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閨蜜H看這本書是在兩周之前,昨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H離婚的消息。同一時間,閨蜜群炸了營:有人嚴厲斥責我,借了這本書給H看,讓她如被洗腦、沖動離婚;也有人熱心關切,詢問我H的近況,但言語之間也不乏埋怨;更有甚者激動質問:"你心里一點兒都不內疚?就這么硬生生拆散了一對兒!"
我內心淡定如水,因為只有我知道,H的決定是正確的。她終于離開了那個鈍刀割肉、始終想扮演好形象的老公。在H長達半年陪伴老公做心理輔導之后,她終于頓悟作出決定,也完成了對這本書的正確解讀。
書目:《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作者:武志紅
出版商:中國華僑出版社
上架建議:心理勵志
心理學起源于德國,發展于美國,至今發展尚不到200年。然而正因為它起源于西方國家,自帶西方人的特質:結果尚可不論,但力求真實!咨詢心理的夫妻,即使最終碰得頭破血流、一無所有,但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允許婚姻生活在一個謊言里。
中國人卻恰恰相反。中國自古就有:"寧拆十座廟,不壞一樁婚"的古訓;加之國人諱疾忌醫的心態,但凡面對可能會失婚的結果,大多數人便唯恐避之不及,對心理學也嗤之以鼻。美其名曰地說:"日子就稀里糊涂的過,搞那么清楚干什么?"從而造就了越來越多可悲可嘆的婚姻。
1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當我們陷入真切而純粹的悲傷時,必然會淚如泉涌,而這淚水就宛如心靈的洪水,會沖垮我們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種各樣的墻,最終讓我們的內心稱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H婚后不久,婆家準備買房并希望H夫妻贊助首付。
由于當初H和老公的新房是公婆的舊居翻新的,所以婚后公婆一直在外租房而居。出于老人落葉歸根的思想,始終覺得應當有套自己的房子方才穩定。但H卻不贊成再買房子。
倒不是H刻薄小氣,原因是H家條件優渥,娘家除了有一套三居室以外,在市中心還有一套獨單,均可以由公婆隨意挑選且無條件地長期居住;加之H覺得自家房產不少,真沒有再購房的必要了。雙方意見不一,僵持不下。
這當中,H的老公從未表態,既沒有站在父母一邊,也沒有倒向妻子;況且從戀愛到結婚,老公始終對H百依百順,所以這次,H也自然而然地默認老公支持她的主意。
但就在截至購房的前一天,H的老公在臥室內,突然抱住她,就在H還沒有反應過來時,老公竟然哭出聲來。起初H以為自己幻聽了,但隨著老公身體的顫抖和抽搐,H相信那就是哭泣的聲音,而且是聲嘶力竭、撕心裂肺的哭聲。
一時間,H手足無措,趕緊用雙臂圍抱著老公,用手輕拍著老公的后背。慢慢放松下來的老公,啞著嗓子對H說:
"我只是不想雙方都太為難了。"
H突然意識到,老公也有很脆弱的時候,只是他一直在隱忍。所以那一刻,H驚呆的同時更多的是心疼,最終H答應買下那個房子。
原來H的老公對于購房一事自始至終都是在強顏歡笑,面對老婆和父母雙方的意見不合,他不選擇直面而是遠離事實真相。而真相,他越是想否認,消極的影響也就越大。
所以當H的老公,徹底沉入悲傷之時,也是心靈的最后一道防線被壓抑已久的淚水沖垮后的倒塌,他再也控制不住,淚如泉涌。
所以,別再拒絕悲傷拒絕真相了,拒絕的結果只會使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否認真相、與真相較勁上。
請永遠記得,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將悲傷釋放出來,你才能悅納真我!
2 找到憤怒的源頭,就可得救
好的憤怒,必須是針對導致你憤怒的那個人。你對這個人憤怒,你才能捍衛自己的空間,并且憤怒地表達才會有效果。如果這個人惹了你,你不敢對他憤怒,你跑去把憤怒發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發泄得再厲害也沒有用。因為對象選錯了,那樣憤怒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H不止一次地向我吐槽,他老公婚前是一個千依百順、溫柔體貼的男人,但是婚后的矛盾頻發、無端憤怒的狀態,搞得她真分裂。面的婚前婚后的強烈反差,H很是苦惱。
對于H老公的無端憤怒,心理醫師給出的回答是:H老公屬于自我孤僻性格,他從小和所有人都保持著距離。親人、朋友、同事、路人皆是如此。
當婚前,H還僅僅是他女朋友的時候,他對H也像對其他人一樣,都保持著一個"安全距離",但是當H嫁給他以后,他自動把H從"安全距離"拉入自己的圈兒內,從而如曾經憤怒地對待自己一樣,將所有可能是他人導致的憤怒,一并轉嫁到H身上。
所以,很多時候,H并未惹惱老公,但他還會時不時地發出憤怒。因為那有可能是積壓了幾天的憤怒,也有可能是他潛意識里隱藏了多年的憤怒。這些憤怒,一旦爆發,即將是毀滅性的。所以,這正是為什么那些內向、聽話的人,經常會做出令周圍人都難以理解的事情來。
所以,合理地表達憤怒的人,遠比從不憤怒的人更適合與別人建立關系。你最好只和那些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3 逃避內疚:禁欲者模式
·一開始是父母警告他們不要接受別人的饋贈,最終他們自己堅持了這種人生態度
·這種人生態度會讓我們無比孤獨,我們拒絕一個人的付出,其實也就是在拒絕與這個人建立關系。如果我們拒絕所有人的付出,那無疑就是在拒絕與所有人建立關系。
今年五一節,H老公的姐姐舉辦家庭聚會。
下午聚會結束,眾人紛紛向主人辭別,陸續離開。
同H夫妻一起出門的還有H老公的妹妹。三人走向電梯間,電梯開了,H老公率先走進電梯,此時站在電梯外的妹妹熱情詢問H:
"嫂子,你們去哪兒?我開車送你們吧。"
碰巧當天H準備買臺筆記本電腦,而且電腦城確實就在附近,開車過去很方便。出于想搭順風車的想法,H停下了邁入電梯的腳步。
但是出于禮貌,H還是率先詢問妹妹:
"你走哪兒呢?會不會不順路?"
不料還沒等對方回答,H的老公一個大踏步邁出電梯,近乎病態且激動地抓著老婆H的手,轉過頭對妹妹說:
"你不順路的,你不從那邊走,你回去吧!"
一時間,妹妹瞬間尷尬,不知所措。H也似乎被老公的這一過激反應嚇到了,半晌沒有回過神來。不一會兒妹妹說道:
"那好吧,我去取車了,你們路上也慢一點。"
說完,便搭乘旁邊的那部直通地下車庫的電梯離開了。
H滿腹狐疑但是也沒說什么,跟著老公走了20分鐘到公交站,只坐了一站地車;下車后又走了20分鐘方才抵達電腦城。
H的老公之所以不愿去接受他人的幫助,體現的便是一個"禁欲者"的特征。禁欲,即是禁止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
正如海靈格對"禁欲者"的描述:
他們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不全數接受他們需要的東西并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閉自己,節食禁欲。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因此他們沒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們潔身自愛,因此經常把自己想象成高人一等或與眾不同的人。他們感覺到空虛和不足。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何H老公與弟弟妹妹的關系,還不如H與他們來得親密。所以他越來越成為了一座孤島,不與任何人建立關系。
但是"人"字之所以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撐,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也必然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
關系,是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們痛苦的主要來源,但也是幸福的主要來源。所以,不要做禁欲者去拒絕關系,拒絕了,也就拒絕了生命。
4 恐懼告訴你,人生為何會輪回?
極度自控不是情緒化的答案,你要學會接受與寬容。
閨蜜H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這恐怕源于她的原生家庭。但是H老公則遇事沉著、冷靜、平和,這與H自小習慣的氛圍大相徑庭。
婚前H認為這是互補,是彼此相處的潤滑劑,但是隨著婚后的深入了解,H才逐漸發現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H和老公每次吵架,情緒化的H會激動不已,聲色俱厲。這在H的原生家庭里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因為H全家都認為有情緒時,釋放出來則是關鍵,釋放了,情緒便得到舒緩。
但是H老公在面對歇斯底里的H時,不做任何的回應,甚至連一句溝通的言語都沒有,讓H覺得似乎是拳頭打在了一團棉花上,更是慪氣。
而最為苦惱的是,就在H氣急敗壞急需回應與溝通的時候,H老公都會拉著H走進臥室,把她安撫在床邊坐好,跟著自己也坐在H身旁,直勾勾盯著H看,一言不發。這個狀態會持續半小時、一小時,有的時侯甚至是兩三個小時。
H老公之所以有此等怪異舉動,只因他有一個情緒化的媽媽。他討厭媽媽的情緒化,拒絕向媽媽妥協,最終變成了一個極其自控的人。
這之后,H老公以自控來自居,把自控非常當回事,而將情緒化這個在他看來最鄙視的行徑,最大化地投射到周圍人的身上。關系越親密,他的投射越厲害。
其實,情緒化和過分自控是一個維度的內容,自控是為了壓制情緒化,這是一回事。
我們怎么從這一個輪回中得到解脫呢?答案只有接受與寬容。
對于H老公,雖然周遭所有人均看他是一個彬彬有禮、待人謙和之人,但是只有我和H知道,他的所謂寬容大度,只是他在一味地自控和壓抑,并非真正做到接受與寬容。
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命運,承認母親的情緒化,承認自己有一個情緒化的妻子,自己有一點瞧不起她們,甚至非常有意見。當承認這一點后,自己也就會對母親和妻子H的情緒化不那么在乎了。
當自己對某一命運或事實認識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會變得越寬容。于是你對情緒化便不再那樣敏感,對自控也不再那樣執著了。
5 說出"我接受"
·我們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實置之不理,認為那樣自己就可以擺脫它了
·置之不理的那一部分,絕對不會因此消失,它只是被你壓抑進潛意識而已,當它發揮作用時,因為來自潛意識,你的意識對它一無所知,于是你對它便喪失了控制能力
H和心理醫師對面而坐,問到:
"我和老公總是因為小事,吵架頻發。"
"例如呢?"
"比方我過馬路的時候闖紅燈,或者在路上隨手扔了一個垃圾袋,他都會爆發,而且很嚴厲地斥責我,但是這些明明都是小事呀!"
對此,心理醫師給出的回答是:闖紅燈、隨手丟垃圾,這都是H老公不喜歡的行徑,然而他又習慣壓抑并且置之不理,以為這樣就過去了。但事實上,它僅僅被壓入了潛意識,它還會發作。
而當第二天夫妻外出,由于H老公從未提及自己介意這些,H則還是會繼續犯錯,此時H老公繼續壓抑,這樣循環往復。可能到了第三天,它終于爆發了。而這爆發的力度著實驚人,但也因為它來自潛意識,H老公主觀意識上也就無從控制了。
對此,我們只有一件事可以做:"接受"!
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企圖別人能為我們改變一點,自己也就得救了。
學會接受之后,我們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深深地懂得了,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只有開始努力改變自己,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6 家庭"遺傳",最常見的磨難:
越逃避,陰影越重
好友H和老公結婚4年,但H從來不敢和老公要孩子。
在一次聚會中,H和我講了一個她看到的故事。
在一個三口之家里,丈夫待人親和友善,樂于助人,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任何的要求。但是,別看他對別人不敢拒絕、不敢提出要求,回到家對妻子和5歲的兒子,總是百般挑剔。
一次丈夫暴跳如雷后,兒子哭著喊:
"爸爸,你對別人都很好,只對我和媽媽不好!"
H覺得,自己的老公便是故事中的那個丈夫。他始終在逃避問題、逃避對別人的不滿和拒絕、逃避自己母親的情緒化、逃避和他人建立關系、逃避內心真實的悲傷泉涌。
所以H深知,如若他們有了寶寶,這種逃避的心理問題會遺傳、蔓延到寶寶的身上,從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如同惡性循環,那將多么可怕。
所以,打破這個循環,我們必須從自己開始。這也是為什么H選擇陪伴老公咨詢心理醫師的最主要原因。
7 認識自己,認清現實
他自己拒絕改變,那么即使世界上最優秀的心理醫生使出百分之一千的力量,也無法改變他。
H不止一次從婆婆嘴里,聽到她說老公是一個從小就很聽話的孩子。不打架、不惹禍、不吸煙、不喝酒,堪稱現代都市的完美男人。
H是除了他媽媽以外,堪稱老公最親密的人了。除此之外,H老公沒有與他關系親密的朋友。對于建立關系,前面我們談到過。而還有一點,心理醫師給出了四個字:鈍刀割肉
其實,H老公始終在過著一種自虐、割肉、苦行僧的生活。他這樣自虐,是一種精神勝利法。那意思就是:"我聽話、待人厚道,你們自私!你們不知廉恥地自私自利!但我可以禮讓別人。那么我就是正確的,你們永遠是錯誤的。"
婚前的H,意識上看不到這一點,她只看到了老公的厚道、順從、真誠、體貼。但是婚后的不對勁,讓她徹頭徹尾地深信不疑。
因為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有一次H暗示老公可以適度改變,但是老公卻不屑地說:
"改變容易呀!不就是變得自私么?!"
那一瞬間,H崩潰了。她終于知道自己先前只看到了逃避、壓抑對老公的損害,卻沒有看到老公內心深處,是在享受這種自虐,因為這種自虐、割肉的體驗,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圣人!
心理醫師還提醒H,盡管他們婚前無比幸福,但是一旦他們的親密關系建立起來,十有八九也會陷入施虐和受虐的情感狀態,這無疑就是徹頭徹尾的心靈虐待!
而婚后,這種跡象已經顯現出來了,譬如H老公對H婚前絕對地順從,在戀愛早起,H很享受這種方式,但是婚后,H感受到這種關系模式帶來的痛苦,但她卻不知癥結所在。
婚后的很長一段時間,H那種不對勁的感受越來越重,但是,她常常忽略這些,甚至還會反問自己:"老公對你這么好,你怎么還這么挑剔他?有誰對你這么好過?"
在糾結了許久之后,H終于認清,自己是在用理性壓住感性,用意識壓住了潛意識。但幸好,她的潛意識還是表達了出來。于是,她決定了離開。離開這個虛偽逃避的"好男人",離開這個壓抑病態的偽圣人!
讀完這本書,H將自己的心結終于打開,她徹底聆聽到發自內心的真實聲音!因為有一個最強的聲音在告訴她:不能喪失自己一生的幸福!
寫在最后的話: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作者武志紅老師,從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壞習慣、悲傷、憤怒、內疚、恐懼、認知自己、接受等多個方面的心理感知!結合大量的臨床心理癥狀,剝離出患者最真實的內在!
H合上書,給我打了電話,告訴我她的決定。我由衷替她高興。
可能也是由于咨詢心理近半年了,H老公也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協議離婚辦的很痛快,沒有任何牽扯、沒有任何糾葛,大家好聚好散,各自安好!
一早H來還書,不施脂粉、清麗脫俗的臉龐,透出了十足的釋然。H告訴我:
"這是教會我直面失婚的一本書,讓我終于勇敢面對了!"
我拉著H的手,含淚道:
"答應我3件事。
第一,無論以后怎么樣,我都支持你的決定!
第二,如若想談心了,記得隨時找我!
第三,下次遇到愛的人,一定要狠狠去愛!"
H聽完很是感動,但是我們都沒有哭。
送H出門時,她回頭沖我揮手再見。那一刻,陽光灑在她的臉上,一陣微風吹過,她烏黑垂順的長直發隨風飄揚!幸福的笑容洋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