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如何讓她得到最好的教育,是每個家長繞不開也躲不過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孩子進入中學后,升學壓力越來越大,沒有家長不為此勞神煩心。不知從何時起,愈發頻繁普及的家長會,也讓我明顯感覺到學校的關注和糾結。? ? ? ?
對應試教育的詬病,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起于隋唐,綿延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縱有諸多不是,但它是封建統治下難得的社會公平,也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接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智力工程。清未廢除后,也沒能出現其它更好的制度形式。改革開放后恢復的高考制度,不能排除科舉制度的影響。? ? ? ?
那些應試教育持批評態度的專家學者們,也沒能提出更好的方案。許多人列舉的他國教育模式,也并非沒有應試教育的成份,相反比重也很大。現行的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的天份與想象的判斷,我是認同的。尤其是教育產業化帶來的諸多弊端,逐步呈現出來,擇校難、亂收費和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激化了學教矛盾,這可能就是批判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但這不能否定應試教育。在沒有其它更好模式替代的情況下,既不能簡單“烙燒餅”,更不能輕易走極端,即使改變也必須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 ? ? ? ?
教育改革是形勢所趨。社會總是要發展進步,一切工作都不能因循守舊,必須改革創新。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推倒重來,把孩子與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了。
要完善教育產業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教育迎來一輪產業化改革,各種培訓機構如雨過春筍冒了出來,特別是一些民辦學校吸引了大批優秀教師,甚至國外教師的加入,豐富教育了模式和教學理念。從某種程度上調動了教職人員積極性,也吸引了大批民資投入教育產業。但一些民辦學校因收費很高,成了貴族學校,也培植了亂收費的土壤,尤其是不斷搶占優質師資力量,使公辦學校尤其是小學教學質量下降。這些都需反思和重新評估,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是容不得出錯的,反之將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建設。?
要推動教育資源公平。由于地域差異,絕對的公平不現實。做到相對共平,或者說區域性的相對共平,必須合理教育資源投入,加大弱點投入,控制優勢投入,盡量平衡教育資源上的差異;必須均衡教育場所分布,應把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列入城市和鄉村發展規劃,且放大足夠比重,讓學校分布配套合理;必須提升師資培訓質量,突出師范教育改革,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選擇育人事業,加強在崗培訓機制建設,努力提高師資力量整體水平;必須規范提高教職薪金,教師收入應高于公務員,教學任務重、地域相對艱苦的,應完善補貼補償機制;必須實現教師合理流動,建立教師走教制度,鼓勵教師合理流動,排解因師資水平差異帶來的擇校難題。?
要突出思想道德教化。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除了少數天智聰慧的人,大多數青少年只能填鴨,一旦錯過黃金期系統學習,就很難再補救。但思想道德的培塑,不能簡單套用被動式裝填,學生只記得條條杠杠,是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要善于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科學設計實踐感知情境,在把教育目定位在思維邏輯的開放性上,而不是苛求結果的唯一正確性。這需要從師范教學改革抓起,加強在崗能力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
要改革考核考評模式。科學知識的問答考試是不可少的,掌握與否唯有答卷。但考什么內容,考到什么程度,需要研究,不能簡單地取舍或區別輕重。比如近年來,一直呼聲比較大的取消英語考試硬性規定的問題,是有道理的。但思想道德修養的考核,必須轉變方法模式,應突出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水平和日常表現的經常考察評定,把評定貫穿學業生涯的全過程。但應注意的是,學生犯錯不要就事論事,始終以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唯一目的。
要拓展學校教育實踐。學生的求學困惑的根本在于兩方面:一是學習的自覺性,二是學習的效率性。因精力和時間分配不合理,使孩子在處理學習與娛樂的實踐過程中,讓本可相互調劑互補的關系,變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家長和孩子都很糾結的原因。學校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家長,必須主動加強教育引導,確實讓學生認識到,學生時代的第一位任務是學習,其它的只能排在后面。而提高學習效率,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人而異,適時針對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對癥下藥、指點迷津。老師都教不好,讓家長如何決擇?? ?
要正視課外有償輔導。既然應試教育的現實無法改變,在校學習又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選擇校外補課就是家長的應當選擇。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就應該讓孩子學得更好。畢竟上一個什么樣的大學,對孩子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雖然之后的努力可以決定事業發展的質量,但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補課作為在校學習的補充是必要的,因對象群體小,一兩個或三五個,便于老師教學提高針對性,效果往往比在校學習好。但在職老師兼職補課,尤其是給自己在校學生補課的不良傾向,民間教育培訓機構的亂象,家長必須堅決抵制,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大力糾治。?
家長不要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也無法預期。家庭教育,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孩子自我面對并解決問題的品質和勇氣,面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幫他總結經驗教訓,但你不能代替他感受和承受結果。因為在未來的路上,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孩子獨自去面對。孩提時不放手,成人后十有八九啃老。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里謀的事,更多地謀的是趨勢而不是具體的目標。孩子將來能從事什么職業,有著無限的可能,不要去苛求。我們能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懂感恩、有責任、真努力的人。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懂得感恩師長親友的關心支持,懂得感恩社會給予的物質精神基礎,始終以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最終對自已負責的態度,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既定方向,并為此付出了真正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只要孩子自已感到無怨無悔,生活幸福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