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章旨在探討“探究學習”的來龍去脈,梳理“探究學習”理論的發展背景、主要內涵及其教育價值。
? ? ? ?一、探究學習產生的背景與特點
? ? ? ?“探究”的概念,是教育學自古就有的研究課題,不過“探究學習”的概念卻是在美國的新課程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產生的。這場改革的動因是:1、現代社會的高速度、加速度和連鎖式的變化,要求學生具有新的基礎學力,尤其要求有應付變化的適應能力,知變、處變、制變、創變;2、科學認識的質的變化,加上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給美國人帶來的危機感。布魯姆強調新的學校課程要注重“結構”與“直覺”,并且要有不斷更新的機制,而施瓦布則試圖以“科學的結構”和“科學的結構是不斷變化的”為前提,揭示探究過程的本質及其特征,力圖在教學中引進現代科學的成果,使學生把握學科的結構,進行探究學習。他同布魯姆一樣,要求把學習者作為小科學家看待,這樣,教學過程便成了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的具有嚴密的學術性的創造性活動。如果說,布魯姆是從教學內容的側面展開他的發現學習理論,那么,施瓦布則是從教學方法的側面展開他的探究學習理論。兩者的共同點是,強調學習者通過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基本概念和探究方法、形成科學態度的學習方法,強調創造性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 ? ? ? 探究學習遵循科學家運用的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1、是兒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現象,通過探究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2、旨在培養兒童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3、旨在有效形成認識自然之基礎——科學概念。4、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可以說,探究學習是這樣一種過程: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的主動參與,發展探究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這是現代理科教學應有的模式。
? ? ? ? 二、探究學習理論的主要內涵
? ? ? ?怎樣讓兒童學會探究?伊利諾大學探究訓練研究所所長薩奇曼提出了“探究訓練模式”的主張,即通過兒童的自主活動去發展自然界變化的種種因素,給兒童提供一種得以主動地、系統地、經驗性地、歸納性地展開科學探究的教育計劃。探究訓練的目標由三方面組成:(1)使兒童發展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和每個兒童能夠自發地、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2)通過具體情節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之間的關系,使兒童開展迄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學習;(3)利用發現的喜悅和自覺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探究學習理論的核心人物施瓦布則從“現代科學的本質”的高度,主要從理論方面闡述了探究學習的必要性。他倡導科學的方法分如下七個階段:(1)形成問題;(2)搜集可能有助于問題解決的數據;(3)再形成問題;(4)決定問題解決所必要的數據;(5)計劃旨在獲得數據的實驗;(6)通過實驗獲得數據;(7)解釋數據。他主張,課堂是從事探究之探究的場所。探究的課堂需要新的教學技術,其目的不僅是一組知識的明確與教示,而是激勵和指引學生的發現。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能動的學習。他認為,此前的教育犯過兩大錯誤:一是機械的方法代替了智力活動;二是陷入了單純地傳授知識的傾向。
? ? ? ? ?探究學習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加涅為探究學習的實踐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認為,學習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習所必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有任何學習。學習時“初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終結時的能力,將會比早期能力更高一層,這正是學習的成效,是新的學習的形成。如果在學習終結時未能表現出更高的能力,那么該學習便是無意義的。加涅的教學論思想的精神是,把重點放在能力上,知識是廣義的能力的一個因素。他還進一步闡釋了“學習的條件”,所謂發展是學習的結果,學習是發展必須依存的前提條件;而學習不能歸結為單純的成長過程那樣的人的內部傾向于能力的變化。教學,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他把教學設計分成八種類型,構成了一個序列: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形成、語言聯結、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這些學習中,低層次的學習是高層次學習的必要條件。根據加涅的見解,“高級能力”指的是“抽象化、概念化能力”、“概念的形式操作、邏輯操作的能力”、“發現、解決新問題的思考能力”。在學校教育中,“高級能力”的學習主要跟三種類型的學習有關:1、“概念學習”。指低年級使用觀察、比較、分類測量等比較低層次的探究能力,形成“類概念”的活動。2、“規則學習”。指中年級事物與事物的關系中獲得的“關系概念”和在發現現象中的“規則”、“規則性”、“法則”等的學習中,運用檢驗假設、統一條件、預測、數據解釋等比較高層次的探究能力所構成的活動。3、“問題解決”。是在概念學習和規則學習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習活動,處于三類學習中最高的一個層次。加涅的“探究學習”為課程設計的“層級化”提供了思路,歸結如下:1、學習是分階段進行的。2、某一種學習是否成立,可以從學習者的初始能力與終結能力之間的差異加以判斷。3、要有效地實現學習的最高層級——問題解決,就必須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和能力。4、不排除教師的適當指導的前提下保障兒童自由活動的教學設計。
? ? ? ?三、探究過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價值
? ? ? ?所謂“理科課程”,不僅要反映科學知識的本質,而且也要反映學習者探究科學知識的特性和知識建構過程的特性。因此,優質的課程是不可能把教材與教學方法絕對對立起來。探究學習的特征就在于重視探究過程,強調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的基本概念倘若離開了探究過程就不能建構。倘若把構成科學的探究活動的要素性過程加以析取,那么著眼于科學家探究活動的探究方法就可以被揭示出來。加涅基于這種想法,析取了探究過程的要素,搭建新的初等理科—S-APAd 基本框架。而日本學者森川久雄析取的探究過程的構成要素則是:觀察、分類、測得與數據的運用、傳遞與記錄、時空關系的把握、推論與預測、假設的設定、操作性定義、條件的控制、實驗、數據的解釋、模型的建構。探究學習論與發現學習說一樣,為討伐傳統教育,開拓創造教育吹響了號角。現代的理科教育,不是讓學生去讀科學,而是動手做科學。這樣,傳統教學的教材中心將讓位于方法中心,教師主體將讓位于學生主體。探究學習論推動了理科課程、教材、教法的根本改造,也推動了對教育目標論的分析研究。它強調,知識的獲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識如何獲取的過程更為重要。正如菲尼克斯所說:課程,是由學術引申出來的知識組成的。所謂教育,就是在探究過程引領下這些知識的的再生。因此,探究學習論有它的合理內核和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