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王建的一句被人廣為傳頌的秋思詩句,他這一問,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又讓多少憑欄遠眺游子的人留下牽掛的淚水。
又是一年中秋節,天氣卻與以往有些不同。
周五下午放學的時候,天就開始陰沉。天氣預報說,假期期間會有暴雨來臨。當時我還以為,這樣的預報有可能又是一場自我陶醉式的演出,現在已到九月,北半球已進入中秋。秋天下暴雨的時候還真的很少,特別是在八月十五假期里面遇見暴雨,至少我從記事以來,還沒有遇見過。
沒遇見,并不代表不發生。
今年中秋節前的暴雨,確確實實到來了,并且持續時間很長,雨量還很大。
今年的八月十五還能賞到月亮嗎?我給學生們布置的任務還能完成嗎?這一切一切的疑問都在我的腦海里產生。
今年新工作的馮老師是來自山大的研究生,她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還是很有心得的,所以在假期前我就跟馮老師商定,讓她開學以后做一期關于蘇軾的賞析,把全體初二學生集中到夢想劇場去聆聽馮老師的講座。
因為剛學完了蘇軾的《記承寺夜游》,又剛好遇見中秋,在中秋佳節里蘇軾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又是大家必須要讀的一篇佳作。讓學生利用這個假期去搜集關于蘇軾的一些信息,然后再有馮老師搞一期講座,讓學生能夠理解于逆境、挫折、打擊中,蘇軾樂觀曠達的精神,相信對于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開始形成時期的初二學生,應該會起到一種正向的引導作用。
今天下午三點左右的時候,天氣開始放晴,四點左右太陽出來了,藍天白云,恢復了往日的精彩。
晚上七點,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有心的同學看著天上的圓月,品著手中的月餅,或許能夠生發出一些蘇軾式的情感。
讀懂了蘇軾,讀懂了秋思,也就讀懂了中秋節之于中國人那很深摯而又醇厚的情感。
相信此刻,每一名中國人都在抬頭望月,低頭思鄉吧!
今夜月明人盡望,天下誰人不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