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01

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上了五天班后的休息天,有些人就會覺得沒事做,內心的空虛感就會凸顯。這種癥狀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的意義療法中提到,叫做“存在之虛無”。“存在之虛無”主要的表現就是厭倦。我們可以聽到許多人抱怨生活沒有意義,受到內心空虛的困擾,那么怎么找到生命的意義?意義療法中講到三種途徑:第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第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即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第三是即使是處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變自己。

02

《活出生命的意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作者二戰期間,被關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術,開創的意義療法已久相關理論及案例。

作者集中營的經歷敘述,與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集中營的展現多場景差不多。集中營里的人們,充滿對生存的渴望,對死亡、對未知的極度恐懼。而集中營對生命的是徹底摒棄的,無論是毒氣試驗還是大焚燒。

“犯人最后活成什么樣的人,仍然取決于他自己的內心決定,而不是單單取決于集中營生活對影響。”二戰的集中營這樣,現在生活這個道理也適用。我們最后活成什么樣子,完全由我們自己的內心決定,我們想讓自己活成什么樣子,我們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樣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苦痛。”我們所經歷的,別人奪不去,努力讓自己活成原創而不是盜版。

03

“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走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人和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工作環境不好,同事領導不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頻率。同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心態去做,結果肯定不一樣的。

04

“ 人的獨特之處在于只有人著眼于未來。在極端困難的時刻,這就是他的救贖之道,不過他得迫使自己將精神專注于此。” 看不見未來的人,會不自覺的回憶過去,沉湎于過去。 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里講到“活在當下”VS “活在未來”中選擇活在未來,也是這也道理。著眼于未來,可以進一步促進思;著眼于未來,不會沉湎于當下的痛苦。

05

我們都很喜歡賦予很多東西意義,或者說我們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有他的意義,作者講到,“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采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和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之一項巨大的責任。”我們所有經歷過的苦難、折磨、困境,你一定要賦予它意義的話,那他的意義就是,他們是生活以及生命歷程中的一部分。



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弗蘭克爾

譯者:呂娜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版次:2016年8月北京第13次印刷


by 貓群 Lucy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