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綽號“及時雨”,意為仗義疏財、待人誠懇,在他人急需幫助時援助他。最早評論此人的是金圣嘆先生,他評價宋江為“下下”,就是很平庸、很普通的人,宋江他自己也非常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缺陷。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根據個人感情來評價,而是應該從一個客觀角度分析。首先,來看宋江的家庭。宋江出生于一個大地主的家,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知道要忠于朝廷,這些教育對宋江的性格影響很深。其次,宋江當的官是“押司”,“押司”是什么?就是掌管文書的人,因此對四書五經、儒家書籍等十分了解。他還是一個“小吏”,“吏”不是“官”,并且職位非常非常小,與百姓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深知百姓的不易,對百姓十分友善。正是這兩點,使宋江有了一個忠義的品格。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可以說是一個“俠義英雄”。晁蓋一行人觸犯了法律,宋江可以選擇拿他們問罪,或者是光明正大的救他們,或者是通風報信,他選擇了第三種,這說了明他的“義”。
宋江善于“權術”。前面說他是“押司”,掌管文書的人,此事需要小心謹慎,宋江也因此養成了謹慎的習慣,又是文武都不精湛,于是“權術”成了他最好的武器。他嘴皮好、演技好、威望高,這些在“權術”中十分重要,宋江恰恰擁有。
宋江特別抵觸落草為寇,落草后也總是念叨著招安,為什么?因為宋江想要“青史留芳名”,不想落下個叛賊的稱號,也因為他的“忠義”,所以特別抵觸。
宋江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為什么引發那么大的爭議呢?我們來分析他上梁山后的表現。
宋江剛上山,晁蓋就將山寨之主的位置讓給他,晁蓋知道自己敵不過他,這個位置遲早有一天是他的,宋江沒有接受。他還將眾好漢的排名變了一下:將舊部和新部分開,當時只有四十名好漢,有九名是晁蓋的人,宋江的人竟有二十八名之多(兩邊都不包括吳用),可見他對晁蓋的威脅之大。不僅如此,他還說眾好漢的排名可以根據各人的功德而變化,這不就是說,誰都可能成為山寨之主嗎?他的“權術計謀”果然厲害。
再看晁蓋死前。晁蓋硬要親自討賊,既然已經知道有不祥之兆了,為什么還要去呢?因為當時盧俊義已經來了,晁蓋想用自己的死把盧俊義推上山寨之主的寶座上。更奇怪的是,只有吳用一個人極力勸阻,其他人既然不動,他們可能已經認別人為主了!晁蓋討賊,被敵人妖術弄得陣腳大亂,呼延灼見了他,轉頭就走,呼延灼為什么離開?(注意,他是宋江的人)突然,箭如雨下,射中了晁蓋,是劉唐等五人冒死救下了他。(注意,這五人都是晁蓋舊部)通過這樣的對比,能出來好漢們分成了兩波——宋江派和晁蓋派。
晁蓋將死之時,說誰若能射死殺死他的人,便叫他做山寨之主。晁蓋明知宋江不會武將的東西,卻留下這么個遺言,顯然是想讓盧俊義統領山寨呀!
盧俊義捉住了射死晁蓋的人,理應做山寨之主,卻再三推脫,宋江也不肯,說:“第一,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員外堂堂一表,凜凜一軀,有貴人之相。第二,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終兄弟不棄,暫居尊位;員外出身豪杰之子,又無至惡之名,雖有些兇險,累蒙天佑,以免此禍。第三,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員外力敵萬人,通今博古,天下誰不望風而降。”他說了三點,卻偏偏沒說晁蓋遺言的事,明顯不想讓盧俊義做山寨之主。于是抓鬮,兩人分別去攻打兩個地方,誰先成功誰做主,并且將吳用和公孫勝都給了盧俊義,但吳用“人在盧營心在宋”,幫助宋江率先成功。
宋江做主后,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并且脫口而出,他是什么時候想好的?恐怕早就想好嘍!
后來,他力主招安,卻將梁山推向了一條死路,最終,害死了眾兄弟。
宋江的一生,其實沒有多少“真實的自己”的露面,他一直活在虛假的外套之下,可以說是梁山好漢中活的最累、最辛苦的一個,也是最可憐的一個,因為他平時的這種偽裝,才有了題反詩是的“反常”,那一個,才是真實的宋江。對于梁山的滅亡,可以說“成也宋江,敗也宋江”,梁山的命運被他掌控,他卻應為他的個人私心將梁山推向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