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未想傷害別人,但是你卻一直在傷害別人。就像生活一直在傷害著你。你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奧利芙·基特里奇》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同樣作為"隱蔽的暴力",語言何嘗不是?
你可以嘗試畫一顆樹,將一天中所讀,所看,所做的事中,涉及到使用武力的歸到暴力之樹的“身體暴力”的一邊,涉及到精神傷害的歸到暴力之樹的“隱蔽暴力”的另一邊。一段時間后觀察一下結果。
你會發現“隱蔽暴力”遠遠多過“身體暴力”。
我時常也發現現在的父母都教育小孩要懂得分享,然而倘若小孩表現出一絲不情愿便會被父母冠上“自私”的評價:
“不能這么自私,要懂得分享,不然就不是爸爸媽媽的乖小孩了。”
然后小孩子們在無奈中將手中屬于自己的“蘋果”分享出去。
看到小孩聽從了他們的話,乖乖的將蘋果分享出去,大人們心滿意足,覺得他們的教育得到了成功。
可是他們沒發現孩子失落的表情。
小孩子感到如果他“自私”,不去分享,他就會失去父母對他的愛,他不是為了“分享”去分享,而是為了保證父母的愛而去分享。這會讓他感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對孩子來說無疑這是一種傷害。
我們想表達我們的愛,可是我們卻在制造傷害。
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
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傷害?
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以致造成彼此的疏遠和傷害,他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含四個方面:
1、道德評判
2、進行比較
3、回避責任
4、強人所難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去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言行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惡的。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 “你對他人有成見。” “這是不恰當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方式。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同時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廣泛用“不得不”這一詞語。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顯然,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是人們常用的另一短語,例如:“你讓我傷透了心。”此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我們將本該是自己的責任拋到了別人身上。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也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如父母對孩子,上級對下級。
上面舉到的例子中的父母就犯了“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這兩點,批評小孩“自私”,威脅小孩“不是爸爸媽媽的乖小孩”。
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傷害?
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疏遠、傷害彼此。為此,馬歇爾·盧森堡創造了非暴力溝通,它包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下圖為區分觀察和評論的舉例
我們在表達“經常”、“很少”、“總是”、“從不”這些概念比較模糊,傾向絕對化的詞語時,如果表達的言過其實,則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
將觀察和批評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主張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景中進行觀察,并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說:“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小測試:下列句子是否只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
1.“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
2.“昨晚妹妹在看電視時啃指甲。”
3.“開會時,經理沒有問我的意見。”
2、感受
面具
總是一副面具
由纖細白皙的手舉著
擋在臉前,
那輕輕舉著面具
的手腕
十分靈巧:
雖然有時
有點顫抖,
指尖抖動,
但總是
能把面具舉好。
年復一年我不禁好奇
但不敢問
終于
無意中
看到了面具背后
卻
什么也沒有。
她沒有臉。
她已成了
優雅地
舉著面具的手。
——佚名
在復雜的社會關系背景下,我們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有不同的要求。在這些來自外界的要求下,我們有時候會忽略掉自身的感受,戴上自認為別人喜愛的面具,掩蓋了真實的自我。
當我們越來越匱乏于表達我們自身的感受,我們就感到自己越來越難以被人理解。渴望他人的理解卻又無法得到理解,有時候這就成為我們痛苦的來源。
《非暴力溝通》指出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感受,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區分感受和想法、判斷。
比如,區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在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的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B.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如果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我可能會失落。
區分感受和判斷:
A.“我覺得我被誤解了。”
“被誤解”一詞反映了我認為別人不理解我。表達的是想法而不是感受。此時,我可能會很著急。
B.“我覺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們的判斷。此時,如果想獨處,我們就會很高興;反之,如果想參加活動,我們就會感到難過。
想要清楚的表達感受關鍵在于需要我們掌握豐富的詞匯。
比如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等。
當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等。
這些詞匯都是傾向具體的詞匯,而我們要盡量避免概念模糊的詞匯,比如“很好”或“很差”。這些詞語很難讓人明白實際的情況。適當的示弱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有助于解決沖突。
小測試:看看以下的句子是否表達了感受。
1.“我覺得你不愛我。”
2.“你要離開,我很難過。”
3.“當你說那句話時,我感到害怕。”
3、需要
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通常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當有人氣憤的說:“我從沒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
這時,我們可能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
我們可能指責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很考慮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我們也能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聽到你這么說,我感到有點傷心,因為我看重信任和接納。”
我們也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他責怪我自私,因為他可能感到傷心,他可能需要體貼和支持。”
評判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往往間接地表達了我們的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傾向用批評和責怪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對方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要做到正確地反應我們真實的需求,我們要懂得一些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自由選擇、慶祝、言行一致、滋養身體、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安全感、傾聽、誠實、愛、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等等一切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于它是否能促進生命健康成長。
小測試:在以下例句中,發言者是否對自己的感受負責,表達出了自己的需要。
1.“你將公司機密文件放在了會議室。太令我失望了。”
2.“你這么說,我很緊張。我需要尊重。”
3.“你來得這么晚,讓我很郁悶。”
4、請求
請求的要訣在于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小測試:下列句子是否提出了明確的請求?
1.我希望你理解我。
2.請告訴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件?
3.我希望你更加自信。
總結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總結成一套公式:
我觀察到...(講述客觀事實)
我感覺...(表達自己真實感受)
是因為...(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請求...(提出明確的請求)
這套公式可以運用到生活的各種場景中,比如方才教育孩子的父母,就可以換一種說法:“寶貝你手上有兩個蘋果(觀察),我希望你能分享一個蘋果給另一個小朋友(請求),這樣爸爸媽媽會感到很開心(感受), 因為我的孩子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需求)。”這樣或許孩子就能體會你的用心了。
長大了的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所謂對自己負責就是一言一行要明確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自己的責任。不能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到他人身上去。比如渴望他人的理解,不能將別人無法理解自己怪罪到他人身上,而是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沒有正確的表達自己。
如果你覺得有所啟發,我推薦你去閱讀馬歇爾·盧登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
以上內容部分節選自《非暴力溝通》
畢竟一篇文章是遠遠不足提供給你思想上的答案的,就像讀完一本書遠遠不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你運用學到的知識,日復一復,年復一年的反復使用磨煉,書中的知識方能成為你面對生活的武器。
言語之力 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 可以把生者活埋 把侏儒變成巨人 把巨人徹底擊垮
?——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