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贏,先贏得別人的心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者直覺敏銳,才能獲得長久的關系嗎?社交的技巧,有人擅長,有人欠缺,我們是否只能接受先天稟賦?那些擅長社交的人,是否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你如何評價高超的社交能力呢?在問到一些大公司成功的CEO,哪種品質是勝任其領導職位的關鍵時,他們會告訴你是“與人共事的能力”;在采訪企業家們促使成功和導致失敗的區別是什么時,他們也會告訴你是“與人相處的技巧”;問及頂尖銷售人員這個問題時,他們同樣會告訴你,對人情世故的了解遠比單純了解產品知識要重要得多;和教師、生意人、商店導購、小企業主、牧師、家長談起這個問題時,他們會說社交能力最終決定了優秀者與平庸者。社交能力是無價之寶,不管你做什么都離不開它。如果你能贏得人心,你就能無往不勝!
但更多人落入了把社交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陷阱里。這并不是好事,因為建立并維持健康的人際關系是在人生各方面和諧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我們的社交技能決定我們的未來是否成功。
人生就是一份銷售工作。成與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激勵和我們交往的人相信我們,以及我們能提供什么。
人生的成敗實質上是人際關系的成敗。它事關家人、顧客、員工、老板、同事、合作伙伴對我們的反應。如果反應是積極的,我們就很可能成功;如果反應是消極的,則注定會失敗。
在人際關系中,致命的錯誤莫過于不把別人當回事。我們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和付出不懈的努力,從而讓別人喜歡、信任我們,并且使別人產生和我們共事的愿望,以達到我們的愿望和目的。
無論是個人或組織,我們總是看見他們只發揮了極為有限的成功潛能,有的甚至完全沒有發揮,原因很簡單,他們忽視了商場上和生活中人的因素。
這些組織和個人把人們和其行為都視為理所當然,正是這些人和他們的反應成就或者毀滅了他們。
人是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人的一切成功來源于與合適的人建立社交關系,并通過高超的技巧深化這種關系。同樣地,生活上的失敗,也可以歸咎于人的因素。有時這種影響顯而易見。遇上有虐待傾向的配偶、品行不端的合伙人,或者糾纏不清的家庭成員都將為害甚巨。有時候麻煩不至于這么大,例如,疏遠一位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事,沒有和重要客戶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錯過鼓勵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的良機。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的成功與失敗通常可以歸因于其社交關系的好壞。
如果不具備良好的社交技能,該怎樣做呢?必須承認,對我而言,建立人際關系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天生就善于與人相處,但也非常努力地提高社交技巧。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我領悟到了很多關于他人與自己的東西,我把這些經驗總結為25項社交法則,這25項法則人人可以得而習之。就連那些最內向的人也可以來演練,從而變得善于交際。一些人善加運用,就能成為社交高手。
人生中,你的社交技能和你選擇交往的人將會成就或毀滅你。我把本書所涉及的社交力法則歸納為五個關鍵問題,如果我們想要創造與他人共贏的情形,就要捫心自問:
1.準備問題:在社交方面,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2.聯結問題:我們樂意關注他人嗎?
3.信任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建立彼此的信任?
4.投資問題:我們是否愿意投資他人?
5.伙伴問題:我們能否建立共贏的人際關系?
通過學習和實踐這些社交力法則,你將能夠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借此你將會擁有成功的人際關系。
1.準備問題
只有社交心態健全的人,才能建立絕佳的人際關系。這是一切之源。我相信這些基本要素將有助于我們為建立絕佳的人際關系做好準備,它們回答了要做的準備工作。這些實質性的要素包括以下5個法則:
透鏡法則:我們是怎樣的人,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別人。
鏡子法則:正人先正己。
痛苦法則: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傷害他人,也容易被傷害。
榔頭法則:千萬別用榔頭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電梯法則:人際關系中,我們既可以提升他人,也可以壓低他人。
透鏡法則
人們看待他人的方式正是自己內在品質的反射。
如果我是講信用的人,我會認為其他人也是值得信賴的。
如果我是吹毛求疵的人,我看其他人也是滿身缺點。
如果我是有愛心的人,我看其他人也都富有同情心。
你談論他人、與人交往時,你的性格特質會自然流露。根據簡單的觀察,不認識你的人能夠看出你許多特質。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看待生活的視角
我們都有一個內在參照模式,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人生的態度、構想和期望。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愉悅還是愁苦,信任還是猜疑,熱情還是矜持,勇敢還是怯懦。這些不僅關系到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也涉及如何讓他人對待我們。
五大因素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什么因素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呢?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我認為其中5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1. 遺傳基因
2. 自我形象
3. 生活經驗
4. 心態和選擇
5. 朋友
鏡子法則?
正人先正己
意識不到自己是怎樣的人,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的人,常常會破壞和他人的關系。改變的方法就是拿出鏡子照照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做。這就是我所說的“鏡子測試”。請考慮這些事實,它們都是了解自我所必須做的:
必須了解的第一個人是自己——自我認知。
我們本性上總喜歡評論別人卻不自知。
造成我的問題的第一個人是自己——自我坦誠。
首先必須改變的人是自己——自我提升。
痛苦法則?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傷害他人,也容易被傷害
“做你自己”是你能給某些人的最糟糕的建議。
捫心自問:我是否傷害了別人,或者太容易被人傷害?
切實領悟痛苦法則的內涵,將有助于與他人相處,你需要牢記以下4個事實:
1. 很多人正在遭受傷害
2.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經常傷害他人
3.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經常被人傷害
4.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經常傷害自己
榔頭法則?
正如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觀察所發現的:“如果你手里的工具只有一把榔頭,你就會傾向于把每個問題都當作釘子。”你需要更明智地對待人們。
如果想贏得這個世界,就去融化它,不要用榔頭擊打它。
一些人可能認為榔頭法則對任何事情都適用。你可能會說他們采取的是“鐵榔頭式”的人生態度,我發現這種心態常常存在于成功人士中。當他們集中精力于某件事情時,會開足馬力,全力拼搏。這種方法對工作有益,對人卻是可怕至極。千萬別用榔頭拍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電梯法則
1. 有些人為他人生命增加價值——我們喜歡他們
2. 有些人為他人生命減損價值——我們容忍他們
作為朋友,應該容忍對方的缺點,而不是放大它們。
3. 有些人倍增他人的生命價值——我們珍愛他們
4. 一些人倍減他人的生命價值——我們逃離他們
價值倍減者是那些一下子把你推到地獄的人,他們會盡其所能無時無刻不壓低你、貶損你,破壞力極強,他們的負面行為通常是故意的。他們傷害別人,使別人變得糟糕,以襯托出他們看上去更優越,感覺更好。結果是,他們破壞了人際關系,倍減了人們的生命價值。
每個人都能成為提升者。你不需要有錢,也不需要是個天才,更不需要萬事齊備,你只需要關心他人,付諸行動。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任由時光流逝,而于人無益。現在就開始去做,你既有的關系會得到改善,而更多的新關系也會得以拓展。
第二部分 聯結問題:我們樂意關注他人嗎?
要想增加與別人建立起聯結的概率,你需要理解和掌握下面6條人際關系法則:
全景法則: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別人”組成的——你一個除外。
交換法則:與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們的處境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學習法則: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給我們教誨。
魅力法則:人們只對向自己表示興趣的人感興趣。
滿分法則: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往往會激發出他最好的一面。
沖突法則:關心別人先于反對別人。
當你不再只盯著自己,而開始關注他人及其需要時,你就建立了人際的橋梁,你就會成為那種別人想靠近的人。上述法則,是建立聯結的關鍵。
全景法則
那些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人總是很難同別人處好關系。要想幫助其打破這種定式,就得讓他們看到全景,這需要做到以下3點:
1. 打開視野
2. 心智成熟
3. 勇于負責
交換法則
與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們的處境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你對別人多一分關注,自己就會少一分私心。
捫心自問:我會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嗎?
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會幫助我們獲得成功的關系。
要從以下4點做起:
1. 離開“你的地盤”,踏上“他們的領地”
2. 承認別人的觀點也很在理
3. 檢查自己的態度
4. 詢問別人在你的處境上會怎么辦
學習法則?
談到向別人學習時,你持何種態度?所有人都可以歸入下面幾類之一:
沒有人能教給我任何東西——傲慢的態度
某個人會教給我所有東西——天真的態度
每個人都可以教給我一些東西——求教的態度
如何向別人學習?
如果你有“虛心求教”的態度——或者是你打算培養這種態度——你就處在了向別人學習的有利位置。然后,你需要做的是下面5個步驟:
1. 讓自己充滿學習熱情
2. 看重別人
3. 培養具有成長潛力的關系
4. 認清別人的特性和強項
5.不恥下問
魅力法則?
如果你想結識人,關注他們,而不只是盯著自己。
下面是卡耐基的6條建議和我的闡釋:
1. 真正地對別人感興趣
2. 展露微笑
微笑有擋不住的魅力。
3. 記住:一個人的名字在他(她)耳里是最動聽、最重要的聲音
4. 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多談論他自己
5. 談別人感興趣的事
6. 讓對方感覺重要——要表達得很真誠
滿分法則?
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往往會激發出他最好的一面
捫心自問:我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嗎?
下面是我在與人交往時對這方面的想法:我相信遇到的每個人都是滿分。于是,我將其稱之為“滿分法則”。
1. 人人都想成為要人
2. 人們知道你多么在乎他們,才在乎你知道多少
3.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
4. 助人者的影響會波及很多人
5. 今天的小人物,將會崛起成為明天的大人物
沖突法則?
關心別人先于反對別人
沖突就像癌癥——越早發現,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捫心自問:我在巧妙化解沖突上花足心思了嗎?
沖突是無法避免的
與人正面沖突是很困難的。
為什么正面沖突很難呢?我們害怕被別人討厭、誤解或拒絕。我們恐懼未知的東西。
我們還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擔心那樣做,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讓我們正視它:還沒幾個人學過正確化解沖突的技巧。
解決沖突的方式決定我們能否順利渡過困境
正確化解沖突的路線圖
1. 只同你關心的人起沖突
2. 盡快碰面
3. 首先尋求理解,而不是贊同
4. 說出問題所在
5. 鼓勵對方做出回應
6. 達成一致的行動計劃
第三部分 信任問題:我們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嗎?
為什么許多關系最后弄得不歡而散呢?一些充滿激情的婚姻最后嘗盡苦果。人們期待能維持一生的友誼支離破碎。前景光明的商業合作最后以災難收場。導致這種關系崩潰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任破裂了。
我們能夠建立相互信任嗎?
基石法則:信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
困境法則:永遠不要把困境看得比關系更重要。
鮑伯法則:當鮑伯跟每個人都有問題時,鮑伯通常就是問題所在。
親和力法則:自我放松,有助于別人跟我們在一起時也放松。
戰壕法則:戰斗打響前,請挖一個能容下朋友的大戰壕。
基石法則?
信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
剝去人際關系的重重外衣,你會發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領導、價值觀、伙伴關系或其他東西,而是信任。沒了信任,你們的關系就會有麻煩了。
如何贏得他人的信任?
1. 信任先從自我做起
這一切又回到“鏡子法則”。我們需要審視的第一個人就是自己。好好看看你自己。你在生活中對自己真實嗎?你是一個可靠的人嗎?你有沒有心口不一?你遵守自己的諾言嗎?如果你不能保證自己不背叛的話,就別要求別人信任你。先自我完善,然后再去建立聯結。
2. 信任無法劃分區域
你根本無法做到在生意場上有一套倫理規范,在個人生活上又有另一套。人性根本不允許。如果一個人要求你幫助他撒謊,那么千萬別相信他瞅到空子時不向你撒謊。一個人能和你一起玩的把戲,單獨時也會跟你玩。一個人的本性最終會滲透到他生活的各個層面。
3. 信任可以像銀行賬戶一樣存取
如果這對于你是一個新概念,你就得在每日結束時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是不是在存錢?想想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關系。你有沒有值得信任的舉動,可以幫你往“關系”銀行里存錢?
?我是不是在取錢?在這些重要關系中,你是不是在破壞彼此的信任。如果是,糾正過來。一刻也別耽擱,趕快做出如下恰當舉動:
(1)道歉。
(2)問問自己為何破壞信任。
(3)把做錯的事糾正過來。
(4)認識到破壞信任比建立信任容易得多。
(5)記住:信任是靠行動恢復的,而非言語。
做這些事情不會給你賺來更多的“關系”零錢,但是可以停止損失,而且你還可能拯救關系。
?我有沒有增加自己的信任?
如果你不想信任別人,該怎么辦?
在這一章里,我把重點放在“如何成為一個可信賴的人”上。但是,我也意識到,許多值得信賴的人在某一時刻也很難信賴他人。也許,有人破壞了你對他的信任。如果是這樣,設法采取如下3步行動:
1. 原諒他們。因為道義在你這方,你可以對別人行使權力,但也別濫用權力。
2. 告訴自己,決不容許侵犯再次發生。原諒他人并不意味著縱容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傷害你。
3. 記住他們的好處。我們都有高潮和低谷。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始終以最好的一面去待人。
原諒他人是一大解脫。信任他人是一種冒險,但這值得你去做。因為沒有信任,就無法建立健康長久的關系。
勇敢一試吧!我并不是說你永遠都不會受到傷害。這有可能。但是我敢說:如果你不敢嘗試去信任他人,你永遠享受不到人際交往帶來的巨大快樂。
困境法則?
永遠不要把困境看得比關系更重要,解決困難比破壞關系更有益。
花點時間想一想你身邊的人際關系。現在,看看下面兩欄,決定用哪些詞來形容你的人際關系最為恰當:
易變的 或 穩固的
欺瞞的 或 坦誠的
自私的 或 為對方考慮的
折磨人的 或 令人振奮的
提心吊膽的 或 心安理得的
操縱人的 或 敞開懷抱接受的
有條件的 或 無條件的
易破裂的 或 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左邊一欄描述了困境來臨時關系的變化。右邊一欄描述了雙方的關系有堅實的基礎,絲毫不受環境的影響。
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把處境看得比關系重要,都基于一個原因:不明智。當我錯待家人時,這說的就是我。這對領導者也是。如果你違背了“困境法則”,你也不明智。人永遠比單純的事要重要。不論是財富、職位、權力還是日程都是暫時的,而人卻是永遠的。
如何正確地對待困境?
要想做出明智的選擇,不把處境看得比關系更重要,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建議從下面5個問題問起:
1. 我看到“全景”了嗎?還是只看到壞的一面?
當關系遭遇波折時,我們首先要問自己,為什么這段關系對我們如此重要?孩子考試不及格,配偶忘了做我們交代的重要事情,或者是好朋友辜負了我們,這都讓人憤怒和失望。但是,放到長遠和全局看一看,這有什么呢?你愿意拿什么來交換你的孩子、配偶和朋友嗎?沒有比他們更重要的了。
2. 溝通時,有沒有讓“批評”和“全景描繪”協同作戰?
3.目前的情況是一次性的,還是會經常出現?
4.我是不是把很多情況看成“你死我活”的爭斗?
如何知道你是不是把太多的情況看成“你死我活”的爭斗呢?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你是不是經常感覺緊張和難過?
?你是不是經常在跟別人說話時不自覺地提高嗓門?
?你是不是經常為個人權利或其他什么權利爭奪?
如果這些情況日日發生,那你就不太明智了。總是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會讓生活變得沒質量,而且也不利于跟別人建立和發展起健康的關系。
5.在困境中,我有沒有表現出自己無條件的愛?
在親密關系中,每個人某種程度上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棘手的問題處理好。如果你能夠在痛苦和兩難中向親密的人表達你的愛,那么你就大大地增加了關系的穩定性。
鮑伯法則?
當鮑伯與每個人都有問題時,鮑伯通常就是問題所在
你認不認識一個人,不論他走到哪里,麻煩總是跟著他。如果你遇到一個鮑伯,你能認出他嗎?參照以下的4大特征:
1. 鮑伯是問題攜帶者
2. 鮑伯是問題發現者
3. 鮑伯是問題制造者
4. 鮑伯是問題接收者
鮑伯通常從別人那里接收問題,還鼓勵別人向他傾吐更多。
如果你生活中有一個鮑伯——問題的發現、制造和傳播者——該怎么辦?考慮一下如下的建議:
用積極的評價去回應
如果一個反面人物想把問題塞進你兜里時,請用積極的東西來回應。如果評價是關于某種情況的,想法去發現好的一面。如果是關于一個人的,那就說說你觀察到的這個人身上的優點。
表達你對被批評者的關切
任何時候,當一個人的動機受到批評,最好的辦法就是對這件事表示懷疑。因為沒人能夠看透別人的心理,這事兒只有上帝才能干。請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并且表達出來),除非是這個人已向你證明他是個壞蛋。
鼓勵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任何時候,當一個人把他跟別人之間的問題——處于尚未解決狀態——帶給你時,他就是在傳播流言。
如果你聽了,你就是在助長流言。
對待流言的最好辦法是,讓抱怨者同與他結怨的人好好談談。鼓勵他們面對面,把事情弄個明明白白。如果他又帶著問題來見你,就直截了當地問:“你跟他把事兒解決了嗎?”如果沒有,就拒絕跟他談。
要求鮑伯“說話前多想想”
不是每個人都會積極地采納你的建議。但是,如果你跟鮑伯很熟或者是你居于主導地位,那就要求他在張口之前好好想一想。用下面的5個“思考(THINK)”問題作為引導:
?T:這是真的(True)嗎?
?H:這有用(Helpful)嗎?
?I:這讓人振奮(Inspiring)嗎?
?N:這樣做有必要(Necessary)嗎?
?K:這樣做友好(Kind)嗎?
如果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就可以繼續。
把鮑伯和其他人隔離開來
如果你手下也有一兩個鮑伯——你又不能或不想把他從團隊里剔除——那就孤立他,進行危機控制。別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如果你就是鮑伯,那該怎么辦?
前面,我講了許多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個鮑伯,你該怎么辦;但是,如果你自己就是鮑伯呢?如果你還不肯定,那就問問自己如下的問題:
?我是不是幾乎每天都跟人有沖突?
?人們是不是常錯待我?
?壞事是不是常常主動找上門來?
?我是不是沒有朋友,很希望自己能有幾個?
?我是不是經常說錯話?
如果有幾個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有可能是鮑伯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就請首先想起“漏洞法則”:當你已有漏洞時,不要讓它變大。
首先,你要做的是承認自己是“鮑伯”。然后,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改變并不容易,而且沒有捷徑可走。在張口之前,想想那5個“思考”問題。在每種情況下,嘗試去看到好的一面,并且要求別人讓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沒有人非得永遠都當鮑伯。
親和力法則?
自我放松,有助于別人跟我們在一起時也放松
讓別人覺得放松,是我們能夠給予的最好禮物。
捫心自問:我的朋友會說,我是一個容易打交道的人嗎?
因為不愿意使自己有親和力,人們失去了許多建立聯結和使關系更進一層的機會。
如果你想讓自己令人愉悅,具有親和力,那你就得讓別人放松。
如何讓別人放松?
想一想你遇到過的那些容易接近的人,我相信你會發現他們通常表現出以下7種品質:
1. 熱情——他們真的喜歡人
2. 欣賞彼此的差異
3. 情緒穩定
4. 察覺對方的感受
5. 理解別人的弱點,并暴露出自己的缺點
6. 喜歡原諒別人和請求別人的原諒
7. 值得信賴
戰壕法則?
戰斗打響前,請挖一個能容下朋友的大戰壕
捫心自問:我是一個危難中可以指望的朋友嗎?
生活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戰斗”,“戰壕”的形狀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家,是最重要的戰壕。其他的戰壕可能是一項商業活動、一個足球隊、一小群人、一個小隊伍等等。當然,在這些不同的地方陪伴我們的人也各不相同。
沒有朋友的戰壕,是不安全的戰壕
戰壕里的共同經歷,鑄就偉大的友誼
在你答應跟朋友共同作戰之前,有5樣東西需要牢記在心:
1. 戰壕里的朋友沒幾個
2. 不論戰前戰后,戰壕里的朋友都會支持你
3. 戰壕里的朋友會從同一個角度看問題
4. 戰壕里的朋友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巨大
5. 戰壕里的朋友無條件地愛我們
第四部分 投資問題:我們樂意在別人身上投資嗎?
我們樂意在別人身上投資嗎?你可能奇怪,我干嗎要把這個問題看得如此重要。你可能還會問:“一個人為什么要花時間和精力在別人身上投資?”要得到答案,請先想想下面的問題:
你可以建起一棟美麗的房子,但它最終會坍塌。
你可以從事一份很好的職業,但它最終會完結。
你可以攢下很多的錢,但死時絕不可能帶走。
你可以今天正年富力強,但時光會帶走你的健康。
你可以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但旁人會超越你。
許多人都在上述事情上投資,但它們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你能不能在那生生不息的事物上投資?投資于人!歸根結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了。
人際關系跟其他事情一樣。回報取決于你的投資。有時候,當我在會議上發言時,年輕的領導者會走近我,說:“我想做你做的事。但是,我怎么才能找到這活兒呢?”
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如此,它們需要大量的幕后工作。一旦你結識了人,就要學會在他們身上投資。好的人際關系,永遠是無私投入的結果。接下來的5條社交法則,對在關系中投資的一些最重要方式提供了好建議:
園丁法則:所有的關系都需要培養。
101%法則:找到1%的共同點,給予100%的努力。
耐心法則:結伴旅行會比獨自旅行慢得多。
慶祝法則:對人際關系的真正考驗,不是朋友落難時我們多么忠誠,而是他成功時我們多么高興。
高路法則:當我們待別人比他們待我們更好時,我們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能夠肯定“投資問題”,那么,你的人際關系將會達到更高的境界。
園丁法則?
所有的關系都需要培養
捫心自問:我是偶爾還是一貫地培養人際關系?
你不能忽略一段人際關系,卻期望這段人際關系能成長。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關系都一樣,都需要投入同等的時間和關注。關系的本質和目的不同,會決定你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多少。想想你生命中一些個人和職業上的關系,你給予了多大的精力?是同等對待嗎?當然不,也不應該。每段關系都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上可以歸為3大類:
有些人,因為某種原因,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
有些人,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一段時間
有些人,會伴隨我們終生
第三種關系類型是持續性、永久性的。數量不多,但非常特殊。如果我們想讓它們健康成長,就必須給予不間斷的培養。否則,就會枯萎、死亡。
對我們來說,親密的朋友關系是最珍貴的。跟其他珍貴的東西一樣,需要我們好好呵護。我們不能一邊忽略它們,一邊卻希望其成長壯大。
培養重要關系的辦法
培養關系意味著什么呢?做到下面6條,你就可以跟不論是伴侶、父母還是朋友形成健康向上的關系。
1. 承諾
2. 溝通
3. 友誼
4. 回憶
5. 成長
6. 互相寵愛
有時候,建立關系就像打一場攻堅戰,取得聯系也異常困難。如何跟那些看似迥然相異的人保持聯系呢?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建立起“關系之橋”嗎?如果可以,關系會是健康、持久、有益的嗎?這都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讓我們正視它。當你跟別人沒有共同點時,建立關系就是一大挑戰,你應該怎么辦?
答案可以從“101%法則”中找到。當很難建立聯結時,你必須找到一個兩人之間的共同點。這可以在所有人身上應用,問題是許多人自然而然地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他們光看差異。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是本能的競爭意識,人人都想找到自己的長處;也可能是人們想讓自己凸顯出來,找到與眾不同之處;另外一些時候,可能是人們感覺受到了來自對方的威脅。
恰恰相反,要建立聯系,人們需要找的是共同點。大多數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即使是最“疙瘩”的夫妻也有一些雙方認可的東西。一旦找到共同點,就需要給予100%的努力。差異越大,越得盯住共同點,就越得付出更大的努力。這可不容易做到,但是回報會異常豐厚。下面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
執行“101%法則”,可以讓你多方面受益。下面就有6條:
1. 它讓你打下改變的基礎
在關系中,如果你想影響別人,改變他們看問題和做事的方式,那么你就不要在有分歧之處進行硬性改造。人際交往中,改變總是最早出現在雙方一致的地方。當你執行“101%法則”時,你找到共同點,并將其擴大,這會成為改變的良好起點。
2. 它避免無謂的沖突
我早已得知當別人認為自己“正確”的時候,跟他們爭論是無用的。當你集中在別人跟你一致的地方時,你就處于“安全地帶”,因為你倆都“對”。
3. 它降低結仇的概率
消滅潛在敵人的最好辦法是讓他成為你的朋友。當你尋找認同之處時,結仇的概率自然會降低。
4. 它保住了一些可能會丟失的價值
因為盯住差異而非相同點,你錯過了多少潛在能結成友誼的關系?有多少朋友從你指縫中溜走?你喪失了多少報酬豐厚的商業合作機會?
5. 它讓你對自己在關系中扮演的角色感覺良好
小說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在給姐姐卡珊德拉的一封信中,以嘲弄的口吻寫道:“我不想人們太喜歡我,這樣我就不需要費精力去喜歡他們。”挑人毛病者,是想通過對比使自己的形象更高大,可是,他們處理關系的方式很少讓他們感覺“高大”。相反,尋求對方優點并關注共同之處的人會對自己發揮的作用很滿意。
6. 它讓你順利地渡過難關
最快樂的人不見得需要擁有最好的東西,他們只是看到每樣東西最好的一面。采用“101%法則”,會讓每段關系發展至最佳狀態。沒人會比這做得更好了。
耐心法則?
結伴旅行會比獨自旅行慢得多
兩個人的友誼,需要一個人的耐心。
捫心自問:我有沒有攜伴同行,即便不太方便?
在關系建設中,這里有兩個關鍵步驟:
光有耐心,缺乏聯結——關系就缺乏動力。
光有聯結,沒有耐心——關系就缺乏潛力。
既有聯結,又有耐心——關系兩“力”俱全。
如果你想讓關系持久,就需要“動力”和“潛力”兩者兼備。
把耐心看作一種美德
幾乎每個人都同意有耐心是一種好品質——欽羨它并渴望得到它。然而,最需要耐心的人卻不想費工夫去培養它。我們需要耐心來培養起耐心,所以,我們該如何培養耐心呢?答案是做一個計劃。這里有6個步驟,你可以采用,把自己培養成關系中更有耐心的人:
1. 首先把“耐心”看作一種值得培養的美德
2. 明白建立起良好關系是需要花費時間的
3. 實行“交換法則”
培養耐心,你需要了解別人如何思考,并對他們的感受很敏感。每個人都認為:
?自己遇到的問題是最大的;
?自己的玩笑是最有趣的;
?自己的祈禱應該被另眼相看;
?自己的情況是不同的;
?自己的勝利是最值得作為典范的;
?自己的錯誤是應該被忽視的。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境況是最值得給予特殊關注的——別人對我們應該有額外的耐心。相反,我們應該把位置顛倒過來,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我在“交換法則”中已做過解釋),對他們特別有耐心。
4. 認識到是“人”帶來和制造問題
當你決定跟別人發展一段關系時,記住這是個“一攬子”的交易。你不能光想得到好處卻不承擔義務。每個人都有問題、盲區和壞習慣。你有缺點,會期望得到寬容,那就嘗試給別人同樣的寬容吧。
5. 認清別人對你需要耐心的地方
談到缺點時,最好明白我們有什么樣的缺點。比如,我就知道跟我最親近的人需要對我的行事風格有耐心。
6. 明白所有的關系都有放棄、讓步和互相給予和接受
所有的關系都有波折。這不意味著關系有多好,或者持續有多久。我們不能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明白:
?有時需要放棄
?有時需要讓步
?有時會是互相給予和接受
我應該提醒你,沒有人能夠逼你放棄、讓步或是給予和接受。這都是自愿的行為。如果你想讓關系持久,就得靈活行事。比如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服務他們:讓他們自主行事,必要時幫上一把。
指導他們:回答他們的問題,為他們樹立榜樣,必要時給予引導和糾正。
珍視他們:聆聽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立場,永遠不破壞他們的自主權。
報答他們:好好照顧那些照顧我的人。
每段關系都需要你有耐心,但最終你會發現你的努力是值得的。
慶祝法則?
對人際關系的真正考驗,不是朋友落難時我們多么忠誠,而是他成功時我們多么高興
捫心自問:我為朋友的成功感到高興嗎?
我對“慶祝法則”的認識
沒人一起慶祝,成功的快樂就會大打折扣
成功者只是少數,多數人還是失敗的
把人拒于成功門外的因素常常阻止他們去向別人道賀
阻礙人們成功的因素——缺乏安全感、心胸狹窄、愛得紅眼病等——常常也阻礙了他們去向別人道賀。他們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找自己的優勢,結果很難跳出自己的狹隘小圈子。
跟你一起慶祝的人會是終身好友
留意心懷嫉妒之人
當一個派對發起者
1. 認清這并不是競爭
2. 別人成功時,表示祝賀
3. 肯定別人尚不自知的成功
4. 經常跟親密的人一起慶祝
高路法則?
當我們待別人比他們待我們更好時,我們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捫心自問:我對待別人,是不是比別人待我好?
跟別人打交道時,真的,我們只有3條路可以走。我們可以走上:
低路——我們對待別人,比他們待我們更壞。
中路——別人怎樣對待我們,就怎樣待他們。
高路——我們對待別人,比他們待我們更好。
低路會破壞關系,讓別人遠離我們。中路可能不會把人趕走,但也不會有吸引力;它是消極的而非積極的,會讓別人主導我們的生活。高路會帶來積極的關系,吸引別人走近我們;它做出的積極行動讓壞人也覺得難以破壞。
高路上的行者
高路上的行人的確不多。那些執行“高路法則”的人,是善意的施予者和接受者。據我觀察,高路行者有幾個共同點:
高路行者明白,外界的影響并不重要,內心的想法才最關鍵
高路行者會一如既往地沿著高路走下去
高路行者看到自己很需要善意,于是,他們給予別人善意
高路行者認識到人類的弱點,知道自己需要別人的寬容,于是更樂意向別人表達善意。
高路行者并不是犧牲者,他們選擇去服務他人。
高路上的行者絕不是因為無路可走才踏上這條路。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渴望為他人提供服務。高路行者給自己定下比別人更高的標準
喜歡高路的人可以實現卓越的目標。如果我們做到:
比別人多關愛——是明智的;
比別人多冒險——是安全的;
比別人多做夢——是現實的;
比別人多期待——是可能的;
比別人多工作——是必需的。
當我們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時,我們就不會防衛心理太重,以致在受到攻擊時選擇“低路”。我這樣說,是因為當你知道自己已盡己所能時,再有批評,就把它當作雨水從肩頭滑落好了。
高路行者激發出別人最好的一面
高路行者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如果你還沒有實踐過“高路法則”,我希望你從今天起能夠向它張開雙臂。這可能是你在一段關系中所能做得最好投資了。如果你需要一點幫助,才能踏上高路,那就遵從下面的指引吧:
1. 在“善意街”上長久行。
2. 向右轉,走到“原諒大道”上。
3. 千萬不要進入“報復巷”,因為那是死胡同。
4. 爬到小山之巔,高路即現眼前。
5. 踏上高路,沿著它走;如果迷路,向主尋求幫助。
高路絕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但它是唯一通往人生最高境界的路。
第五部分 協同效應問題:我們能夠培育出“共贏”的關系嗎?
“共贏”是一種總是與人尋求互惠的思維方式和心態,是基于這種模式來運作,即一個人取得成功并不需要犧牲別人的利益或排擠他人的成功。
如果坦誠的話,我們都會承認:有一些人我們喜歡與之在一起,有一些人則不然。是什么把我們渴望擁有的好關系和那些對我們無用的關系區別開來的呢?答案是協同效應。有些關系是“共贏”的,對大家都有益。
我相信每段關系都有共贏的潛力,即使最終不見得全部達到共贏。只要雙方都抱著一種“投資”的心態去開始這段關系——共贏常常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共贏關系最妙之處是它可以在生活的所有領域、各種關系中形成:夫妻之間可以,父母和子女之間可以,朋友和鄰居之間可以,老板和員工之間也可以。只要雙方能始終保持“付出”的態度,并從對方那里得到滿足,就可以發展出互惠的關系。他們給予彼此的“價錢”不必是一樣的。他們可以給彼此全部的愛,或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忠心敬仰,另一個人則給他安全感。一個人可以扮演“導師”的角色,另一個人則對他充滿感激。一個人可以開創起一份事業,另一個人則給他提供資金。一個人可以盡展他的幽默,另一個人則充當好的聽眾。只要兩個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都能“贏”,就產生了協作效應。
下面的人際法則回答了“我們能夠達到共贏嗎”這一問題,會幫助任何愿意實踐的人在關系中創造出協同效應。
反彈法則:當我們助人時,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友情法則:條件相同時,人們只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共事;條件不同時,人們還是只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共事。
伙伴法則:一起努力增加了一起成功的概率。
滿意法則:在美妙的關系中,只要相伴就足以令人快樂。
長遠看,雙方關系不平衡就無法維系長久。如果一方總是付出,另一方總是接受,付出的一方最終會筋疲力盡。反過來,接受的一方也會不滿意,因為他覺得自己得到的還不夠。讓關系健康、持久、互相促進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每個人都“贏”!
反彈法則?
當我們助人時,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捫心自問:我幫助別人時,得到回報了嗎?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我缺少正確的人生觀。我把生活看作賭博的老虎機,只想下最小的注,贏最多的錢。很不好意思,我跟人打交道時也抱著同樣的心態。我更關心別人能替我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幫他們做什么。結果,我在“關系銀行”里還沒有“存錢”呢,就想著“透支”了。不用說,這樣的我是不會成功的。
跟別人打交道久了,我的思想就慢慢開始轉變了。我開始學習“全景法則”,換一種眼光看人,并發現他們更多的價值。一旦我的態度變了,行動也隨之改變。我開始在別人身上投資,只因為他們有價值,也是重要的。我還發現,當我全心注重自己能給予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時,人緣便好起來,關系也瓜熟蒂落,生活也更有意義了。當我把“付出”定為自己的目標后,我常常覺得,我從別人那里得到的要比自己能給予的多。
多年以來,我漸漸學會主動并經常地向別人投資。關系中,必有一方得先跨出一步。我就想:為什么不是我呢?我開始在生活中采取施與的態度,關注與人相處時“我”能夠給予什么。我常常這樣做,并不期望別人給我什么回報。我發現,當我給別人增加價值的時候,很多人回過頭來想給我“增值”。如此一來,關系就發揮了協同效應,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在“施與別人”這個問題上,你扮演什么角色?我認為只有3種角色:
1. 接受者:只接受不付出。許多人滿眼都是自己,很少能有意地幫別人做點事。這樣的人是接受者。他們只關心自己能得到什么,而且從來不知滿足。
2. 交換者:接受以后付出。有些人注重“兩不相欠”。他們樂意給予,但動機絕不是去幫助別人。他們把人際往來看成一種交換。他們愿意給予,常常是因為覺得自己虧欠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想把事情“扯平”。
3. 投資者:先付出后接受。這第三組的人,更注重別人的需要。他們主動付出,如果有回報就接受。他們相信,成功源于幫助人、關心人和激發人。他們渴望自己接觸到的每個人每個事會更好,他們明白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付出。諷刺的是,他們因為抱著主動付出的想法,往往是最早得到共贏關系中協同增效作用的人。
“人際投資者”有幾個共同點:
投資者明白:人具有重大價值
“人際投資者”知道,自助的最好辦法是去助人。他們首先投資,來啟動這一投資進程。他們把每個人都看作潛在的朋友。
當你在友誼中投資時,你打開了投資的大門——也打開了最終獲取回報的可能性。
投資者實踐“播種—收獲”法則
還從來沒有哪個人光付出而沒有得到回報的!你可能不相信,但這是事實。“反彈法則”是真的:當我們助人時,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我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在于:不論我們何時施與別人,總會得到某種回報,影響我們的財富、價值觀和美德。
財富:帶來經濟上的價值
當人們付出希望得到回報時,我們想的往往是物質利益。有時候,你助人會得到一些金錢上的回報。但這只是收獲的一種形式,或許還不是最常見的。
價值觀:帶來成就感
你有沒有過助人不留名的經歷?如果有,你就會明白你得到的不是有形的回報,而是情感或精神上的享受。只要做了符合你價值觀的事,你就會受益。
美德:塑造性格
我們付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性格。每次,你通過付出來克服自己“不舍得”的心理,就會讓自己不那么自私。每次,你幫助別人,并沒有即刻得到回報,你就會更為耐心。如此一來,性格就得以重塑。
本質上說,如果你播種,就會有收獲。你收獲什么要看你種下什么。播種還總得在收獲前面。談到人際關系時,情形一樣。從本質上講,播種與收獲都需要時間。
投資者相信:助人是人類神圣的工作
向別人投資是我們能夠做的最高貴、最有收獲的事情。不論我們做了什么去助人,都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所以,你如何“豐富”這個世界,并成為投資于人的人呢?可以遵照下面的5個步驟去做:
1. 以人為先
良好、健康、成長的關系首要的是要會為對方考慮。記住“全景法則”,設法對每個人懷有善意。開始每段關系時,給對方尊敬——即使他還沒有機會向你證明他值得尊敬。對每個人都先做出善意的舉動。
2. 關注投資,而非回報
我們緊密地跟他人聯系在一起,我們的命運是交織在一起的。因而,當我們助人時,自身就會受益。但這并不是我們應該雙眼緊盯的地方。
投資于人就像投資于股票市場。長期努力,都會受益。但是,我們對收益結果和何時收益控制力較小;然而,我們掌控著投資什么,如何去投資。這才是我們該去花時間和精力的地方。
3. 選出一些潛力巨大的人
聰明的“人際投資者”選足你能夠照顧得到的人數,他們得有巨大的成長潛力,而且他們的成長恰恰需要用你的才華和天賦來指引。
4. 得到對方同意,然后實施
你不可能幫助不想要你幫的人。受引導者必須信任和相信他們的導師。關系越密切,信任度越高,“投資”就越能取得成效。但是,雙方必須一開始就贊同對方。
5. 在合適的時間獲得回報
我相信,當人們的動機是純潔的,是真正地想給別人增值,就不可能不收到回報。回報可能是即時的,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最終會出現。它出現了,關系就譜響了協奏曲。
友情法則?
條件相同時,人們只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共事;
條件不同時,人們還是只喜歡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共事
捫心自問:我跟共事者是朋友嗎?
大多數人低估了友情在商業和職業生涯中的威力和重要性。他們想方設法學到最新的管理理念,一心提高產品質量;他們開發出程序或系統來提高產量,或者是增加成交量;他們還收集電子郵件地址。這些可能都有用,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得看關系。在商業活動中,永遠不要低估友情和愉悅的力量。
商業關系的4個層次
一旦明白關系影響商業的方式,你就會認識到所有的商業關系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經過研究之后,我發現有4個不同層次的職場關系:
1. 人際關系——你對人的了解幫助你建立事業
2. 服務技能——你對人的方式幫助你建立事業
3. 商譽——你對人的信譽幫助你建立事業
4. 私人友情——跟人的友情幫助你建立事業
真正的朋友始終忠誠
不管你是在哪個行業,做的是何種生意,友情法則都可以幫助你。不管你是銷售人員還是顧客,老板還是員工,經理還是主婦,這都有用。只要你把人當作朋友來對待,不管你干什么,別人都樂意同你一起去做。
伙伴法則?
一起努力增加了一起成功的概率
捫心自問:有我相伴后,別人比以前好過些嗎?
有些人本能地帶著“結伴心態”走進生活。于是,他們收獲非凡的成功。
從年輕時起,本杰明?富蘭克林就明白:一起努力會增加一起成功的概率。我希望自己以前也能如此睿智。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伙伴法則。在這過程中,我經歷了4個階段:
1. 我想做出有意義的事情
2. 我想同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3. 我想和愿意做有意義的事情的人,一起給人們帶來意義
4.我想和愿意做有意義的事情的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給人們帶來意義
同別人結伴,可以幫助自己
同別人結伴,產生更多希望
如果你也想培養起共贏關系,擁抱“伙伴法則”吧!你心里可能也清楚,一個人能干的事,拿到同別人一起做出的事前會相形失色。最有價值的關系永遠是伙伴關系。我發現這在商業領域、婚姻生活中都奏效,我相信對你也有效。
滿意法則?
在美妙的關系中,只要相伴就足以令人快樂
捫心自問:我最好的朋友光跟我在一起就會很開心嗎?
一段長久的關系首先得是一段健康的關系。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4個因素有助于創造出這種“人在一起就很滿足”的關系氛圍:
1. 共同的回憶營造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氛圍
這種經歷在最深層的關系中是無價的。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我跟瑪格麗特總是盡力創造出一些共同的回憶。從結婚那天起,我們就發誓共同面對一切,所以,我們創造出了最美好的回憶。
2. 共同成長營造出共同努力投入的氛圍
事實上,所有的關系都是成長的——成長的結果有“分崩離析”和“緊密團結”兩種。如果有意地把關系引向共同成長,我們就更愿意待在一起。
3. 互相尊重營造出健康的氛圍
關系內的尊重可以營造健康的氛圍,因為它可以帶來兩點。首先,培養起信任。你知道,信任是所有關系的基礎。其次,激發出服務精神。人們總是喜歡幫助和服務于自己深深尊敬的人。
4. 無條件的愛營造出安全放松的氛圍
關系永遠不會保持在一個水平線,要么走得更近,要么離得更遠。
我希望你的生命中也有某個人,可以跟他一起分享“滿意法則”。如果你做到了,要保持感恩的心;如果沒做到,那就開始實踐本書的社交法則,然后創造出有價值的關系:有共同的回憶,共同成長,互相尊重并給予無條件的愛。做到這些,享受來自深層長久關系帶來的愉悅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