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自傳體的小說。
在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封面上,赫然放著作者阿摩司奧茲的照片,深邃的眼睛里,似乎有著講不盡的故事。
這是一本關于愛、也關于黑暗的書。故事的背景地點在耶路撒冷。這也是為什么娜塔莉波特曼會將它搬上大熒幕、作為自己導演處女作的原因。對于這部電影,豆瓣評分6.8,我沒看過,但我相信這位哈佛大學的女導演帶著故鄉(xiāng)情結導演一個女人的故事,那份發(fā)自民族正義的真誠,也相信她能領悟書那位自殺的女人經(jīng)歷了怎樣的黑暗和痛楚。
一個好的作家必然是一個正義的作家,他的正義不在于拿槍去戰(zhàn)斗,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如實地記錄那些發(fā)生過的可能已經(jīng)被遺忘的故事。
在書中,奧茲講述了自己祖輩、父輩和自己的故事。作為猶太人,從三千年前的十字軍東征屠城,到二戰(zhàn)時期的大屠殺,他們是世界歷史上遭受種族主義迫害最為嚴重的一個個民族。奧茲帶著民族正義感如實描述了他所知道的那些政治、歷史、文化、社會形態(tài),以及家庭這個小單元里的矛盾、沖突、困境,還有個人成長之路上經(jīng)歷的孤獨、絕望與突破。
我們這一代生長在中國的人,都不曾經(jīng)歷過激烈的政治事件,我們的性格里也少了些許血氣方剛和正義感。我們也很難去理解經(jīng)歷過民族爭端和戰(zhàn)爭的人在余生如何打破歷史加壓在身上的桎梏。
好在,有作者細致入微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在那個有著無花果和檸檬樹,又干燥又涼爽的小小國度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那個小小的三口之家又如何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躲過劫難,而一個浪漫主義的、有著優(yōu)渥家境卻又屢屢遭遇夢想破碎的女人,如何從失望到抑郁以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寫童年被阿拉伯人救下的那一幕,那個底層人抱著他說:會好的,會好的。他寫那個被酒鬼丈夫不停出賣的女人,投奔情人又被遺棄、精神分裂,她一把火燒掉了情人和自己住過的小屋,也燒毀了自己。他寫在那個以色列婦女失去了十二歲的兒子,她一次次地跑到太平間去擁抱那個安靜的身軀又被強制送回家,她細心地將他頭部墊著的石頭換成棉墊。
他寫自己的母親在困頓的婚姻里安靜地坐在沙發(fā)上看書,像遺忘了整個世界,在她抑郁癥失眠的夜里,她和自己的小孩躺在黑暗里,對他講一個個故事,這些講述、這個兒子曾是她的救贖。他寫自己那個樂觀主義的爺爺在強迫癥的奶奶去世后,開始轟轟烈烈的黃昏戀,每天仰著紅撲撲的臉,活得比自己的兒子還長。還有他那位堅韌而又正義的外公,曾是被遺棄并趕出家門的孩子,卻傳奇地成就了自己的磨坊事業(yè),還幫助了無數(shù)底層階級。
他也寫自己的孤獨童年,在光禿禿的堅硬的園土上,一個人玩兒著戰(zhàn)爭游戲。還有少年階段的困惑、青春期的沖動和絕望,用勞動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身體。他寫母親去世后的數(shù)十年,他和父親之間誰也不提起她,好像她從未存在過一樣。而很久之后有一天他的父親寫了一本書,扉頁上注明“獻給我的妻子,她在1952年1月離開我們”。奧茲將母親封存在自己的心里,他也將母親那種帶著契訶夫式的悲劇色彩帶到自己的作品里。
無論是作為導演尚且稚嫩的娜塔莉波特曼還是其他的任何導演,都很難通過兩個或三個小時的膠片來復原這樣一個蕓蕓眾生的故事,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演員去刻畫那些流淌在骨子里的民族災難的陰影。
在政治、歷史和宗教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是溺水的受難者。在家庭這個最親近的單位里,人與人之間卻有著光年的距離。媽媽、爸爸、我都是受難者。
既然如此,如外祖父的處世哲學:何不寬容些?只有愛,能在黑暗里熠熠閃光。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去深思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