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包工頭,書面語:建筑工隊長;網絡流行語:土豪,他們是改革開放后一部分有膽識的農民組織農村閑散勞動力到城里建樓筑屋的“領頭”人。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了不菲的家底和廣泛的政商人脈關系。原來的他們只是靠關系散兵游勇地承包一些兒小型活計,發展到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或建筑集團公司,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的建筑行業,在國家級或省級建筑工程中嶄露頭角。
隨著國家對樓市基建規模的壓縮加上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增強及銀行對建筑行業貸款的收緊,建筑行業已是日薄西山。只有一些大的建筑集團公司還在躑躅前行,一些小的建筑公司業亦茍延殘喘,建筑行業興盛了30多年,現在卻是一片哀嚎。建筑包工頭2016年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卻是:誰的饑荒多?誰能比過我?接踵而至就是一些靠建筑苦力生存的農民工同時三天兩頭“斷炊煙”,在這個工地干了個把月,就沒有了活計,只得背著行李游走于另外的地方另謀建筑活計。一年跑N個地方,卻沒有掙到多少鈔票。
一些在外經營了多年的建筑包工頭在外撐不下去,紛紛轉行或回老家,那么,這些過去農村山區的經濟“領頭雁”現在都在做什么?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一、回鄉當選村長、村支書
一部分建筑包工頭回鄉后,手里有米,紛紛向政界靠攏,確實有一部分建筑包工頭回歸家鄉當選村長、村支書后為家鄉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利用家鄉的天然優勢開發生態旅游,建立無污染的原生態土特產加工企業等等,在回饋家鄉發展中功不可沒。當然也有一部分包工頭當選村長、村支書后,并沒有為老百姓辦實事,個中原因,您懂的!
二、繼續承包小型建筑活計
一部分建筑包工頭覺得家鄉不是自己的發展方向,便又開始從大的建筑方向轉向承包小的建筑工程,比如跨省或就近城市到城中村去給私人蓋個二層小樓或小型工廠,還有的在外專門幫城里人裝修樓房等等。目前據說這類小包工頭活得比較滋潤。
三、住在城里不愿回農村
一部分建筑包工頭在瘋狂撈了幾筆金后便在城里買了樓房,有的包工頭還不至一套。他們的妻兒老小“移民”了都市。即使下半輩子不動彈,也吃喝不愁了。然后在城里做個小生意,掙多掙少無所謂,只為有個事情做。這類包工頭農村照樣有房子,偶爾過年回老家“休養”一些日子,聊度余生。
四、在外債日子中東躲西藏
這類建筑包工頭是最為農民所不恥的人,當初承包工程的時候沒有原始資金,然后從熟人或朋友處東挪西借,結果在承包工程發跡后不再還錢,自己卻是包養小三、購置樓房、瘋狂消費,等再承包其它工程時卻是資金周轉不靈,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賴賬失蹤了。還有的建筑包工頭到死都沒有把借老百姓的錢還上,直接客死異鄉,永遠無顏見江東父老了。
世事無常,興盛多年建筑的領域一旦飽和,建筑包工頭和建筑從業者就要重新洗牌,而洗牌的過程卻是一個漫長等待和煎熬的過程,尤其靠建筑打工的農民,畢竟一家老小在等著建筑的“收成”下米做飯呢。建筑市場的萎縮,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都面臨著出局的風險和重新艱難擇業的開始。當然也有拼命掙扎的包工頭幻想著樓市美好的未來。
小商于賦稅,大商于政親,巨賈于政合。農村建筑包工頭孤獨望月,何時才會重返這個暴利行業?面對漸漸遠去曾拼進的建筑市場,只落得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