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移祀
恒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經多次爭辨,又曲陽之古北岳明末因邯鄲大地震軸射于曲陽,曲陽北岳廟多數毀壞,于明末改封渾州天峰嶺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舉行祭祀。至到清入關,順治帝正式祭祀于渾源北岳廟。
第一次爭論: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書馬文升上書,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渾源。禮部尚書倪岳則上書予以反對。朝廷議定“仍祀曲陽,循依舊理”。
第二次爭論: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再次上書,請改祀北岳于山西渾源。復議期間,禮部尚書倪岳又一次給以駁斥。皇帝對禮部的復議批復:“詔從之?!?br>
第三次爭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戶科河南陳公上奏章請罷曲陽之祀,又被朝廷否決。
第四次爭論:明萬歷十四年(1586),山西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岳于渾源。禮部禮臣沈鯉表示反對。
第五次爭論: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鋒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渾源玄岳山為北岳,稱恒山。但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國家秩典祭祀仍確定在河北曲陽。明后期遂出現“兩個恒山”之說。
第六次爭論: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科給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觀點與明代馬文升一致,但這次順治帝卻御批“移祀北岳于渾源”。自后再不見反對此事的奏折。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筑。
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
歷史沿革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后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懸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巖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懸空寺現存建筑是明清兩代修繕的遺物。
建筑格局
懸空寺呈“一院兩樓”般布局,總長約32米,樓閣殿宇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兩座雄偉的三檐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來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梁為基礎,借助巖石的托扶,回廊欄桿、上下梁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
主要建筑
南樓
南樓內高三層,長約8米,寬約4米,有純陽宮、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純陽宮也稱呂祖廟,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三宮殿是懸空寺整個建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殿,殿內塑像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賜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約2米,是懸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帥,龜蛇二將。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樓最高處,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弘揚佛法時,聲音如雷鳴般響亮,所以稱雷音殿。
北樓
北樓高三層,長約為7米,寬約為4米,分別為五佛殿、觀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層,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觀音殿在樓中層;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于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懸空寺的建筑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長線橋
長線橋位于南樓和北樓之間,長約10米,橋上建樓,樓內建殿,殿內供佛 。長線橋將佛廟、樓宇等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險、奇巧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