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都市醫療題材劇《急診科醫生》播出過半,收視率也是一直穩居第一,雖然半路受到爭議不斷的《獵場》截胡,但是依然無法阻擋觀眾對該醫療劇的鐘愛。
該劇能夠贏得收視第一,也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導演鄭曉龍,指導過膾炙人口且頗受好評的《金婚》、《甄嬛傳》、《紅高粱》等口碑熱播劇。主演張嘉譯近年勢頭猛烈,剛剛從零差評的《白鹿原》轉戰歸來,還有江珊的無可挑剔,以及王珞丹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演員領銜主演,同時還有很多新鮮的年輕面孔加盟,又是近幾年大熱的醫療劇,于是,劇中的人物和劇情被拿來比較就在所難免。
首先就是劇情的對比,無論是人物設定、故事背景、感情和情感糾葛以及貫穿始終的醫療“黑幕冤案”,都和年中熱播的《外科風云》極其類似。
其次,是關于主演的對比,除了張嘉譯和靳東的對比之外,最受人關注的就是連長相和人設都極其相似的王珞丹和白百何的對比。
同樣的都市醫療題材劇,同樣的海歸背景擁有精湛技藝的年輕醫生,同樣的趾高氣揚和敬業愛崗,同樣的與男主角有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
一切仿佛都是沒有約定的撞車,一切又似乎是注定了無法回避的碰撞。王珞丹和白百何又再一次拿來被比較評說,但是,縱觀兩部劇中的表現,拋開白百何的私生活不論,她依然在同樣的設定中已然超越了王珞丹的演繹。
倒不是先入為主的理念形成第一印象,而是同樣的出場方式,王珞丹滿臉寫著:我最厲害,我最牛逼!但是在專業能力和敬業態度上,卻絲毫沒有演繹出海歸精英醫生的樣子,只是動不動就拽英文的姿態,讓人倍生反感。
現在的電視劇中有一個奇怪而幼稚的現象,想要表現海歸的優秀和優越感,就會讓他們在無論和誰的對話中都會一句中文中夾雜一個蹩腳的英語單詞,其實這些單詞綜合起來無非就是一個國內初中生都會說的敬語、動詞、情緒表達和形容詞而已。
至于整句整段的英文卻絲毫不會。你說你明明生活到了中國普通話的大環境中,卻非要拽幾句大家都聽得懂的英文尋找自我優越感,這又是何苦呢!
首先,這個鍋其實并不能讓演員來背,最該背鍋的應該是編劇。
對于類似醫療劇一樣的職場劇來說,拍攝者和觀眾總是希望從中看到所謂的專業,這樣才覺得這是一部合格的電視劇,但是在目前國內的大環境下,偏偏最缺失的又是專業精神,就更談不上匠人精神了。
于是,關于醫療劇手術不專業、治療方法太業余,以及洗手姿勢不對、拿刀拿反了、病人沒有交錢就開始手術了等等細枝末節都成為了討論的重點,從而淡化了最重要的劇情和價值觀討論。如果想看專業可以去看醫療紀錄片啊。電視劇只是在傳達一種普世的正確價值觀而已,他們沒有教你專業的責任,更何況你聽說過哪個醫科大學的學生是看幾部電視劇學習醫療知識和做手術的?
當然,《急診科醫生》和《外科風云》都有對于醫生職業操守和專業知識的討論和演繹,但是,白百何的演繹完全是融入其中,毫無違和感,從每一臺手術中的演繹,都能夠看到她的演繹的確高于王珞丹。也許除了訓練有素之外,那就是氣場了。
其實,王珞丹相比白百何的精英醫生角色演繹,是缺少一種氣場的。這種氣場不是動不動就拽英文,也不是對病人多么呵護和一言不合就墊付醫藥費和“我負責”的自以為是,而是對于醫生與病人換位思考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劇透中說王珞丹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曾經去北京某大型醫院見習數月,但是這又能說明什么呢?演員去體驗生活本來就是應該的,這也值得拿來炫耀嗎?如果炫耀了,但是劇中又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那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而國內多數編劇,尤其是中年一代的女編劇,最典型的就是六六在編寫職業劇《女不強大天不容》的時候,宣傳稿中寫的是她曾經好幾個月到報社親自參與全程工作,也了解了報社所有工作的流程,主演海清也深入某報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實地采訪演練。
但是該劇播出后,卻引來媒體記者的一片質疑。包括采訪、選題策劃、記者經歷、老師帶新人、廣告部經營都與真實的報社運營存在很大的偏差。
而最終該劇也朝著兩男一女的了戀愛狗血劇情發展,尤其是海清扮演的實習大學生輕輕松松就拿到了全國性質的“優秀稿件獎”和“優秀記者”,同時一路開掛就坐上了報社社長的職位,簡直是不敢相信也不敢想象。一個從大學畢業在報社實習的記者就算辛辛苦苦干十幾年也極少會有這樣的際遇和命運。
回到醫療劇來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責,但是正如張嘉譯在劇中說的,醫生也不是神,但是他們又是神,當他們把一個個病人從死神那里拯救回來的時候,他們就是病人心目中的神。
這種于無聲處感動人的細膩和專業才是最讓人感動的。而王珞丹身上那種太過于表現的熱忱、專業和敬業,反而讓她的高大精英形象不是那么完美。
一個再完美的人都是有性格缺陷的,這一點,在《外科風云》中的白百何就演繹的非常好。她醫術精湛,但是脾氣暴躁;她體諒患者,但是又因為患者的無知而指責教訓;她富有同情心,但是又不濫用同情。
再次說到愛情,國產劇還有一個很大的槽點:無論什么題材,都能變成愛情劇。這句話說得有點絕對了,但是大多數國產職場劇的確都不是講職場的,而是用來談情說愛的。
最常見的愛情就是所有男配角都深愛著女主角,女主角又總是利用他們之后投入男主角的懷抱,所有女配角又都愛著男主角而深惡痛絕地恨著女主角,最后,所有的男配角都甘愿為女主角犧牲,所有的女配角都被女主角升級打怪般的干掉。
這樣的愛情已然成為一種套路。醫療劇的愛情盡管相對好一些,因為牽涉到職場戀愛法則,那就是女主角和前男友或者男主角和前妻分開或離婚后,女主角又總是能夠和男主角糾纏到一起愛恨情仇。
《外科風云》中的靳東和白百何看起來還算年齡相當的一對,雖然白百何和前男友分手了,但是也算是重新戀愛投入一段愛情。而《急診科醫生》中的愛情卻是刻意為之。張嘉譯一出場就是已經離婚的中年搶手大叔,而王珞丹一出場就被醫院的小白醫生無限殷勤地期盼垂愛,但是,王珞丹必然會最終和這個搶手大叔戀到一起。
這樣的愛情很是讓正常人匪夷所思,為什么影視劇中的愛情都是不對稱的虐戀,而不能和年齡相當的一對好好地談一場戀愛,最好是淡化愛情?
于是,劇情不夠,就用虐戀來湊。反而淡化了本來逐漸走向精良的劇情,觀眾因為接受不了那種虐來虐去的非正常戀愛而紛紛吐槽。
職場劇寫的最好的日韓暫且不論,就拿中國香港來說,香港有名的電視劇編劇,很多都參與過金庸劇的改編創作。金庸劇的一個特點就是情節強烈、戲劇沖突復雜。香港的很多警匪劇都是強情節劇,比如《使徒行者》、劇版《無間道》、《金枝欲孽》等等。
整體上,香港的電視劇編劇在戲劇結構、節奏、懸疑、反轉等技術上,整體上普遍要比大陸編劇要嫻熟。
香港之所以有眾多優秀的職場劇,一方面是因為編劇的職業素質和深入所創作職場的經歷,故事來源于生活和真正的職場;另一方則是由于歷史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原因,大陸編劇是很難寫出《大時代》《創世紀》這種高水平的商戰劇。
而大陸也有一部分優秀的擅長寫強情節劇的編劇,譬如《新結婚時代》編劇王海鸰、《潛伏》編劇姜偉、《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北平無戰事》編劇劉和平,他們之所以有名,不僅僅是因為編劇,更重要的他們也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家、導演,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生活、社會經驗積累。
當然,國內也有一些很有名的編劇能夠深入生活,最頂尖的編劇之一高滿堂,在劇本寫作前,都會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生活基礎雄厚,劇本扎實,但是他最好的作品又是年代劇,往往在都市職場劇中的編劇又總是缺乏真正的經驗和生活經歷。
一方面是如王珞丹一樣單薄的角色和缺乏生活歷練,尤其是真正職場經歷的明星總想演繹出真正的精英樣子,就愈發顯得可笑;一方面,那些閉門造車的編劇又更加理想化的推波助瀾,讓想象出來的劇情在即使如鄭曉龍這樣的大師強調專業的急拉硬拽中也容易跑偏軌道而飽受詬病。
(文 | 徐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