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去游樂場,遇到一群玩鬧的孩子。蕩秋千,滑滑梯,玩蹺蹺板,玩得不亦樂乎。不過總是會有點小小的插曲:
“排隊好好等著,人家還沒玩完呢!跟你說了要排隊,怎么不聽呢!”
“又過去爭搶,說你多少遍了,要一個一個來!”
“爭就爭吧,爭不過人家就知道教訓了!”
……
很多父母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地提醒著孩子要排隊,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對這些命令毫不在乎,或者即使聽從了父母的命令,但卻滿臉的沮喪和委屈。
究竟該怎樣引導孩子遵守秩序?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秩序呢?
曾經有一位知名校長,在給全校師生開會時,講到秩序和規則,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我們走進一間干凈整潔的教室,會不由自主地去維護保持這份清潔;而如果這間教室本來就臟亂,我們也會不自覺地把廢紙垃圾丟進去。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是指如果一間房子里破了一扇窗戶,如果沒有人去修補,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戶也會被隨意打破。如果一個地方有很多垃圾,一直沒有人去打掃,那么人們會把更多垃圾丟在這里。
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想要人們保持一個地方整潔,首先要讓這個地方有個整潔的樣子。拿到孩子的秩序上來說,我們引導孩子遵守秩序的前提,就是先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環境。
2
這讓我想到了日本作家竹下文子創作的繪本《排隊啦,排隊啦》。這冊小小的繪本,用簡單的畫面、生動的內容,創造了一個非常有秩序、非常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環境,以這樣的環境來引導孩子理解社會秩序感和規則意識。
有秩序的環境,在《排隊啦,排隊啦》這冊繪本中,從封面開始——
封面上,是排著隊的五個小朋友;
封面的邊框,是一排整齊的小樹葉;
翻開環襯,是一排排的小花、燕子、大樹、小魚、小草;
翻到扉頁,有一排整齊放置的杯子;
第一頁的大跨頁上,一群小螞蟻,排得整整齊齊,他們搬著好吃的東西,繼續排著隊走;
小鴨子跟著鴨媽媽,走路上游進河里,整整齊齊;
一群小朋友們出發出玩耍了,他們玩滑梯,種花,排得整整齊齊,小花也在排隊呢!
在整個游玩過程中,我們發現路上的汽車,路邊的小貓,天上的小鳥……全都是排著隊整整齊齊。
在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她寫道:兒童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這說明兒童已有了內在的秩序,這個內在秩序反過來檢測環境、修正環境,要求環境符合他的內在秩序。
《排隊啦,排隊啦》這冊繪本,就是通過外在的有序,幫助孩子形成內在的秩序感。有了內在的秩序感,孩子的就會主動地、自發地去維護秩序。
3
除了設計了諸多有秩序的畫面,這冊繪本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這有秩序的環境中,每個人都各有特點。
比如排隊的小朋友,每個人的動作、表情都是不一樣的;
排隊的小朋友,每一次排隊的順序也是不一樣的;
排隊的小動物們,動作也是不那么一致的……
這當然是符合真實生活的情況。但是,作者設計這些不同的時候,僅僅是為了表現真實嗎?
其實不然。
我們知道孩子的秩序感在發展初期是非常執拗且較真的,那時候可以稱為“執拗敏感期”。
每一樣東西必須位置固定,不準修改;我的東西,你絕對不能碰;做事情的順序不準打亂……否則,撒潑打滾嚎啕大哭要你好看!
這時我們要先尊重他對環境秩序的嚴格要求。再慢慢引導他靈活運用規則,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可以修改一點點小細節。當然這些小改變,是尊重孩子需求,又不影響秩序的。
記得有一次我們家寶寶特別喜歡把地上掉落的小樹枝撿起來,一個都不落。出去玩的時候,經過一片樹林,正好是秋季,樹下的小枝條,零零散散排滿了一地。兒子蹲下來認認真真地撿了一個又一個。
再撿下去估計到天黑都撿不完了!于是我和他商量,我們撿一個樹空的距離,就是從一棵樹撿到另一棵樹。撿完之后我們的任務就完成啦!
兒子一聽完成任務,立刻高興起來。歡歡喜喜地撿完一個樹空跟著我回家了。
回到這冊繪本中,作者的理念也是如此。他用細小的變化,在給孩子遵守秩序的引導時,也給了孩子靈活變通的可能。這些充滿趣味的貼心的設計,不但滿含著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更是對孩子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
他仿佛用無限包容地微笑,對孩子說:要遵守秩序哦!不過,也不要太死板啦!
4
《排隊啦,排隊啦》這冊繪本,文字很少,畫面也不多,比較適合0-4歲的孩子讀。盡管如此簡單,但畫面上撲面而來的溫暖氣息還是感動了我。
當孩子不了解秩序時,我們可以先通過有序的環境,讓孩子內化成有序的內心,增進孩子的理解。
當孩子懂得了遵守秩序時,我們也要引導他們,秩序不是死板的,是靈活的。
良好的秩序尊重每個人,既可以讓我們的環境有序,又可以讓我們享受到樂趣。
而這些,無法通過講道理傳遞給孩子,只有在環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觀察、感受、體驗才能最終形成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