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維模型”。芒格提倡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復式框架。當你手中只有一種工具的時候,你就只能用這種工具來干活,所以芒格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記住一系列原理,什么復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誤判心理學等等100多種模型,它們加在一起往往能夠帶來特別大的力量。這是兩種、三種或四種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個方向,而你得到的通常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
之所以要構建這種多元思維模型,是因為在查理·芒格看來,宇宙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人類全部的知識都是在嘗試對這個復雜整體進行研究,各學科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型,進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錯誤。就像查理·芒格經常引用的那句諺語說的,“在手持鐵錘的人看來,全世界都像一顆釘子”。提起“多元思維”的時候,一般會把它當成一種方法論,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其實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基本態度,這個態度是包容的、系統的,多元的。
越是成熟的人,其實越少談主張,而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做解釋。“沒有主張,只談解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對一個問題,他很少說那些主張性的觀點,他不討論,不評論,他更關心的是,面對一個現象,有沒有不同的解釋,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去看?關心對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釋,才會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中。而在從主觀理解到客觀實踐的過程中,你還要注意到,主觀世界和實踐世界之間有一條深深的溝,主觀世界里有一大堆絕對的原則,客觀世界里則只有剛剛好的行動。可以說,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腦子里的主觀世界就已經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那余生的任務是啥?就是不斷地對付那些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不一致的情況,不斷去尋找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
這條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溝,每時每刻我們都可能掉進去。如果你能爬出來,就是彌合了這條溝,把和我們主觀世界不一致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身體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這個過程就叫成長。所以,一個人成長得越快,歲數越大,就越會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復雜的、多元的東西。所以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一再強調“多元思維模型”,而這種“多元思維”的理念,就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黏合劑,是防止我們掉進溝里的那張大網。作為一個局外人,評論其他人,尤其是評論做具體事的實踐者,講人家的是非對錯太容易了,也太廉價了,只是把自己主觀世界里已經存在的觀念、原則,拿出來揮舞一番而已。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對自己的成長進步沒啥好處,你其實是在對別人的實踐指手畫腳。而要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上,我們就要保持一個包容的、多元的視角,讓更多的觀念和解釋角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來滋養自己的實踐。
“反向思維”查理·芒格非常推崇反向思維,他認為,對于復雜的系統和人類的大腦來說,采用反向思考,往往會使問題變得更容易解決。他一般會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么事情,然后才再考慮接下來要采取的行動。同樣的,我們想建立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系是什么,然后避免它。
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征,分別是缺乏縱深、單一化和松散無聯系。
1、缺乏縱深:一個人知識面再廣,至少也應該在某一點上是比較深入的吧。要是你什么都知道一點,但也什么都理解得不夠深刻,那你就會發現,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這樣的話,我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很弱。
2、單一化:單一化的知識體系會造成狹隘的視野。容易出現盲點甚至盲維。
3、松散無聯系: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而松散無聯系,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松散凌亂的知識體系。
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征,宏觀上看像是字母 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 Y。
宏觀上的 T 型架構。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模型”。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并經常使用它們,而且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要理解這樣的系統,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
微觀層面的Y型架構。Y 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并進來一起使用。Y 型知識架構強調的就是在微觀應用層面,你需要將兩種學科以上的知識刻意合并使用。為什么說要“刻意”?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如果不是刻意,很難加入其它學科知識。
想構建的好的知識體系有三個步驟:一、到縱深的知識點;二、建立多元學科的知識體系;三、合并交叉地使用知識。
投資:在查理·芒格看來,投資項目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可以投資的項目,一種是不能投資的項目,還有一種是太難理解的項目。他只投“可以投資”的項目,其他兩種都不投。那怎么才能評估一個項目是不是可以投資呢?查理·芒格有四個篩選標準。
第一個標準,這個項目要容易理解,有發展空間,并且能夠在任何市場環境中生存。
第二個標準,不能只看公司的財務報表,企業內外部因素都要考慮到。
第三個標準,要看一家公司的“護城河”夠不夠寬。什么是護城河呢?就是行業壁壘。一家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不是今年賺了多少錢,而是未來還能不能繼續賺錢。怎么能保證公司持續盈利呢?
第四個標準,就是投資股價公道的大企業,要比投資股價低的普通企業好。因為考慮到未來其他股東可能會增加注資或者轉讓股權,引起股權稀釋,股利下降,大企業的價值更高,回報也更穩定。
總結:要通過提升自己,來強化對世界的感知,內在的能力才能增長,和世界的大趨勢才能互相匹配。這種匹配度提高了,你是用來做投資,還是用來創業,還是用來做任何事情,都會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