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山寺
巖山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巖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城南峪口五臺山北麓天延村。創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巖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寺內正殿已毀,現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其它殿四間,禪房三間,垂花門一座,鐘樓一座兼做山門。除南殿外,其余均為晚清到民間年間的建筑。寺內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壯觀幽謐,仿佛鑲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巖山寺以南殿即文殊殿的壁畫最具特色。該殿始建于金代,殿內四壁滿繪壁畫,這些壁畫是金大定七年年宮廷畫師王逵歷時十年才繪制成的。西邊墻壁的壁畫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一生的重大事跡。南壁的壁畫,描繪五百商人海遇難,羅剎女趕來相救的情節。東壁的壁畫表現的是經變故事和人情風俗,是一幅表現宋、金時期都市風情的歷史畫卷。巖山寺壁畫,內容豐富,注重細節,是我國金代壁畫中的最優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時期宗教、建筑、美術的寶貴資料。
繁峙三圣寺
始建年代無考,可考之建年為元代,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勢較高,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東西配殿、大雄寶殿與禪堂。西側為清建五谷神廟和奶奶廟。大雄寶殿(即三圣殿)為寺內主體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翼角起翹圓和。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補間出45度斜栱及斜昂,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栿通達前后檐外。殿內有塑像14尊,其中6尊為元代所塑,8尊為明代所塑。殿內四壁滿繪壁畫,為明清作品。寺內還保存元代石獅和唐代石雕小獅子各1只。寺院坐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余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后院之間建有舞臺一座,另有一處臺基,南北兩個舞臺,中間用隔板分開,俗稱鴛鴦臺。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有木雕華嚴像三尊居中,后有雕花背光,前違院,侍立等泥塑。木刻、泥塑技術精湛,刀法簡煉。殿東西北三面墻壁皆有明代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繁峙秘密寺
創建于北齊,唐武則天時為遠近聞名的禪宗道場,金代以前為五臺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屬西臺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稱秘魔巖。主體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經閣遺址。寺東1公里處有中庵,原有建筑已毀,石壁上現存雕像17尊,從中庵向東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負盛名的龍洞。大雄殿為寺內主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前設廊。大雄殿、文殊殿內均有塑像。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五間,南北藏經樓各五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間;后院部分殿堂殘壞,僅北閣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其三圣庵原供釋迦、老子、孔子三像;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十八尊,高約1.5米;金佛樓三層八間,內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高及7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造。寺外有龍洞,洞外面龕雕文殊像,龕旁雕侍理像兩軀,皆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兩層,上層七佛高約50厘米,下層七佛高約1.5米,似為元制。寺前還有金代石幢、磚塔兩座,一為木叉祖師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層,高約10米;一為玄覺大師塔,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建,六角二層,雕蓮瓣與門窗,形體不大,建造尚佳。
公主寺
據《清涼山志》記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毀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敕令于此處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公主寺現存建筑物均屬明代遺物,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共有各種建筑物33間。走入山門,正面是過殿,左右各修一個小院。每個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戲臺。東院戲臺對面為三間小殿,稱奶奶廟。過殿三間,稱毗盧殿,里面塑毗盧佛及十八羅漢。公主寺第二進院里,正殿三間為大雄寶殿,內塑華嚴三圣,東西壁上有明代壁畫,線條流暢,著色莊重,藝術精湛,價值較高。過殿也為明代建筑,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五架椽屋,殿內除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之外,還保存著十八羅漢等30余尊彩塑。其它20余間建筑,如東西廂房、禪房等均為清代建筑。該寺建筑完整,規模宏大,寺內壁畫技藝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永樂宮壁畫并稱“南北雙珠”。2006年5月,公主寺作為明至清時期的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平型關戰役遺址
遺址為正方形,周長3000余米,南北各置一門。原南北皆有甕城,現僅存北甕城。城內正中有過街樓,城東2.5公里處為關門,門洞內置一塊大型石碑,“平型關”三個大字。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軍,向平行關、雁門關一線進攻,企圖南下奪取太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冒雨設伏于平型關東北的公路兩側山地,殲滅敵軍一千多人,擊毀汽車百余輛,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品。八路軍出師抗日首戰告捷,沉重的打擊了日軍的氣焰。位于繁峙縣附近、靈丘縣城西橋溝一帶,因距古長城關隘平型關約5公里而得名。
圭峰寺
位于繁峙縣城西南22公里巖頭鄉安頭村附近,距西豆公路1公里。圭峰寺創建于隋,歷代重修。現存建筑有正殿五間,東配殿三間,東樓二層六間,均屬清代所建。殿內塑像已毀。寺內有明以來重修碑記十余通。圭峰寺背山面河,形似鳳凰,山石嶙峋,奇形怪狀。石間生有絞紋古柏,“古柏”軀干別致,形似“扭紋”,好像用手擰過似的。遠近游人,都以其形態獨特而稱奇。傳說寺內老僧為防止寶物被官兵掠走,曾令小和尚將“聚寶盆”埋在樹下,為便于識別,還把小樹擰了一個標記。結果,一夜之間,所有的樹都變成了有“扭紋”的。“聚寶盆”從此也就再也找不到了。而圭峰“古柏”的“扭紋”形態,一直傳到現在。
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始建年代不詳。北宋初稱天王院,宜和年間朝廷賜名“正覺禪院”。元朝堅州副元帥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園村北,明萬歷年間隨縣城遷建于今縣城中央。寺院與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毀,改建現代二層樓1座。現存建筑有正殿、東西配殿、過殿,均被糧食局占用。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通板瓦布頂,斗拱和殿內梁以上,糧食局用泥封抹,結構不詳。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內額橫跨3間,5間大殿僅用金柱兩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內額之端用丁袱與山面斗拱相連,四椽袱交札于內額之背;后轉角處用垂連柱,用材砍削規整,為金代遺物。其余房屋均為清代建筑。現存石獅子2座,繪水陸圖功德碑半方。
秘魔巖
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位于繁峙縣城南37公里的巖頭鄉巖頭村東,距西豆公路2.5公里。秘魔巖創建于北齊,唐宋時聲譽大振,聞名全國,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別是秘魔巖的 “龍洞”,是佛教徒到五臺山必須朝拜之地,有“朝五臺山,不朝龍洞,只朝了半座山”的說法。龍洞是五臺山八大景之一。說是洞,其實無洞,而是兩座陡崖結合處留下的一條長數丈、寬寸把、兩邊崖壁陡直筆立的巖縫。傳說是文殊用兩山鎖小龍之處。秘魔巖地處群山環抱之中,這里風景秀麗,文物較多,使人留連忘返。有“百丈高崖,艷似朝霞”、“斷崖無路只飛梯”、“千年古松成奇觀’等景色。現存有唐代磚塔一座,五代時的磚塔及墓碑各一。宋金時代的經幢十座,明代磚塔一座,石雕佛像二十余尊。寺內有大雄殿五間,文殊殿五間,配殿、僧舍等二十余間,均為清代所建。秘魔巖寺廟主殿、鐘鼓樓等建筑無不體現著五臺山寺廟建筑的風格;雕刻在石壁上的佛像與云岡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喔農村旅游專注農村市場,為城市人民打造一個休閑度假農村好去處,更弘揚中國農村質樸文化,特有牧童模式,解決您深入農村的后顧之憂,帶著家人孩子去體驗感受那片原始自然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