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孩子拿到作文題不知如何下筆怎么辦?
l?孩子作文的字數老師達不到要求怎么辦?
l?怎樣讓孩子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l?學校布置的作業孩子實在是寫不出來了怎么辦?
很多孩子都覺得寫作文是個大難題。很多父母都看著孩子干著急。
寫不出,寫不好,家長糟心,老師著急,孩子遭罪。
作文是什么?怎樣指導孩子寫作文?孩子非得學會學好寫作文不可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啊~
寫作文是什么?
這個問題太泛了,問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答案。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覺得寫作文就是看圖寫話,就是寫話。三四年級的小朋友也許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作文題目來—“我的媽媽”,“第一次騎自行車”,“春游”等等,四五年級的小朋友可能會說,寫作文,不就是碼字唄,圍繞主題把字數湊夠再應用幾個修辭手法,寫幾個比喻排比句……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學習寫作文,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要求嗎?
我們總在說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作文能力可能是最能夠反應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的能力。
作文是感受,作文是綜合,作文是分析,作文是表達。
孩子們雖然日復一日往返于學校家里的兩點一線,但這兩點一線的豐富細節里又何嘗不是孕育著豐富的生活。孩子們能感受路邊的花,天空的云,歌唱的鳥,家里的擺設,學校的人文風氣,同學之間親密有愛,老師家長之間的愛護關懷,作文能讓這些美好在孩子們心中沉淀,變成他們生命里的幸福感,責任感的源泉。
寫作遠不止是章法和技巧的問題,如果僅僅把寫作看成一種技法,那么它就抽離了本該有的生動和有趣,變得枯燥。
寫作應該是一道光,語言所到之處世界變得有意義。孩子們借由寫作重新審視他們所生處的環境,反思自己的生活,從寫作開始漸漸變得成熟。家長老師亦可以通過孩子的視角重新發現我們所忽視的世界。
怎樣表達?
很多人覺得這是寫作課里最艱難的一個環節,孩子們的寫作自然也不例外。有很多種方式去應對這種局面,重要的是要抓住孩子的不同的特色。我們經常發現,孩子們有這樣的那樣的新奇古怪的想法,他們和你講起話來滔滔不絕,怎么寫起作文來就變得畏畏縮縮,擠牙膏似的幾個小時也擠不出幾個字。
作文是由思維到表達的心理過程。從思維到外部的書面表達要經過三級轉換。首先從思維的想轉化為內部的語言,然后從內部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的一個個文字。我們要解決孩子的表達問題,就要理解孩子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需要加強。
如果孩子是在從思想到內部語言這個環節上出現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對于寫什么,詳寫什么?略寫什么?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等等問題感到為難。
如果孩子是在從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孩子就不能很好掌握表達的句式、材料的選擇、擴充、成句等等。
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小孩寫作難?我們老師家長得給孩子把好脈,看看到底難在何處!
其實所有小孩都是藝術家,他們對世界的敏感度遠遠大于我們這些已經能模式化的把握好每一天的大人。他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渾然一體又充滿未知的。
有一次讓一個學生描述一個他的臺燈,他想呀想呀說,我沒有臺燈,那你還有什么燈沒有,我有一個那個燈,妹妹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開著的燈。
我說,你有一盞小夜燈,對嗎?
嗯嗯,那么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支支吾吾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表達。
我讓他拿起筆在黑板上畫,畫了一個大概的模樣,然后他說,就是這樣的。
我說,你要用語言告訴老師它是什么樣子的,我現在盲了,可什么也看不見。
它的上面是個正方形的燈泡,下面是一個插座,直接插到墻上的。燈泡上還有一個鐵片,用來調節亮度的。這個燈本來是沒有鐵片的,我爸爸在燈罩上開了一個口子,把這個鐵片插進去就可以調節亮度了,我爸爸超級厲害。老師,你知道我爸爸為什么能改造這個燈嗎?
老師不知道,為什么呢?
因為我爸爸是搞裝修的。學生自豪的說道。
這個學生平時寫作文經常寫不滿老師規定的字數。經常拿到作文題以后冥思苦想好久,也沒有靈感。
像這個學生一樣,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形象的東西太多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用教學的課件,用直觀法幫助他們理解概念,走在路上大把大把的廣告都是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回到家經常接觸的也是電視電腦手機,看的是動畫片、電視劇。不論是動畫也好、廣告也好、課件也好,都在盡可能地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于是孩子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受到了重重阻礙。他們想表達一個東西的時候往往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知道它是什么樣,可就是表達不出來。作文需要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運用。要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要注意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加純凈簡潔的思維環境?
那么,什么是純凈簡潔的思維環境呢?
人類歷史的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的過程。在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圖書、報刊、圖像、信息、設備、聲音等信息已經過于過飽和。這種飽和過猶不及,會成為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一種負擔。我們要盡可能地減少環境的干擾和減輕孩子的負擔。
第一,要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觀看視頻的時間。孩子可以通過影視動畫來放松娛樂、開闊視野,但是一定要控制時間。
第二,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低年級的孩子可以以圖文并茂的繪本等為主,中高年級就要多接觸一些純文字的優秀作品。讓孩子們在文字編織的世界里徜徉。感受文字的邏輯、文字的序列、感受文字創造出來的豐富體驗。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冰心先生的話現在看來仍然有不朽的魅力。孩子讀一本書,就能和書中人物一起多一種經歷。這對于他的成長道路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孩子們通過抽象的文字去發現概念,了解那些字詞,句子背后的含義自然也在潛移默化中能夠增進他們遣詞謀篇的能力。幫助孩子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一邊看書,一邊思考,孩子會更成熟,更聰明,更加擅長表達。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要給他們安靜的環境,盡可能屏除掉其他的打擾。
第三,要引導孩子去分享,讓孩子和你分享他看過的書,讓他給你講講他讀了些什么,覺得哪里有趣,哪里無聊。或者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然后和孩子一起討論書里的情節或其他的細節。
當然,家長和老師要盡可能地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盡量少用手機。如果孩子們在閱讀或是寫作業,你卻在旁邊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或者玩著英雄聯盟,孩子心里肯定會憤憤不平,即使在閱讀或者寫作,也不能一心一意。
寫作怎么指導?
家長不能代替老師的職責,但也不能全部的教育責任都推給老師。家長給孩子創造注重表達溝通的家庭氛圍、引導孩子思考、表達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絕不亞于學校教育。
引導小朋友形成寫作的能力。不能簡單交給學校就完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個班級少說有三四十人。多的有六七十人,老師的講課節奏不能兼顧到每個學生是肯定的。但作文又是件最個性化的事情。家長怎么指導孩子們寫作文呢?
首先,要了解小學階段孩子作文訓練的一個序列,也就是說他在哪個階段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個序列——
低年級(1-2):想象性寫話和童話體寫作(著重句子訓練)
中年級(3-4):觀察習作(素描)、靜物、小動物、景物、建筑物;人物動作、對話、外貌以及事情的發生變化(著重構段的訓練)
高年級(5-6):實用型寫作、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以及讀書筆記(著重謀篇的訓練)
第一,鼓勵孩子在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外去多下筆。
寫日記、寫隨筆、什么形式都可以。甚至是不加思考的去寫,讓日常生活在你腦海里的積累源源不斷地流淌下去,這種訓練不要求謀篇布局,不強求章法結構,只是寫下去,找到寫文章的感覺,借由拿筆的契機去思考,培養思考的能力。先不要用模式化去限制小孩。記流水賬有記流水賬的好處,圖畫作文有圖畫作文的妙處。家長們要做的第一要緊的事情是保持住孩子們表達的興趣和樂趣。只有源源不斷地去寫,才有一天能夠慢慢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
第二,孩子拿到作文題不知如何下筆怎么辦?
小學生的特點是年齡小、知識少、閱歷少,但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樂于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家長首先要問孩子幾個問題。
這個作文題可以寫什么?你熟悉嗎?有沒有你覺得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的點?你打算怎樣寫?
如果孩子沒有頭緒,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些辦法來幫助孩子打開思路。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因素法呢,就是通過給題目添加要素縮小選材范圍,選擇越多,孩子越迷茫。選擇的范圍額窄一點,孩子反而比較容易打開思路。比如:孩子拿到一個作文題《我的媽媽》。
孩子拿到這個作文題,可寫的內容太多了,但是這也想寫,那也想寫,最后反而不知怎么寫好了。寫出來的文章可能會重點不突出。千篇一律,沒有特色。
但是如果在這個作文題目中間加上一個因素,比如,將作文題改成《我的能干媽媽》,那么可選材料的范圍就小多了,文章的主題中心也就更加明確了。我們只要選取能夠表現媽媽能干的事例來寫就好了。
確定好具體的主題以后,我們要引導孩子列出寫作提綱。提綱一般包括:作文題目、中心思想、材料的先后順序、段落層次的內容和各部分的詳略等內容,形式不一。
我在這里給各位孩子還沒有學會列提綱,作文的條理又不清的家長推薦的是表格的形式:
這種表格家長可以打印多份,給孩子練習:
提綱是思維發展過程中間的一段,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在寫作的過程中構思不斷的深化,很多原來沒有想到的東西會跑出來。它只是用來幫助孩子梳理打開寫作思路用的,最后的成文不必拘泥于此。
做好的破題和列提綱的工作,孩子不知道怎么寫的問題就大致可以解決了。
第三,孩子作文的字數老師達不到要求怎么辦?
孩子的字數達不到要求,原因大都是因為孩子不能把事情寫具體。
那么,我們怎么把作文些具體呢?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組反義詞:【抽象】-【具體】
同學們,我們小時候習字,媽媽會指著墻上那個大大的豁口,有木的或者合金的框,裝著玻璃或者糊著紙的地方說,這是窗戶。于是我們學會了這個詞——“窗戶”
這是抽象,就是把它的具體表象都抽走只留下核心要素,所有房子上用來采光照明通風的口我們叫做窗戶。而不管它是木的還是鐵的、黑的還是白的、圓的還是方的。
但如今,寫作文時我們要學會表達給別人這個“窗戶”。這兩個字的傳遞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投射到讀者的腦海里的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我們要描述的是眼前的具體的事物。我們得知道它的顏色,材質,結構,怎樣的光照在它的身上,有什么樣的氛圍,我對著窗子,產生了什么樣的情感。
我們低年級的時候學會了這些詞,學會了這些概念。但我們現在得再去學會賦予這些概念具體的環境。這是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得再把我們學過的那些詞拆解,它有哪些含義,衍生出什么樣的情緒和氛圍。這個靜物有什么意義。他在我身邊,在別人的身邊,它在我的筆下,它在別人的筆下,又什么不同。
把這個問題轉換為更加簡單可操作一點的問題。
我們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我是以什么順序來觀察的?和這句話里還有什么細節是我漏掉了的嗎?
中年級的學生要求能夠較好地掌握構段的能力,那我們來簡單回憶一下,一段話我們一般有哪幾種展開的方式。
總分的順序
先概括后具體的順序
先整體后部分的順序
一句話怎樣讓我們的表達的信息更加豐富?我們可以通過擴句的方式。
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和動作的時候常常陷入模式化。
我的媽媽有一頭長發。這句話可以擴句為“我的媽媽有一頭烏黑油亮的長發”,進一步擴句呢?
“我的媽媽有一頭烏黑油亮的黑發,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一步步啟發孩子去回到情境,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細節。
不斷的提問,不斷去追問細節。
我在打籃球。
我是在運球還是上籃還是防守還是跑位?我的手是怎樣的?腳是怎樣的?神情是怎樣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通過去發現句子里的空隙,發現我們忽視了的細節。
第四、怎樣讓孩子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很多人都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杜甫說:“新詩改罷自長吟”,白居易說“好句時時改”。但是有些家長就說了,話是這么說沒錯。孩子把作文寫出來已經實屬不易,怎么還敢指望他們主動去修改呢?
這里分享一個一個實用的辦法——讓孩子自己編寫作品集,或者讓他和同學好朋友一起編創《作文報》之類的刊物。
孩子自己編寫作品集,自己畫插圖,排版,手抄或者使用電腦都可以,家長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修改反思自己曾經寫過的作文,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的能力,最后產生的作品集可以給他們帶來成就感激勵他們對作文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和同學一起編報,可以在互相修改作文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能鍛煉團隊協作的能力。
那么,文章要修改些什么呢?
一、錯字、病句、標點等
二、描寫不能充實主題,純粹是為了湊字數
三、語言缺少情感,不夠準確、精煉
四、謀篇布局上不夠流暢或者平淡無奇
家長也可以從以上這些角度來發現孩子還有那些可以提高的地方。
第五、學校布置的作業孩子實在是寫不出來了(寫不好)怎么辦?
首先,一定要保護孩子寫作的興趣,實在寫不出或者寫不好,不要硬逼。我原來有個學生,很有靈氣,但是比較調皮搗蛋。有一次,他作文沒有寫好,被媽媽罰重寫,又沒寫好繼續重寫,這樣反反復復竟然重寫了二十多次。于是這個二年級的小朋友就便得極其抵觸作文,骨子里討厭寫作文。我后來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幫助她重新找回作文的興趣。
那碰到孩子實在不會寫或者寫不好的作文,家長怎么辦呢?有些家長心里著急,恨不得手把手幫孩子寫好,或者直接讓孩子直接“聽寫”作文。這些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我有一個做編輯的朋友這樣教他的孩子。鼓勵他搜集2-3篇有感覺的文章,然后編輯成一篇源于原作但是又高于原作的作文。這樣一來既可以完成任務,又能增長孩子的編輯能力。有時候,小孩看了幾篇范文,自己的思路也打開了,也就能寫好了。
不過這是一顆速效救心丸,不可常用。要想實打實地提高作文能力,還是得踏踏實實地去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自己動筆方能解作文之味。
最后的話:
試想我們還是一個每天往返于學校家里和輔導班的孩子。
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灌輸填滿。我們一直在接受。
早上朗讀,上課聽講,回家看動畫……
這些都是以接受為主的活動。
而寫作,是把自己找出來。
我不再是生活的群眾演員,我變成了生活的導演。
我的故事的起承轉合,全由我自己的筆來掌握。
我高興的,難過的心情,我的紙永遠沉靜地傾聽我的傾訴。
學會寫作,我們就多了一個永恒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