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生命早期,1-3歲間,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的解釋家長不聽,這時第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會損害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罵孩子還嚴重的惡習。
我們頭腦中的觀念是:孩子還小,還不懂事!我們認為等孩子懂事時,再去注意聽他說話,就可以了。
我們太多的家長沒有耐心去聽孩子說話!孩子要買什么東西,要做什么事情,要解釋什么東西,我們認為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理睬,根本不聽他的理由!任何一個孩子的任何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合理的理由!你必須聽明白他的理由,然后告訴他哪個成立,哪個不成立。幫孩子解決問題,否則的話,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知道隨著現在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隨著我們生活中的媒體越來越多,隨著我們生活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更多地傾注于給孩子滿足了他的生理的需求,吃喝拉撒照顧他的需求。而在孩子的心理的需求上,似乎連我們自己都會有一些顧暇不及,包括對我們成年人自身的心理訴求,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情緒,似乎有的時候都會被忽略掉。那么當我們在做家庭教育中經常會講到一個話題說關注孩子的需求,關注孩子的情緒的時候,很多的家長和父母似乎都會有一些茫然和困惑。為什么要去關注孩子的情緒呢,為什么要去關注孩子的需求呢,我們給他吃給他喝,照顧她,她們還有什么額外的需要呢。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樣東西是永遠終生都存在的,那就是一個人的感受。只要這個孩子降生,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有這樣東西會伴隨他的終身。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個感受存在,而這份感受決定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鏈接程度。每個人生命的內在是渴望愛,渴望跟他人的鏈接的。如果在生命的感受層面,我們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和鏈接的話,那么這個傷害可能真的有時候會大于對孩子身體的打罵的傷害。
一個被人忽略掉,被人漠視掉的孩子。他內心所受到的創傷是無法言表的。可能從外表上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差別,她依然是一個人依然會吃會喝會睡會照顧自己。但是內心的創傷,可能恰恰是我們用肉眼無法去看到。同樣那個后果也是無法用肉眼去衡量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我們在成年以后步入社會以后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到底是跟吃跟喝跟睡有關。還是跟我們的心理需求有關,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的時候。那么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那份心里的渴望,總是在被羈押著,被壓制著,甚至被禁錮著的時候。那么誰來把他內心的這個情感釋放出來,誰來幫他打通這個通道呢?
在她小的時候是父母能夠打開這個通道兒,在他成人以后唯一讓他他成長的就是自己。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孩子去做更好的愛的鏈接。重視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恰恰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用的最小的代價最小的成本給了孩子一生的愛和生命的基礎。如果我們小的時候不去用這份關注,等到孩子長大以后。他可能要花數倍,甚至上幾十倍的代價來去彌補心理上的這種這份創傷和缺失。
所以每一個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的父母,請珍惜現在的時候。每一個當下就是我們學習和改變的最好的時候,在生活中多去關注孩子的情緒。多去識別孩子的情緒。多去表達出孩子的情緒。也許這就是我們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