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方法
一、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 ? ? ? 本章從“低水平勤奮陷阱”——摘記更多的知識說起,通過成甲老師自己讀書的個人經歷總結出他掉入陷阱的最直接原因:讀書的方法太原始——花大量時間讀書和摘抄信息,用“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再去理解和記憶,但它不是人腦擅長的高效行為,因此在原始方法基礎上的努力屬于低水平的勤奮。
? ? ? ?經實踐證明,記憶和理解新知識更好的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即進行讀書方法的升級——放慢讀書速度,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信息“加工”(這是讀書最有價值的工作)。比如記憶宮殿法的基本原理—構想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升級版讀書方法的作用:
1.幫助記憶;
2.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以便我們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理解和認識。
3.在新舊知識相聯系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知識內化,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4.產生讀書的復利效應,即舊知識可為未來獲取新知識提供幫助。
? ? ? ? 在放慢讀書速度,在新舊知識間產生聯系中,成甲老師介紹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僅摘記知識,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 ? ? 讀書時總有一些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會更加有成效,這些已有的知識即本書的核心——臨界知識,它是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和之前臨界知識的含義聯系起來做個含義的總結:在生活中各個領域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和廣泛指導意義的重要而基本的少數規律或定律。)
? ? ? ?我們可以借鑒成甲老師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的做法:
思考或解決某個問題時,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系,看看他們背后是否有關聯。比如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呢?
? ? ? ? ?這讓我想到了趙周老師的拆書法—“RIA讀書法”,閱讀、引導促進和拆為己用。而其中拆為己用、可改變行為的“知識”與成甲老師的做法在本質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 ? ? 讀書其實并不在于你讀了多少,也不在于你有沒有把整本書讀完,而在于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有沒有發現臨界知識并舉一反三地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 ? ? ?發現臨界知識后,如何學習臨界知識呢?
二、學習臨界知識需具備的兩個心態
? ? ?作者強調學習臨界知識,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與技能。
(一)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 ? ? ?通過作者和其大哥兩種關于學習的不同理論的描述,大哥——“整體理論”認為學習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我——“漸進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訓練提升的過程,得出影響學習效能的三個因素:(1)我們相信什么和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系;(2)更合理的學習方法的假設,比如漸進理論;(3)習慣性防衛——因自身觀點、尊嚴可能受到挑戰而產生的防衛、抵抗心態。
? ?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習慣性防衛”產生的幾個原因:
1.大多數人自身遭到挑戰時,會下意識的向外部尋找原因而非向內求,并把外部原因當真,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偏差”;
2.根源:多數人懼怕他人,發現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錯誤;
3.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行為”綁定在一起,認為他人對我們觀點或行為的質疑就是對我們自身的否定 。 ? ? ?
? ? ? ? 第一眼看到“習慣性防衛”讓我想到了魏征進諫唐太宗的故事,正因為唐太宗沒有陷入“習慣性防衛”而選擇性地接受魏征的建議,才有了“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的真理(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和一段傳奇。而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卻容易陷入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阻礙了自身的成長。因此作者認為提升學習效能的第一步,就是打破習慣性防衛。這時需要借鑒“綠燈思維”——當遇到與自身觀點不同或新觀點時,假定該觀點一定有用,思考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以及怎樣用它幫助自己的觀點優化升級(這與防衛、消極處理與自身不同的觀點的“紅燈思維”相反)。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認識: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
(二)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以慢為快中的“快”是結果而非原因,因為想要快速提升學習能力必須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要真正做到以慢為快,提高學習效率,需要:
(1)對重要的、核心知識深刻理解花大力氣打通“知識阻塞”,實現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并在多個領域間建立聯系。作者在書中命名此方法為“結硬寨打呆仗”。
(2)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不限于讀書),踐行二八原理——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和自己沒想到的問題上,吃透理論本質
? ? ? ?關于為什么要以慢為快,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說的一些話:
1. “所謂厚積薄發,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識阻塞,才能在之后的書籍中讀出作者想寫而沒寫的,作者沒寫而應該寫的:在哪些觀點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哪些理念其實是換了一個樣子的包裝?哪些問題其實并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一本書讀出不同的感覺。
2.真正阻礙我們的是我們的不確定和恐懼。
3.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高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