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逐漸繁華,還是即將枯萎,此時此刻才是你的人生。——汪涵
01
湖南衛視“一哥”也從打雜做起
1974年汪涵出生于江蘇蘇州市,
卻從小在湖南湘潭長大,
父親是高級工程師,
從小扎堆在建筑圖紙中的他也曾想過做工程師,
卻從來沒有想過做一名主持人。
汪涵在湖南某廠區長大,
那里匯集了全國各地來此進行支援內地建設的人,
南腔北調的成長環境,
讓他學會很多方言,
這為他日后展現出極高的語言天賦創造了條件。
高中時汪涵擔任學生會主席,
在校運會上他常常模仿者趙忠祥的聲音進行體育播報,
這鍛煉了他的興趣和口才。
1996年汪涵畢業于湖南廣播電視學校,
畢業后的他進入到湖南經視工作,
當時的職位是一名“劇務”,
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打雜工”。
他每天往演播廳搬凳子、抬桌子、為觀眾準備禮物,
鹵蛋粉、電燈泡、水龍頭、面條、醬油……
每個小袋子要裝進50多份贊助商提供的禮物,
這樣瑣碎的劇務活汪涵卻覺得非常開心。
他還和另一位劇務李維嘉打趣說:
“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會是毛寧坐的。”
維嘉說:“那我這個椅子還有可能是林依輪坐的呢。”
他倆是當時最快樂的劇務。
后來汪涵由于各項能力出眾,
做了現場導演,
他在現場給觀眾們講笑話,
為節目活躍氣氛,
帶領現場的朋友們鼓掌。
有一次臺長來現場看節目,
臺長對他說:
“小伙子,你過來,把倆手伸出來,
你們看,這個現場導演多么地投入,
鼓掌鼓得多么賣力。”
汪涵每次都是現場鼓掌鼓得最賣力的一個,
雙手拍得通紅,
他也是場上最忙碌、最活躍、最累的那一個,
這些努力都被臺長看在了眼里。
做了兩年打雜的工作之后,
汪涵一展身手的機會來了,
有一次一檔叫《真情》的節目缺主持人,
臺長想起了汪涵,
當時湖南臺的當紅女主持人仇曉也力薦汪涵,
就這樣,汪涵贏得了電視節目主持人首秀的機會。
踏實、努力、勤奮的汪涵抓住了每一次機會,
后來陸續做了《玫瑰之約》、《越策越開心》等節目,
他內心的小宇宙正式爆發,
《越策越開心》迅速火爆全湖南,
汪涵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策神”。
2005年他主持了《超級女聲》總決賽,
從那之后他成為了全國觀眾熟知的娛樂節目主持人。
在汪涵的身上,快樂與努力就好像一雙隱形的翅膀,無形勝于有形,時時相伴,帶他飛向勝利的遠方。
02
做一個有擔當的“臺柱子”
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成功,
汪涵也調侃自己是從抬桌子到“臺柱子”,
這一根“臺柱子”深深扎根于湖南廣電的土里。
汪涵經常把自己比喻為湖南廣電的“大兒子”,
他深知“大兒子”就是要有擔當、有責任,
在需要自己的時候要第一個扛上去。
2013年《天天向上》節目組制片人離職,
為了大局,
曾拒絕擔任湖南經視副臺長的汪涵接任了這個職位。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電視行業,
汪涵把自己比喻成一個戰士,
制片人每天都要帶著一個“加強排”或“特務連”往上沖,
往收視率這座山頭插大旗。
“我有50%的力量,
我一定不會只做49%,
我都會把50%的力量用在舞臺上。”
他是一個在工作中盡心盡力,
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
努力履行自己義務的主持人。
在利益的誘惑面前,
汪涵內心非常平靜,
面對拋來的高價橄欖枝,
汪涵拒絕了。
名利的誘惑對他來說不重要嗎?
非也,只是“忠誠”對他來說比名利更重要一些。
汪涵說:“我覺得做一個忠誠的員工和做一個最牛的主持人,我有可能會選擇前者。”
忠誠,這個時代里很少提及的詞匯,
在他的心里卻非常深刻,
“我們七零年代出生的人,這個詞還是比較深的,忠誠于自己的單位,忠誠于自己的信念,忠誠于自己的想法。”
或許是出于感恩與義道,
汪涵選擇堅守湖南廣電,
他覺得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湖南廣電給予的,
所以自己有堅守這個“家”的責任,
即使“十幾年都沒有加工資那時候”,
也干得無怨無悔。
如今汪涵已經堅守了21年。
汪涵說:
“選擇跳槽多容易啊,
但是在選擇在一個單位呆20多年多難啊,
你還是選擇有難度的事情做,會比較好玩。”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汪涵深知湖南廣電給予的恩情,這份工作讓他快樂、滿足、收獲聲名,飲水思源的他便用行動來回饋、報答。
03
娛樂之余更喜中國傳統文化
2010年,汪涵推出《有味》一書,
汪涵記錄了對十種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散文,
如折扇、古琴、香干、油布傘、糍粑、木盆等,
其中有他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以及對老手工藝人的敬意,
更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與保護之情。
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
讓更多年輕的朋友關注隨時可能消失的中國民間文化。
業余時間,
汪涵通過寫書來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切愛護,
節目之內,
他更是身體力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力地傳播。
《天天向上》作為一個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
最初的定位就是傳播并弘揚中國的傳統禮儀、傳統文化,
在全民關注娛樂的年代里,
這樣的節目宗旨實屬難得。
京劇大師梅葆玖、評書大師單田芳、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國畫大師、民樂大師、民族道團隊.....
不管是傳統文化殿堂上的佼佼者,
還是傳統手工藝老者,
都曾受邀登上《天天向上》的舞臺。
△曲藝華陰老腔團隊登上《天天向上》的舞臺
《天天向上》也會有一些強制性的任務,
要做“爸爸去哪兒之夜”、“真正男子漢之夜”,
以及配合各類熱播劇的宣傳,
這些都不是汪涵想要做的,
他感嘆幸好也并不是每一期都要做這些劇宣,
自己還有空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質疑一檔娛樂節目做傳統文化會不會不合時宜?
對于汪涵來說,
最重要的是引導的過程,
他盡自己的努力傳達他想在節目中傳達的力量,
這就是一件很幸福很有意義的事了。
工作之外,
汪涵熱衷于公益項目,
扶持大學生戲劇走進大劇場的“果實計劃”;
自費籌建抗戰老兵數據庫;
2015年,
他還發起名為“響應計劃”的公益項目,
自己掏出將近500萬的資金,
打算用5-10年時間,
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
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
進行數據庫整理后捐給湖南省博物館。
妻子楊樂樂調侃他,
別人拿名聲做賺錢的事,
他卻拿名聲干花錢的事。
04
繁華中保持“寧靜致遠”之心
作為著名娛樂節目主持人,
汪涵是時刻站在風口浪尖上的公眾人物,
但他卻在刻意與這個時代保持“距離”。
他不開通微博、不上網,
逃離網絡的喧囂,
“回避”時代的潮流,
就是因為不想在其中扎得太深,
這與時刻想上網絡熱搜的明星大相徑庭。
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卻沒有這樣的負擔跟包袱,
甚至沒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自我意識。
日常生活中,
他也會穿著拖鞋去超市買菜,去給汽車加油。
他說這樣的生活不會很累。
妻子楊樂樂生孩子時選擇在公立醫院,
并沒有刻意尋找私密性更強的私人醫院,
“大家都在那生,大家都一樣,
我們沒有什么跟別人不一樣的。”
汪涵與同一層樓的其他爸爸們相互探望、一起聊天,
互相關心孩子的健康狀況,
探討著照顧孩子的經驗,
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名人而把自己束縛起來。
在公眾形象上,汪涵的負面新聞和爭議性幾乎為零。
他為人低調,
所以選擇生活在長沙,
而并不是娛樂圈明星扎堆的北京,
汪涵在長沙的鬧市區開了一間“榮培書屋”,
對外開放免費閱讀,
這里也是他會友的場所,
外地朋友到上沙來,
他都會帶友人來此坐坐。
汪涵不喜歡扎堆,也不喜歡飯局,
更不喜歡過多應付人情往來,
沒有工作的日子里,
他更喜歡在家抱兒子,
享受平靜的家庭生活帶來的幸福。
平日里擺弄古玩字畫、讀四書看佛經,
更喜歡學習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
汪涵有趣地稱自己為“煙火神仙”,
身處繁華,依然尋求寧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