民國時的建筑。占據了十字街西北角的雄山堂,建筑風格就有民國時的痕跡:高大的門樓,對稱結構,但幾經變遷的時代也在建筑上遺留下深深烙印----在高高的樓頭上有紅色的五角星圖案。十字街的其它三個方向也坐落著相似的建筑,暗淡久遠的招牌上標記著油條糖糕店、面粉店等字樣,撥動著我們思緒的琴弦,遙想起當年繁華的街景。
從側門進入雄山堂的院子,迎面是兩層五開間高大的閣樓,在正面樓房上有一橫匾,上書“雄山堂”三個大字,旁邊兩副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托毫素。東西各有閣樓相連,西面的樓房曾是一座瘟神廟,而主樓則是一間藥店,古人的思維大概是這樣的----平常拜神保佑,真有病還得找大夫吃藥。院子的一角有一叢綠竹在寒冬里傲然挺立,樓檐下垂著一串紅燈籠,紅燈綠竹、鏤空窗欞、磚雕飛檐,院子里擺放著一套鐵桌子和鐵椅子,上面銹跡斑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也彰顯出主人的興趣愛好,這就是蔭城鐵器館。
蔭城鐵器館的館長原建國也才四十出頭,但收藏鐵器已達二十多年,最初時看到鐵器就是莫名的喜歡,做生意的錢全部變成鐵器,堆積在家里,后來家里盛放不下,就寄放在別人家,他只是收藏,但不清楚這些鐵器的前世今生,這些鐵器也就安安靜靜地待在角角落落,仿佛在等待一個真正知己的出現;終于蔭成出現了,蔭成是蔭城西街人,離家二十多年,近幾年重歸故里尋求心靈的寧靜,在這里蔭成邂逅他前世注定的緣分----鐵器,一見鐘情、再見傾心三見相許,從此蔭成與蔭城的鐵器就糾纏在一起,那一件件原本沉默的鐵器就說了話,向蔭成傾訴了光陰的故事,而原本那暗淡的鐵器也開始熠熠生輝,散發出幽幽的歷史光芒,之后有了雄山堂----蔭城鐵器館。
在蔭城鐵器館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鐵器,大的有鐵佛、鐵鐘、鐵爐、鐵塔、鐵火鍋等,小的有各式精巧的鐵鎖、鐵燭臺、鐵壺、貼熨斗等琳瑯滿目,占據著展廳的整個空間。原建國說這里的展品還不全,他有2000余件鐵器藏品,展廳根本放不下。
鐵壺里的茶在沸騰,在大紅袍搖曳的迷霧中,蔭成將蔭城鐵器、蔭城商人、蔭城古民居的淵源娓娓道來,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歷史的長軸:這是全國第一個鐵器館。因為蔭城四周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煤礦和鐵礦資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鐵的冶煉和生產,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康乾盛世鐵貨年銷售高達一千多萬兩白銀,而且工藝精良,為了保證質量,有的全村就只制作一種類型的鐵器,此后逐漸形成鐵器交易市場,鼎盛時期蔭城鎮的鐵器交易量竟然與堂堂太原府相差不大,鐵器商家遍布全鎮,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有的商家一天的盈利相當驚人,至今在鐵器館還收藏著一件鑄有“日進斗金”字樣的鐵質標志,應該是商家在店鋪門前的飾物。當年相鄰的壺關縣有一個村,因為緊靠的山上有荊條,只是依靠編制包裝蔭城鐵器的荊條編框,全村人就賺了個缽滿盆溢。鐵器交易為蔭城商人帶來了第一桶金;之后蔭城商人用獲得的第一桶金開始經營鹽業,同樣是紅利滾滾而來,這一黑一白的產業為蔭城商人積攢了豐厚的資金;之后經營茶葉,遠銷國外,從此荒涼的茶馬古道上蔭城商人拴在馬幫駱駝脖子上的鈴鐺開始在悠揚地回響,茶葉為蔭城商人獲得第三桶金;再之后蔭城商人開起了票號,除夕之夜蔭城商人在紅紅的對聯映照下、在鞭炮的轟響聲中啪啪打著算盤,翻著賬本計算著這一年的財務盈余,不禁笑逐顏開。獲得了豐厚的財富后,蔭城商人開始通過修建房屋來彰顯富貴、光耀門庭,殷實的蔭城商人,建造住宅不再僅僅滿足于居住這一最基本的需求,而是把人生企盼和精神追求融注其中,在建筑實用的基礎上賦予了裝飾功能,門口有石雕,窗戶和門楣上有木雕,屋檐上有磚雕。
?
漫步在蔭城舊街,古樸典雅、工藝考究的古民居會源源不斷地撲面而來,把你包圍其中:街面青石鋪路,沉重的鐵貨馬車車輪碾壓出的輪轍還清晰可見;深幽的圪廊曲折蜿蜒、看不到盡頭;圪廊兩邊是保存完整的明清院落,滿目里是精致木雕、磚雕的絕世之美;沿街商鋪均是出廈式建筑,那是蔭城商人給予客商和行人的人文情懷---烈日暴曬時,給一方蔭涼;雨雪霏霏時,予一棲溫暖。但可惜的是在解放后因為道路狹窄,沿街出廈全部拆除了;“永記鐵莊”華麗的琉璃招牌,曾吸引外地游客專門慕名前往拍照留念;“瑞盛釘店”的鎏金字跡讓我們久久端詳;“阿那其舍”門楣的神秘名稱和其建筑的異域風格,又使我們駐足猜測、費盡思量-----,盡管歷經歲月洗禮,有些古民居剝蝕了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漆紅,殘缺了一戶戶窗欞,坍圮了一段段墻壁,斷壁殘垣地落寞在古街深巷,但一方精致的磚雕,一塊繁復的木刻,一通唯美的石雕就足以驚艷你的目光,讓你久久不忍離去。
當我們一行走進一個深深的院落時,地上長滿荒草,主體建筑雖出現傾斜但還未倒塌,還有很精美的磚雕飛檐、花樣繁復的窗欞,正在欣賞時,一扇破門簾挑起,出來一個蓬頭垢面穿著襤褸的人,原來是個智障者在此居住著。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以手工為主要制作工藝的蔭城鐵器逐漸衰落,蔭城商人的事業夕陽晚照,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民居也沉寂下來,這些往昔朱門大戶的人家大都散佚在外,有錢的人家就在城鎮的北面重新修蓋了新式住宅,在偌大的古城中居住者極少,大部分是無經濟實力在新城修建房屋的人。
能夠欣賞到這么精美的古民居是我們的幸運,讓這些古民居完整地保存下去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歷史的變遷、世事的更替,這些目前尚存的彌足珍貴的建筑瑰寶,正在逐漸地消失,承載了上千年傳統文化的建筑文物的現狀讓人擔憂,我的心情由初識蔭城的欣喜到震撼再到惋惜,最后歸為沉重,蔭城鐵器有原建國、蔭成的細心呵護,蔭城古民居也在聲聲呼喚它的守護神的到來。
有著五千余間古民居的蔭城,短短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游覽完畢,但時間不早了,戀戀不舍地準備結束行程打道回府時,在雄山堂附近偶遇十幾位外地自行前來探秘的游客,近幾年蔭城吸引了眾多的粉絲,這其中就有探尋古鎮文化的蔭成老師、熱愛蔭城鐵器的原建國和為古鎮文化來回奔走的雄山微語等一群熱愛古鎮的蔭城人。幽靜的蔭城古鎮以它本真、久遠、神秘的氣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探秘的目光,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擁躉 ,看到這里,我的心情忽然釋然了,也許每一個熱愛古建的人們都是蔭城古民居的守護神。
夕陽的余暉給蔭城的古民居抹上了一層溫暖的色彩,揮揮手,告別蔭城古鎮,在心里對它說:“我還會再來的,我們已暌違如此多年,今后你將鐫刻在我的人生中,盡我所能呵護你成長。”
---------------------------------------------------------------------
文:朝花夕拾 ? 圖:70小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