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喔農村旅游平臺-忻州五臺

五臺山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為國內外洲人所向往。五臺山座落于“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里,峰巒連綿,山岳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為2837平方公里。五臺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聳峙,高出云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即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瀏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五臺山,中國佛教第一圣地。 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方圓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漢唐以來,五臺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后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余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現在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游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顯通寺

顯通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顯通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筑,該殿奇特之處在于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檐,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千缽文殊殿內供奉著鑄于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銅殿鑄于明萬歷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筑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在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臺山最大的銅鐘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余字,因為鐘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藏經樓內收藏著一部華嚴經字塔,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作品。藏經樓內還收藏著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等珍貴文物。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五臺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


顯通寺鐘樓

顯通寺鐘樓 五臺山最重的銅鐘,聲聞四達十里外,震悟大千浴心界。“震悟大千”,就是大干世界聽到該樓的鐘聲之后,蕓蕓眾生在佛陀的教化或感召下能有所感悟。鐘樓氣魄宏偉,結構新穎,國內明清寺廟建筑物中所留下來的不可多得的一座大型鐘樓。鐘樓的底座為結構龐大的石門洞,就像古城墻一般渾厚堅固。上面是鐘樓,為兩層三檐廡廊式結構,廊柱成列,飛檐重疊,氣勢不凡。門洞頂部位置,為兩層式木閣建筑,裝有古樸高雅的木隔扇,內懸一口大銅鐘,高達1.64米,最大外徑1.8米,厚約8厘米,~_9999.5斤。要想撞擊此鐘,需穿過門洞,進入二門之后,沿木板樓梯登上鐘樓,方可在護守該鐘的僧人指導下拉動一根粗粗的木杵,使之發出沉渾悠遠的鐘聲。據說,該鐘發出的聲音遠傳十里,經久不散。那聲傳十里、回蕩天宇而經久不息的聲音使人心靜思遠,感想萬千。多少年來,“顯通寺的鐘聲”就成了常掛在人們嘴上的一句口頭禪。大鐘通體為青銅,鐘口邊緣為波浪形,外表刻有楷體佛經二部,一萬余字,字跡工整清晰。那大鐘經多少年游客的不斷撫摸,中底部人手常達之處锃明徹亮,光可照人。游覽顯通寺的客人,誤甚不誤甚,必要撞此鐘。有時一天之內撞鐘者竟達萬人之多。由于顯通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鐘及其鐘樓便成了國寶,為免古跡不堪重負而受損,目前這座鐘樓已謝絕游客登臨,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這座鐘樓除了它的文物價值之外,從其所建位置看,也有其獨特之處。五臺山寺廟的鐘樓,一般位于中軸線前端近側。為什么顯通寺的鐘樓卻離中軸線這么遠呢?這是因為,塔院寺(大白塔所在之寺院)以前是顯通寺的下院,后來塔院寺分了出去,顯通寺不能按原來的出路走了,只好由走南門改走東門,這樣,鐘樓就修在如今這個位置了。


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寺院,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于菩薩頂,賜菩薩頂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進貢。全寺占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筑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清順治十三年將這里改為-廟,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大-進貢。其中原因,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臺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臺山,路過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得象梅花一樣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臺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情動于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桿頭托,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康熙詩稿置于書案之上,內侍太監發現,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后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后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稱“當朝一品”。梅枝亦-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死后,續代的大-承襲了全部特權,橫征暴斂,漁肉鄉民僧眾,人皆切齒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檢討的五臺縣蔣坊村人鄭禧,到陜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慰問災民,順便回家省親,下訪民情后,和五臺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的罪惡。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大-畏罪自殺,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0派住菩薩頂的大-羅桑巴桑,愛國愛教,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羅桑巴桑擁護中國0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常務理事,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一九五四年圓寂于北京。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云,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里,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一九四八年春,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過五臺山,陳毅同志作詩道:“本不游五臺,迂道時日緊,至今有余歡,曾踏菩薩頂。”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筑。全寺建筑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后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墻,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后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教的經典規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


五臺山金閣寺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唐大歷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詔高僧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赴五臺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涂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名金閣寺。五代后幾經重修,雖基址末變,但建筑風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國年間多次修葺,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1萬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間。寺內建筑布局分兩進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左右分為鐘鼓二樓,院之正中為觀音閣,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閣內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觀音銅像一軀,后人于銅像之上覆蓋泥皮一層,將銅像隱于泥層之中。觀音像西南隅,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前、后院之間有上下兩層19間樓殿相連貫,下層為僧舍,上層分別為菩薩殿、羅漢殿、地藏殿、藥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觀音殿等,塑像人物繁雜,有近千尊之多。樓殿后的大雄寶殿,為后院主殿,面闊五間,內供三世佛,十八羅漢分列兩側,均保存完好。寺內存有明嘉靖碑2通,民國碑1通。


五臺山吉祥寺

吉祥寺 五臺山塑的最好的塑像,世上有很多吉祥寺,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其中,中國的吉祥寺主要是:山西五臺吉祥寺、山西陵川吉祥寺、福建古田吉祥寺、廣東揭東吉祥寺、廣東潮安吉祥寺、山東成武吉祥寺、四川郫縣吉祥寺、北京市朝陽區古剎吉祥寺、大唐貢院吉祥寺、福慧吉祥寺等;日本主要為:日本東京吉祥寺(購物圣地);韓國主要為:韓國首爾吉祥寺等。位于山西五臺山脈中臺山腰。寺址海拔二四四○公尺,氣候清涼,寺外有清涼橋,遂以清涼著名。相傳始建于北魏,據清涼山志載,唐時恩曇和尚重建,歷代均曾重修。原名古佛庵,位於中臺南麓溪上,在繁峙縣茶鋪鄉富莊吉祥溝。創於唐代,思曇和尚重建,離塵和尚繼修。明弘治年間,比丘尼凈玉易庵為鐵瓦殿。明未,三昧和尚開始傳戒。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欽命督理五臺山札薩克大-羅藏陳盆鼎新寺宇,更教協會會長能海法師於此弘律傳戒,又謂吉祥律院。寺宇坐北向南,占地兩千六百平方米。北有羅漢屏,南有說法臺,東西兩峰飛翼夾鋪,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錦繡,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光臨禮謁。


南山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臺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臺中的四臺,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筑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是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距臺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于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廣濟寺大雄寶殿

俗稱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間,明清兩代局部予以修葺。現存建筑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為元代原作。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290平方米。殿前筑月臺,前檐當心間和兩次間皆裝隔扇,后檐當心間辟板門一道。檐柱柱頭作覆盆卷剎,柱身側角生起顯著,屋頂舉折平緩。檐下斗栱簡潔疏朗,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假昂。殿內使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后槽僅用兩根粗大的金柱,殿內空間寬敞。梁架徹上露明造,制作較為規整。殿內梁架、斗栱、駝峰與柱網配置依然保存著典型的元代手法。殿內塑像與大殿同期,正中佛壇為一佛二菩薩,扇面墻背塑三大士坐騎獸一字形布列;兩山砌長形磚臺,分塑十八羅漢,為元代遺物。殿前有唐代八角形石經幢一座,高約4米,幢身刻有“尊勝陀羅尼經”。


隨喔農村旅游服務平臺,您深入鄉村旅行的不二之選,一鍵式牧童下單,本地向導為您提供全方位服務,免卻農村旅游的后顧之憂,您的選擇,就是對我們最大的信賴,隨喔,祝愿您的鄉村游更加完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