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堂日話】160215
每日一話,是為日話
今天看了一段關于北京書店的書里思郁的文字:
在豆瓣書店逗留了大半個上午,但是接著去萬圣書園并未待太久。我自己都覺得意外,這是心目中最好的書店,早已是久仰大名,但是進入二樓的書店大廳之后,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像患了恐懼癥似的,倒吸了一口氣。雖然這是一家讓無數讀書人都景仰至極的好書店,但是給我的印象卻并不好——書太多,書架太多,眼花繚亂,眼睛看不過來,手也撫摸不過來——不是他們的書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的書太多太好了。如果是像新華書店那樣的書店,就算有一棟樓的書,我也不稀罕,因為知道其中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實在太少了,根本構不成任何心理壓力。但是在萬圣書園,第一次我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威脅——所有的書都是自己渴求的書,所有的書都是自己想買的書,所有的書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書,一排排,一架架,高送入屋頂。就仿佛赫爾博斯筆下的宇宙圖書館,看不到邊界,看不到盡頭,知識第一次以無邊海洋方式擊中了我。這么多的書,我窮盡一生,又能夠讀多少呢,想到這里,望著一排排書架,片刻有種絕望的眩暈,知識的威脅。萬圣書園的存在,讓我意識到人類的渺小,知識的浩瀚無垠,而我們的閱讀極力抓住的只是宇宙圖書館中的一個瞬間。任何閱讀都是碎片化的,這是它的本質,這是對蘇格拉底那句“人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的最好呼應。
這本書名叫《北京書店印象》,談不上多么驚艷,但絕對可以成為書蟲意淫的寶典,里面有不少知名編輯、書評人的回憶性文章,也有所羅列的書店店主的心路歷程,最重要的是書的最后一部分詳細的鋪陳出北京各個書店的地址所在,謂之北京書店地圖。當然對我這樣暫居北京的愛書人來說肯定不會在這張地圖上插遍屬于自己的小紅旗,能將幾個知名的逛一逛便是修來的福分,所以能夠在此時收獲這樣一本書實屬不易,雖然不能每一家書店都去,但從這些一篇篇文章里得到的已經足夠多了。就像上面摘錄的這一段,可以說一下說出了廣大愛書人的心聲,那種一直就存在卻無法表達的感覺,被思郁先生撕心裂肺地說出來了。此刻我想到了葉公,他大約是真的喜歡龍的,否則不會把自己搞成皇上一樣,而他又不同于皇上,他對龍的喜愛著迷是純粹的真心的,并不像世俗的解讀那樣,真龍被他感動了下凡來和他相見卻把他嚇跑了,而借以諷刺那些言不由衷虛情假意的人,正因為看到了真龍,他才被感動了,被震驚了,他不可思議的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下子走進了自己的生活來到了自己的身邊,而這在所有人都剛來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卻選擇了逃離,他為什么要做這樣虐心的選擇,我想就像思郁在萬圣書園看到這么多的書架這么多的書時一樣,感覺自己在心愛的事物面前太渺小了,太無知了,與其忐忑不安的與之廝守,不如默默地離開,仍然回到原初,繼續在心里用實際行動愛著自己所愛的東西,如果真的和真龍泡在一起,那種伴君如伴虎的感覺不會給他帶來幸福感,反而會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所以,大智若愚的葉公寧愿留給世人一個負面形象,也不讓自己在美名盛名中不得好死,現在大家理解葉公為什么好龍又怕龍了吧。
我也經常有思郁和葉公的這種感覺,無論是進入一家夢寐以求的書店還是觀看一場期待已久的球賽,越是到跟前,心情越是拿捏不定,想起又不敢去,想看又不敢看,其實不是不敢,而是不忍心不舍得。面對滿目的好書,就像一只亂撞的兔子,都不能正常地翻開喜歡的那本,生怕徜徉其中又錯過更好的,再看那一架一架的好書慚愧自己讀不太懂又垂涎三尺,希望在這一店書里的時間過的慢些再慢一些。遇到經典的球賽,那入場音樂一響起來就有了一種莊重的儀式感,必須帶著一種崇敬去細細品味,直到時間的推移,將自己的情緒融入球賽中,才似乎松了一口氣,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對待這場球,而一旦遇到喜愛的球隊,那種我執的感覺就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越想看越不敢看,及至賽末又不愿意看到裁判吹響終場哨,而這樣一種賤賤的心理或許正是所愛之物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就說到這里,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