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的辦公室里,懸掛著一幅由學校語文老師、書法家陽志明老師書寫的一幅字,“誨人不倦”,有意思的是,“誨”寫作了繁寫體,“誨”。
一天,幾個老師對這副字產生了興趣。
“誨人不倦,這個‘誨’字是形聲字呢,還是會意字?”年輕的劉老師提出了問題,他的兒子正在上小學,正學著“造字四法”。
“它是形聲字,從言,從每,言為義,每為聲。”學問淵博的陳老師說。陳老師50多歲了,有著“活字典”的美譽。他接著介紹道,“‘每’為‘毓’省。‘毓’意為‘稚苗嫩草’,引申指成長中的孩童。‘言’指師長的說教。‘言’和‘毓’省聯合起來表示‘老師和長輩教導孩子’。這幅字告訴我們教育學生不知疲倦。”
“陽老把‘誨’寫‘誨’,有什么用意嗎?”剛剛參加工作的張老師提出了新的問題。的確,在倡導簡體字的今天,而陽老卻用了繁體字。
“從書法的角度講,為了字的形體均衡,‘亻’字筆畫太少,書寫重心難穩,會有左輕右重之感。”彭老師懂得書法,解釋不容置疑。
“我覺得可以從另外角度講,寫成‘讠’字,很容易與‘亻’混旁淆,那樣就成了‘侮’人不倦,這是我們教師需要警醒的啊。”鐘老師的話語給人耳目一新,卻又切中時弊。
確實,有些老師教育不講方法,批評學生言辭尖刻粗俗粗暴。
“嗯,鐘老師的話有道理,這讓我又想起了一個新的解釋,陽老師用‘言’字是不是在強調教育多用語言教育呢,教育要不知疲倦,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言語勸導勸誡,不要拳腳教育,掌摑教育,棍棒教育。”馬老師有點小激動。
“陽老的‘誨’字寫得比較開,是不是可以拆分成‘每言’呢,那樣,就成了‘每言人不倦’。教師教育人,每次說或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讓人疲倦,哈哈,這是怎樣的高度!這要求怎樣的知識量呀,怎樣的與時俱進!”李老師言出,立即引來一片叫好聲。
……
“你們在討論什么呀?”陽老走進辦公室,很好奇大家熱烈的討論。
得知大家的討論后,陽老呵呵地笑著,“你們這些思想家呀,我哪來這么多想法,不過,你們的想法都不賴,以后工作好好用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