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頁】
你知道我們有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吧?這是由美國人Noel Tichy(諾爾·迪奇)提出的理論,我們用它來表示一個項目的困難程度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
最里面一圈,舒適區。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難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過的、特別有經驗的項目,讓自己可以處于舒適的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有些項目對自己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會感覺有點不舒服,但還不至于痛苦、恐慌。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會讓我們心里感覺焦慮、恐慌,我們就可能會拖延或者放棄。
“我們把這三個區標放在剛才的項目分布圖上,就一目了然了。”
【I便簽】
what:在工作中,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混沌狀態,表現為手頭上的各類工作任務有一堆,即使做了計劃和日程安排,但是在真正要做的時候,仍然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對于例行的任務,感覺沒有挑戰性,激發不起我的活力;對于項目制的工作,感覺太難了,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每當這個時候,我要么只會對著這么些任務做無力的發呆,直到沒辦法再拖延,在同事的幫助下才能繼續下去。
why:從混沌狀態出來之后再回看,其實這個狀態真的非常浪費時間,也消耗自己的精氣神。一方面被這么多要同步開展的任務壓迫著,擔憂沒辦法按期完成;一方面又選擇困難,不知道從何處下手。這兩個方面的拉扯,讓我即內耗,又不能高效完成工作任務,甚至連能力都被領導質疑,影響了自己的職場進階。
how:俗話說,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為了解決這種混沌狀態,我使用了“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理論把工作任務做了梳理,并把它們對我的心理狀態的影響給出了清晰的展示,從而找到了合適的入手之處:
第一步,把手頭上各種工作任務清單做羅列。
比如,編寫XX管理制度、例行提醒郵件發送、組織一期培訓、對接乙方輸出XX推行方案等等;
第二步,在空白紙上畫出四象限,縱軸從上到下分別代表復雜和簡單任務;橫軸從左到右分別為模糊和具體任務。并如圖所示,畫3條弧線把四象限分為三個區域,從左到右分別定義為恐慌區、學習區、舒適區。
第三步,把工作任務按照從具體到模糊,從簡單到復雜的情況分別放入四象限。同時感受這些任務對自己的挑戰性,讓任務對心理的影響一目了然。
1)對于沒有任何難度的任務,放入“舒適區”覆蓋的區域;
2)對于有一定挑戰性但不又不會太難以至于無心下手的任務,放入“學習區”覆蓋的區域;
3)對于完全超出能力范圍,以至于內心絕對抗拒的任務,放入“恐慌區”覆蓋的區域
第四步,識別清楚任務對心理狀態的影響之后,先做處于舒適區的任務,之后再做學習區任務,對于恐慌區的任務,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再做其他方面的努力。
Where: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希望從多個任務中找到開展頭緒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