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頁】
你知道我們有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吧?這是由美國人Noel Tichy(諾爾·迪奇)提出的理論,我們用它來表示一個項目的困難程度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最里面一圈,舒適區。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難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過的、特別有經驗的項目,讓自己可以處于舒適的心理狀態。中間一圈,學習區。有些項目對自己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會感覺有點不舒服,但還不至于痛苦、恐慌。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會讓我們心里感覺焦慮、恐慌,我們就可能會拖延或者放棄。“我們把這三個區標放在剛才的項目分布圖上,就一目了然了。”
難易三區
【I】
【what】上個月,我聽人推薦,買了《原則》這本書來讀,結果開始讀了沒幾頁,我就發現這本書對我來說,里面的內容過于教條和難以理解,以至于我感到十分痛苦,翻閱起來非常困難,再加上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只是聽人推薦就開始糊里糊涂的讀書,最終就看了這一次,我就再也不愿意打開了。
【why】這樣的場景你們熟悉嗎?可見,如果一個項目令我們感到痛苦和恐慌,我們就傾向于拖延或者放棄這個項目。
但是如果這個項目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拖延或者放棄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例如工作項目失敗導致被辭退,或者個人健康類項目拖延導致生病。
【how】那么,如何減少項目帶來的痛苦和恐慌,從而順利完成項目呢?
1.明確分區:明確項目所處的區域,是在恐慌區、學習區,還是在舒適區。
1)恐慌區:項目既不具體,又不簡單。
2)學習區:項目不具體但簡單,或者具體但不簡單。
3)舒適區:項目既具體,又簡單。
2.跨越分區:將恐慌區的項目分解、轉化為學習區或舒適區的項目。
1)將不具體的項目部分拆解成具體的小項目。
2)將不簡單的項目部分化解為簡單的小項目。
【where】適合于想要順利完成困難復雜項目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