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周看《天天向上》,卻不一定看得懂汪涵

不管你是逐漸繁華,還是即將枯萎,此時此刻才是你的人生。——汪涵

01

湖南衛視“一哥”也從打雜做起

1974年汪涵出生于江蘇蘇州市,

卻從小在湖南湘潭長大,

父親是高級工程師,

從小扎堆在建筑圖紙中的他也曾想過做工程師,

卻從來沒有想過做一名主持人。

汪涵在湖南某廠區長大,

那里匯集了全國各地來此進行支援內地建設的人,

南腔北調的成長環境,

讓他學會很多方言,

這為他日后展現出極高的語言天賦創造了條件。

高中時汪涵擔任學生會主席,

在校運會上他常常模仿者趙忠祥的聲音進行體育播報,

這鍛煉了他的興趣和口才。

1996年汪涵畢業于湖南廣播電視學校,

畢業后的他進入到湖南經視工作,

當時的職位是一名“劇務”,

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打雜工”。

他每天往演播廳搬凳子、抬桌子、為觀眾準備禮物,

鹵蛋粉、電燈泡、水龍頭、面條、醬油……

每個小袋子要裝進50多份贊助商提供的禮物,

這樣瑣碎的劇務活汪涵卻覺得非常開心。

他還和另一位劇務李維嘉打趣說:

“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會是毛寧坐的。”

維嘉說:“那我這個椅子還有可能是林依輪坐的呢。”

他倆是當時最快樂的劇務。

后來汪涵由于各項能力出眾,

做了現場導演,

他在現場給觀眾們講笑話,

為節目活躍氣氛,

帶領現場的朋友們鼓掌。

有一次臺長來現場看節目,

臺長對他說:

“小伙子,你過來,把倆手伸出來,

你們看,這個現場導演多么地投入,

鼓掌鼓得多么賣力。”

汪涵每次都是現場鼓掌鼓得最賣力的一個,

雙手拍得通紅,

他也是場上最忙碌、最活躍、最累的那一個,

這些努力都被臺長看在了眼里。

做了兩年打雜的工作之后,

汪涵一展身手的機會來了,

有一次一檔叫《真情》的節目缺主持人,

臺長想起了汪涵,

當時湖南臺的當紅女主持人仇曉也力薦汪涵,

就這樣,汪涵贏得了電視節目主持人首秀的機會。

踏實、努力、勤奮的汪涵抓住了每一次機會,

后來陸續做了《玫瑰之約》、《越策越開心》等節目,

他內心的小宇宙正式爆發,

《越策越開心》迅速火爆全湖南,

汪涵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策神”。

2005年他主持了《超級女聲》總決賽,

從那之后他成為了全國觀眾熟知的娛樂節目主持人。

在汪涵的身上,快樂與努力就好像一雙隱形的翅膀,無形勝于有形,時時相伴,帶他飛向勝利的遠方。

02

做一個有擔當的“臺柱子”

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功,

汪涵也調侃自己是從抬桌子到“臺柱子”,

這一根“臺柱子”深深扎根于湖南廣電的土里。

汪涵經常把自己比喻為湖南廣電的“大兒子”,

他深知“大兒子”就是要有擔當、有責任,

在需要自己的時候要第一個扛上去。

2013年《天天向上》節目組制片人離職,

為了大局,

曾拒絕擔任湖南經視副臺長的汪涵接任了這個職位。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電視行業,

汪涵把自己比喻成一個戰士,

制片人每天都要帶著一個“加強排”或“特務連”往上沖,

往收視率這座山頭插大旗。

“我有50%的力量,

我一定不會只做49%,

我都會把50%的力量用在舞臺上。”

他是一個在工作中盡心盡力,

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

努力履行自己義務的主持人。

在利益的誘惑面前,

汪涵內心非常平靜,

面對拋來的高價橄欖枝,

汪涵拒絕了。

名利的誘惑對他來說不重要嗎?

非也,只是“忠誠”對他來說比名利更重要一些。

汪涵說:“我覺得做一個忠誠的員工和做一個最牛的主持人,我有可能會選擇前者。”

忠誠,這個時代里很少提及的詞匯,

在他的心里卻非常深刻,

“我們七零年代出生的人,這個詞還是比較深的,忠誠于自己的單位,忠誠于自己的信念,忠誠于自己的想法。”

或許是出于感恩與義道,

汪涵選擇堅守湖南廣電,

他覺得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湖南廣電給予的,

所以自己有堅守這個“家”的責任,

即使“十幾年都沒有加工資那時候”,

也干得無怨無悔。

如今汪涵已經堅守了21年。

汪涵說:

“選擇跳槽多容易啊,

但是在選擇在一個單位呆20多年多難啊,

你還是選擇有難度的事情做,會比較好玩。”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汪涵深知湖南廣電給予的恩情,這份工作讓他快樂、滿足、收獲聲名,飲水思源的他便用行動來回饋、報答。

03

娛樂之余更喜中國傳統文化

2010年,汪涵推出《有味》一書,

汪涵記錄了對十種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散文,

如折扇、古琴、香干、油布傘、糍粑、木盆等,

其中有他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以及對老手工藝人的敬意,

更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與保護之情。

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

讓更多年輕的朋友關注隨時可能消失的中國民間文化。

業余時間,

汪涵通過寫書來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切愛護,

節目之內,

他更是身體力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力地傳播。

《天天向上》作為一個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

最初的定位就是傳播并弘揚中國的傳統禮儀、傳統文化,

在全民關注娛樂的年代里,

這樣的節目宗旨實屬難得。

京劇大師梅葆玖、評書大師單田芳、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國畫大師、民樂大師、民族道團隊.....

不管是傳統文化殿堂上的佼佼者,

還是傳統手工藝老者,

都曾受邀登上《天天向上》的舞臺。

△曲藝華陰老腔團隊登上《天天向上》的舞臺

《天天向上》也會有一些強制性的任務,

要做“爸爸去哪兒之夜”、“真正男子漢之夜”,

以及配合各類熱播劇的宣傳,

這些都不是汪涵想要做的,

他感嘆幸好也并不是每一期都要做這些劇宣,

自己還有空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質疑一檔娛樂節目做傳統文化會不會不合時宜?

對于汪涵來說,

最重要的是引導的過程,

他盡自己的努力傳達他想在節目中傳達的力量,

這就是一件很幸福很有意義的事了。

工作之外,

汪涵熱衷于公益項目,

扶持大學生戲劇走進大劇場的“果實計劃”;

自費籌建抗戰老兵數據庫;

2015年,

他還發起名為“響應計劃”的公益項目,

自己掏出將近500萬的資金,

打算用5-10年時間,

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

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

進行數據庫整理后捐給湖南省博物館。

妻子楊樂樂調侃他,

別人拿名聲做賺錢的事,

他卻拿名聲干花錢的事。

04

繁華中保持“寧靜致遠”之心

作為著名娛樂節目主持人,

汪涵是時刻站在風口浪尖上的公眾人物,

但他卻在刻意與這個時代保持“距離”。

他不開通微博、不上網,

逃離網絡的喧囂,

“回避”時代的潮流,

就是因為不想在其中扎得太深,

這與時刻想上網絡熱搜的明星大相徑庭。

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卻沒有這樣的負擔跟包袱,

甚至沒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自我意識。

日常生活中,

他也會穿著拖鞋去超市買菜,去給汽車加油。

他說這樣的生活不會很累。

妻子楊樂樂生孩子時選擇在公立醫院,

并沒有刻意尋找私密性更強的私人醫院,

“大家都在那生,大家都一樣,

我們沒有什么跟別人不一樣的。”

汪涵與同一層樓的其他爸爸們相互探望、一起聊天,

互相關心孩子的健康狀況,

探討著照顧孩子的經驗,

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名人而把自己束縛起來。

在公眾形象上,汪涵的負面新聞和爭議性幾乎為零。

他為人低調,

所以選擇生活在長沙,

而并不是娛樂圈明星扎堆的北京,

汪涵在長沙的鬧市區開了一間“榮培書屋”,

對外開放免費閱讀,

這里也是他會友的場所,

外地朋友到上沙來,

他都會帶友人來此坐坐。

汪涵不喜歡扎堆,也不喜歡飯局,

更不喜歡過多應付人情往來,

沒有工作的日子里,

他更喜歡在家抱兒子,

享受平靜的家庭生活帶來的幸福。

平日里擺弄古玩字畫、讀四書看佛經,

更喜歡學習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

汪涵有趣地稱自己為“煙火神仙”,

身處繁華,依然尋求寧靜。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副黑框眼睛,標志性的小胡子,被稱為湖南策神。 他是電視里風趣幽默、談笑風生的著名主持人。 愛讀書、愛家庭、愛生活...
    金小爻閱讀 1,260評論 2 7
  • 最近在看《開講啦》,越來越喜歡小撒啦,今天看了汪涵老師的演講,超級喜歡,把演講稿分享給大家哦 (-^〇^-) 大...
    月下的琉璃閱讀 334評論 0 0
  • 這幾天,有兩個視頻特火。 一個視頻來自于這幾天,有兩個視頻特火。 一個視頻來自于《演說家》。 主持人魯豫問網紅考研...
    魚兒的微笑閱讀 343評論 0 0
  • 摘要:關于現在,每個人都在焦慮。關于未來,每個人都在迷茫。 正文:看到這個標題,你第一反應是什么呢?腦海里是否會閃...
    若安汐夏閱讀 337評論 1 1
  • 媽媽是河南人,爸爸是四川人,很自然地,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總是吃爸爸做的菜,也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是有倆道菜,涼拌...
    蘿卜英閱讀 477評論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