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寶典》之李錄眼中的查理芒(一)
美國喜馬拉雅資本創始人李錄為《窮查理寶典》寫序,在此章節中他寫了認識查理芒格的過程,以及他眼中的查理芒格是怎樣一位獨特的智者。芒格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比如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芒格首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大部分人更關心如何在股市投資上成功,芒格則更關心的是為什么在股市投資上大部分人都失敗了。他的這種思考方法來源于這句農夫諺語: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就不會去那兒了。芒格的頭腦是原創性的,從來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也沒有任何教條。他有著兒童一樣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的科學家所具備的研究素質和科學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幾乎對所有的問題都感興趣。芒格的興趣比巴菲特更為廣范,他對科學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強烈的興趣和廣泛的研究,通過融會貫通,形成了原創性的、獨特的芒格思想體系。除此之外,芒格也喜歡親力親為,并注重細節。他的私人雙體游艇是他自己設計的,而且他自己的房子、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設計的。
智者芒格的三大優點:
逆向思維:對于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創新精神: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他產生創新的重要前提。不人云亦云,唯書唯上,堅持獨立思考,說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喜歡追求新穎、獨特、異想天開、與眾不同。
勇于實踐: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實踐出真知!
《窮查理寶典》之李錄眼中的查理芒(二)
芒格天生精力充沛,早餐會議永遠是七點半開始,且記憶力驚人。李錄很多年前跟芒格講的比亞迪的運營數字,李錄自己都記不清楚了,芒格還記得。在李錄眼中,芒格身上具備的智慧更接近于中國傳統的士大夫。而中國文明的靈魂其實就是士大夫文明,士大夫的價值所體現的就是一個如何提高自我修養,自我超越的過程。大學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價值系統應該說是中國最核心的靈魂價值所在。和孔子一樣,芒格的價值系統是內滲而外,倡導通過自身的修行以達到圣人的境界,從而幫助他人。芒格對自身要求很嚴。芒格雖然十分富有,但是卻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現在居住的房子還是幾十年前買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時永遠只坐經濟艙,而約會總是早到45分鐘,還會為了偶爾的遲到而專門致歉。在取得事業與財富的巨大成功之后,芒格又致力于慈善事業,造福天下人。芒格是一個完全憑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資,而投資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養和學習,這與我們當今社會上所看到的權錢交易、潛規則、商業欺詐、造假等毫無關系。作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凈的方法,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巨大成功。
《窮查理寶典》第一章查理.芒格傳略(一)
1924年1月1日,芒格出生在美國中部的奧馬哈市。但芒格作為一個當今的金融巨鱷,他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30歲之前就先后經歷了金融危機、戰爭退學,離異喪子等等困境。對很多人而言,如果經歷這樣的事情,很可能會一蹶不振。但是芒格并沒有被這接踵而來的苦難和不幸所擊倒,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磨煉了自己的品格,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投資智慧。查理最初和巴菲特家產生交集,是在他成長的那些年,當時他在巴菲特父子商店工作,老板是巴菲特.沃倫的祖父恩尼斯特。在恩尼斯特嚴格的紀律要求下,那些艱苦工作讓芒格和沃倫受益終生。芒格在小學時就表現出他才智過人的一面,他喜歡通過閱讀各種圖書(尤其是傳記)所獲得的知識來質疑老師和同學們的世俗智慧。芒格通過自己父親的好朋友也是他家的家族醫生埃德,在早年接觸到的醫學藏書,使得芒格養成了終年對科學的興趣。芒格的爺爺是一位受尊敬的聯邦法官,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芒格爺爺伸出援手幫助芒格的叔叔和姑姑,使得他們渡過經濟危機,這讓芒格學到這樣的道理:只要相互支持,芒格家族就能渡過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崩潰。
《窮查理寶典》之第一章查理 ·芒格傳略(二)
1948年,芒格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并前往南加州供職于后來的穆西克、畢勒;加雷特律師事務所。對于律師工作,芒格有著自己的一套吸引客戶的理論:“關鍵是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手頭的事做好,把已經擁有的客戶照顧好,其他的自然會來找你。”為了更好地承擔起家族責任,芒格除了努力做好律師工作外,還在尋求別的賺錢辦法。他牢記祖父的教導:專注于當前的任務,控制支出。他應用這種保守的方法,抓住了許多發財致富的機會。他投資股市并涉足房地產業,所投資的房地產業在1964年收手時為他帶來了140萬美元的收益。
《窮查理寶典》之第一章查理·芒格傳略(三)
芒格在為父親辦理后事時,接受朋友的邀請參加了一場晚宴。正是這場晚宴,讓他結識了沃倫·巴菲特。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在巴菲特的分析下,芒格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了不再專職做律師。兩人之間也建立起了相互理解、相互信賴的伙伴關系,這種關系帶來了許多好處:友誼、投資機會以及那種理解彼此的思想和言語的獨特能力。后來他們各自領導的兩家機構也開始互利互惠。芒格曾就職后改為入股的芒格托爾斯律師事務所獲得了巴菲特的顧問費,并且因為巴菲特的聲譽而吸引了更多的高端客戶,但該所并非唯利是圖。芒格的個人生活原則也在這個事務所有所體現,該所不事聲張地為洛杉磯的貧困人民和弱勢群體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服務。芒格提醒該所的成員“別只看到錢”,要“選擇那些你愿意與他交朋友的客戶”這個觀點影響至今。芒格和杰克·惠勒合伙投資了惠勒芒格公司,除了投資各種房地產開發項目外,還涉及股票投資。這家公司在大熊市中曾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虧損率高達30%以上。盡管這家合伙公司在1975年強勁反彈,但是芒格在歷經這段艱難之后開始效仿巴菲特,決定不再直接為投資者管理基金,而是通過控股一家股份公司來積累財富。后來,芒格和巴菲特創辦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他們的投資理念是:挑選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從公開市場上購買大量這些公司的股票或者直接將它們收購,再在價值被高估時賣掉。這一理念目前被眾多投資者效仿。
《窮查理寶典》之第一章歌頌長者(一)
芒格在公開演講中多次表達對本杰明·富蘭克林(美利堅開國三杰之一)的仰慕。富蘭克林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財富自由,并對社會做出很多有益的事情。芒格仰慕他精神導師的這種品質,努力效仿富蘭克林。芒格非常推崇本杰明·富蘭克林在1744年翻譯的西塞羅《論老年》一文,這是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在大約60歲時寫下的歌頌老年的作品。芒格總喜歡熱心地想要告訴別人他們應該知道些什么,他覺得這是一種社交缺陷。但是在西塞羅筆下,這種好為人師的性格是有益的,有助于在世界上傳播知識。這讓芒格非常高興。西塞羅認為把工作做好的自豪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例如它能夠激發年輕時的斗志,因為當年老時,你回想起來會感到更加快樂,芒格認同這個觀點并做了補充:“此外,當你為自己表現得很好而感到滿意時,你會在未來做得更好。”所以,在你沒有更好的目標值得你放棄工作為之拼博之前,可以嘗試做好當下自己的工作,并從中體驗那份自豪感。
《窮查理寶典》之第一章歌頌長者(二)
西塞羅雖然知識淵博,但他還是認為,只要一息尚存,就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進行自我提升,他對早期雅典偉人梭倫經常說的話:“活到老,學到老”推崇備至。在西塞羅看來,害怕死亡是愚蠢和不可接受的。因為他認為,人死后只有兩種可能:1.你將在陰間過上更好的、永恒的生活;2.就算得不到這樣的結果,你也將不再保留任何人間痛苦。而且,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那么你到了晚年只會比年輕時更加幸福。西塞羅認為如果一個人正直而又勤奮,那么他就算最終得到貧困潦倒的結果,也跟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一樣值得尊敬;反之,如果富人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良心和信仰,那他們也一定會遭受痛苦。活到老,學到老;不畏懼死亡,正確生活會讓晚年更幸福;做一個正直又勤奮的人,會受人尊敬,這是西塞羅思想的精髓所在。
《窮查理寶典》之第一章歌頌長者(三)
《論老年》最著名的段落當屬這段總結:“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的生活;過著這種生活的人從青年時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將會在晚年收獲它們產生的最幸福的果實;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將會陪伴他終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會因為見證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對過往美好功績的回憶將會給靈魂帶來無上的安慰。”富蘭克林盡他的最大努力去遵守這些忠告,結果他很長壽,謝世時萬流景仰,他的晚年是有史以來最富有建設性和最幸福的。而且這還是在他飽受疾病等不利因素折磨的情況下發生的。除此之外,富蘭克林還改進了西塞羅的發現,他并不滿足于只是快樂地接受老年的生活,他還快樂地將這個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并為子孫后代造福。此外,沃倫·巴菲特很好地效仿了晚年的西塞羅和富蘭克林。他堅守崗位,毫無退休的計劃。他快樂地工作著,為那些信任他的人提供很好的回報,并不厭其煩地告訴其他人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晚年的生活完全可以用來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正在讀此段文字的你,作為離晚年還很遠的年輕人,是不是覺得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美好時光供自己不斷追求有益的知識并帶著利他之心幫助更多的人呢?如果是,別彷徨了,加油吧!
:《窮查理寶典》之投資原則檢查清單(一)《窮查理寶典》中最重要的智慧是普世智慧,被查理推崇的清單是投資原則檢查清單,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份投資清單。風險是查理提到的第一個要檢查的清單明目。芒格認為,所有的投資都應該從檢查風險和測量風險開始,一定要做好風險的檢測,具體的檢查清單是:1)測算企業正確的安全邊際。如果發現投資企業的風險較大,則意味著安全邊際較小,那投資就需要謹慎。2)避免和道德有問題的人交易。交易除了看產品本身,還需看持有該產品的所有人的品德如何,大家都喜歡和坦誠正直的人來往交易。3)堅持為預定的風險要求做合適補償。這也是降低風險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如果沒有合適的補償保障,那就沒有了可以信服的一個很重要的防身術。4)永遠記住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風險。這點是我們普通小眾投資者不太愿意面對的問題,也是特別容易忽略的問題,因為我們內心深處不太愿意相信通貨膨脹會給我們帶來投資貶值這一事實。5)避免犯下大錯,避免資本金持續虧損。這一點要求我們發現持續下滑的情況時,及時收手,不能總是幻想還會復盤,好多時候大家都太想當然。獨立是芒格提到的第二個檢查清單明目。獨立意味著我們不能隨大流,具體的檢查清單是:1)客觀和理性的態度。不管是投資還是做任何事,都需要一種客觀和理性的態度,查理強調在投資中更是如此。2)你的對錯取決于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你是對是錯,并不取決于別人是否認同你,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3)隨大流只能讓你往平均值靠近,只能獲得中等成績。沒有獨立思考,才會隨大流,這樣的后果也不只是靠近平均值那樣簡單,有可能比中等業績更差。準備是檢查清單的第三個明目。對于準備的解釋,查理說:唯一獲勝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并希望擁有一點洞察力。那么,查理提到的需要準備的清單有哪些呢?1)通過廣泛閱讀,把自己培養成終身自學者,培養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聰明一點點。2)比求勝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做好準備的意愿。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投資也是如此。3)熟悉地掌握各大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多元思維模型存在于不同的學科和領域,若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那一定會讓投資更有勝算。4)如果你想要變得聰明,你就必須不停地追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探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解所選擇的投資,看得清,摸得透,才能玩得轉。第四個檢查明目是:謙虛,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端。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只在自己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圈有個清晰的認知,要知道自己了解哪些行業,以及什么時候自己的投資決策正好在能力圈內。2)辨認和核查否定性的證據。所謂否定性的證據,就是相對于正面決策的反面不利條件。很多時候,我們投資只看到某項或者多項趨勢有利,但是卻不怎么關心不利的因素是什么。重視否定性的證據,會讓我們的投資更理性。3)抵制追求虛偽的精確和錯誤的確定性的欲望。虛偽的精準,錯誤的確定性,這些都是投資中最為忌諱的。4)最重要的是,別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做投資首先要了解自己。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懂什么。第五個檢查明目是嚴格分析。使用科學辦法和有效的檢查清單,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和疏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區分價值和價格、過程和行動、財富和規模。2)記住淺顯的好過掌握深奧的。3)成為一名商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宏觀經濟或者證券專家。4)考慮總體的風險和效益,永遠關注潛在的二階效應和更高層次的影響。5)要朝前想、往后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窮查理寶典》之多元思維模型
學習過查理·芒格的投資原則之后,我們學習一下查理·芒格最為人稱道的“多元思維模型”是什么,然后再結合他的“逆向思維法”,跟你說說如何利用這些思維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很多老師在推薦《窮查理寶典》這本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芒格提倡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復式框架。當你手中只有一種工具的時候,你就只能用這種工具來干活,所以芒格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記住一系列原理,什么復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誤判心理學等等100多種模型,它們加在一起往往能夠帶來特別大的力量。這是兩種、三種或四種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個方向,而你得到的通常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之所以要構建這種多元思維模型,是因為在查理·芒格看來,宇宙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人類全部的知識都是在嘗試對這個復雜整體進行研究,各學科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型,進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錯誤。就像查理·芒格經常引用的那句諺語說的,“在手持鐵錘的人看來,全世界都像一顆釘子”。我們中國也有一個類似的古老的小笑話:有一個常年在街上要飯的叫花子說,假如我當上了皇帝,一定要拿著金飯碗去要飯。雖然這個笑話有點夸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單一思維的局限性。當我們提起“多元思維”的時候,一般會把它當成一種方法論,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其實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基本態度,這個態度是包容的、系統的,也就是芒格說的,多元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我來試著跟你解釋一下。你有沒有發現,越是成熟的人,其實越少談主張,而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做解釋。“沒有主張,只談解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對一個問題,他很少說那些主張性的觀點,比如政府是應該怎樣啊,你這么做是對是錯啊,誰是好人誰是壞蛋啊……這些話題,他不討論,不評論,他更關心的是,面對一個現象,有沒有不同的解釋,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去看?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只空談不實踐嗎?恰恰相反,關心別人怎么做才是空談,你干涉的是別人的實踐。關心對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釋,才會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中。而在從主觀理解到客觀實踐的過程中,你還要注意到,主觀世界和實踐世界之間有一條深深的溝,主觀世界里有一大堆絕對的原則,客觀世界里則只有剛剛好的行動。怎么理解這句話呢?舉個例子,我們上駕校學習開車,會先學交規,學汽車的機械原理,這都是主觀世界的事,你會學到很多原則。但是一旦進了車、上了路,原則的用處就不大了。開車的每一刻,你說是向左打方向盤好,還是向右打方向盤好?都不對,開車實踐講究的是“剛剛好”,不左也不右,這就是客觀世界里的實踐。在實踐世界中,每一個具體的事都是這樣,寫字、做手工、打球、創業等等,都是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原則中,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動態平衡點。可以說,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腦子里的主觀世界就已經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那余生的任務是啥?就是不斷地對付那些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不一致的情況,不斷去尋找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不是說好了人要誠實嗎?這是主觀世界的原則。可為什么客觀世界里,有時候不得不撒謊,而且好像也不算道德瑕疵?不是說好了法律是追求正義的嗎?為什么在實踐中,法律追求正義也會計算成本?不是說好了認真努力、與人為善就會前程似錦嗎?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可還是混得不夠好?聽過那句話吧,“聽了那么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說的就是這個現象。這條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溝,每時每刻我們都可能掉進去。如果你能爬出來,就是彌合了這條溝,把和我們主觀世界不一致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身體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這個過程就叫成長。所以,一個人成長得越快,歲數越大,就越會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復雜的、多元的東西。所以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一再強調“多元思維模型”,而這種“多元思維”的理念,就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黏合劑,是防止我們掉進溝里的那張大網。聽到這兒,你可能就理解了,為什么我們一開始會說,“多元思維”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基本態度。為什么很多成熟的人會沒有主張,只談解釋?因為越來越多對現象的解釋角度,才能幫助你成長。作為一個局外人,評論其他人,尤其是評論做具體事的實踐者,講人家的是非對錯太容易了,也太廉價了,只是把自己主觀世界里已經存在的觀念、原則,拿出來揮舞一番而已。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對自己的成長進步沒啥好處,你其實是在對別人的實踐指手畫腳。而要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上,我們就要保持一個包容的、多元的視角,讓更多的觀念和解釋角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來滋養自己的實踐。這個時候,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
《窮查理寶典》之反向思維
好了,說到這里,相信你已經理解到“多元思維模型”的價值所在了。我們反復強調,空談原則是沒用的,關鍵還是要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上。當然的,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就拿一個跟所有的終身學習者都有關的事兒來說,那就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里,我們還要引入另外一個思維模型,那就是“反向思維”。查理·芒格有這樣一個方法,那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兒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兒。他把這叫做“反向思維”。這種凡事反過來想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向思維。它其實是數學證明中常用的思維方式,是為了考察我們的思維遷移能力。很多人在上學期間做數學證明題時可能會輕車熟路地運用到反向思維,在考試做選擇題時可能也會駕輕就熟地使用排除法,但在面對現實生活時,也許很少會想到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查理·芒格非常推崇反向思維,他認為,對于復雜的系統和人類的大腦來說,采用反向思考,往往會使問題變得更容易解決。他一般會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么事情,然后才再考慮接下來要采取的行動。同樣的,我們想建立好的知識體系,最好先想清楚壞的知識體系是什么,然后避免它。其實,壞的知識體系主要有三點特征,分別是缺乏縱深、單一化和松散無聯系。先說第一個,缺乏縱深。這點很好理解,你想,一個人知識面再廣,至少也應該在某一點上是比較深入的吧。要是你什么都知道一點,但也什么都理解得不夠深刻,那你就會發現,很難打通現象和底層規律之間的通道。這樣的話,我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很弱。再說第二個,單一化。單一化的知識體系會造成狹隘的視野。舉個例子,大家都聽過一個品牌叫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在做員工管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長期做銷售的人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銷售的功勞”,而長期做產品研發的人呢,會認為“產品賣得好,主要是是產品質量好,銷售不怎么重要”。顯然這兩種看法都很片面,于是,這家公司內部決定實行跨部門換崗的制度。比如部分人員從研發崗換到銷售崗,再從銷售崗換到財務崗。其實,這就是無印良品希望員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視野,擺脫單一化的解決策略。還有第三個,松散無聯系。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現象,比如現象1和現象2,它倆也許能用同一個理論解釋。同樣的,理論1和理論2沒準兒也存在一個共同的底層框架。而松散無聯系,就是說你沒有去發現這些知識的共同點,就像任意堆積的衣服一樣,不去整理它們。長此以往,不僅增大了你的認知負荷,也容易讓你形成松散凌亂的知識體系。知道了什么是壞的知識體系,接下來我們說說什么是好的知識體系。其實一個好的知識體系符合這樣一個特征,宏觀上看像是字母 T,而在微觀層面看又像字母 Y。為什么說宏觀上看像 T?其實就是說,好的知識體系是在某一專業上縱深,但同時具有多學科的廣泛視野,這不就像字母 T 嗎?那誰能來做一個表率呢?還是查理·芒格。這位投資大牛和巴菲特一起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年均復合收益率超過20%。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查理·芒格認為,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的成績,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這種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維模型”。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并經常使用它們,而且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都只使用自己學過的某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那他就會試圖用這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就像諺語說的,“如果你的手里拿著鐵錘,那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像一顆釘子”。這其實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如果用在投資領域,一般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那查理·芒格是怎么做的呢?秘訣還是“多元思維”。芒格的投資方法和大多數投資者所用的那種粗陋的系統完全不同。芒格如果想投資一家公司,不會對這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評估,而是要對它的內部經營狀況,以及這家公司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分析。能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借用并糅合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學、心理學、數學、工程學、物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為什么需要這么多學科呢?芒格的回答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要理解這樣的系統,你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這就是我們說的,宏觀上的 T 型架構。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微觀層面為什么又像字母 Y?比如你在做設計,也許你只是使用了設計方面的知識。而 Y 型知識架構就是說,你不能只使用單一知識,還要將其他類型的知識合并進來一起使用。比如,設計加認知科學就是一種很棒的 Y 型知識架構。如果你想設計一張海報,提前考慮受眾應該優先獲取什么信息?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反應?是不是符合用戶的預期?能不能引發他們的好奇?他們能不能無需思考就知道如何行動?想想看,一個設計師如果了解人的認知規律,哪怕只是一些基礎原理,設計出的作品都會比不了解的好很多。所以說,Y 型知識架構強調的就是在微觀應用層面,你需要將兩種學科以上的知識刻意合并使用。為什么說要“刻意”?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的話,他就會陷入常規套路當中,如果不是刻意,很難加入其它學科知識。好,以上就《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核心內容。我們都知道,在當代社會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那什么是好的知識體系,我們又該如何構建這樣的體系呢?我們借用了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維方法,在分析了什么是“壞的”知識體系后,又基于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又提出了什么是“好的”知識體系。并且指出,想構建的好的知識體系有三個步驟:一、到縱深的知識點;二、建立多元學科的知識體系;三、合并交叉地使用知識。其實,查理·芒格和他的《窮查理寶典》里講的很多道理,歸結起來其實就是這一句話:要通過提升自己,來強化對世界的感知,內在的能力才能增長,和世界的大趨勢才能互相匹配。這種匹配度提高了,你是用來做投資,還是用來創業,還是用來做任何事情,都會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