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旨在探討“探究學習”的來龍去脈,梳理“探究學習”理論的發展背景、主要內涵及其教育價值。
一、探究學習產生的背景與特點
背景:1、現代社會的高速度、加速度和連鎖式的變化,要求一代新人具有新的基礎學力,尤其要求有應付變化的適應能力,知變、處變、制變、創變。2、隨著20世紀60年代科學認識的質的變化,加上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的沖擊,激起了世界性的科學競爭的浪潮。
特點:1、兒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現象,通過探究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2、旨在培養兒童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3、旨在有效形成認識自然之基礎科學概念。4、培養探求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二、探究學習理論的主要內涵
“探究學習”理論的核心人物施瓦布從“現代科學的本質”的高度,主要從理論方面闡述了探究學習的必要性。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探究方法:一種是不變動科學體系的探究,謂之固定性探究。另一種是,從根本上變革科學體系本身的探究,謂之流動性探究。施瓦布倡導科學的方法分如下七個階段:形成問題;收集可能有助于問題解決的數據;再形成問題;決定問題解決所必要的數據;計劃旨在獲得數據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數據;解釋數據。
“探究學習”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加涅為探究學習的實踐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加涅認為傳統的理科教學的特點是,大量的灌輸權威性的事實或有關科學原則的教條,教科書只是記載這一系列的科學結論,而學生學習理科就是了解這些科學的事實與結論。加涅在“探究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累積式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的課題區分了八種類型的學習,他們構成了一個系列即信號學習、刺激一反應學習連鎖形成、語言聯結、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
三、探究構成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價值
日本教育學者降旗勝信分析了理科探究學習過程的構成要素:觀察過程;信息處理一表達過程;理論化過程。
森川久雄教授析取的探究過程的構成要素則是:觀察、分類、測定與數據的應用、傳遞與記錄、時間空關系的把握、推論與預測、假設的設定、操作性定義、條件的控制、實驗、數據的解釋、模型的建構。
“探究學習”論為討伐傳統教育,開拓“創造教育”吹起了號角。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學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指導這種變革的基本觀念,可以說就是“探究學習”?!疤骄繉W習”論推動了理科課程、教材、教法的根本改造。同時“探究學習”論也推動了對“教育目標論”分析研究?!疤骄繉W習”值得我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