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動力學(FK)和 反向動力學(IK)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運動規律,怎么判定?有幾種說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1,如果是父物體帶動子物體,那么是正向動力學,如果是子物體帶動父物體 那么是發現動力學,這蔗農說法比較直觀的描述了三維物體之間的關系與互相作用。
2.手約束的時候,比如常見的走路,就含有正向 和反向 兩種規律,當抬腳的時候,是正向動力學,我們的大腿帶動小腿,接著帶動腳,當腳著地的時候,是反向動力學,因為這時候腳受地面的約束,反過來作用與小腿和大腿,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地面,那么我們很難保持腳完全不動去擺動大腿和小腿,這是正反向動力學很直觀的應用,當然現實中還要很多類似的運動。
不管哪種說法,只要能理解就可以,下面以Biped為例,我們手動做一個人物下蹲的動作,這是典型的反向動力學的應用:
選中,Biped的雙腳,然后在“keyframeing Tools”卷展欄下 點擊鎖定雙腳的按鈕:
然后選擇“質心”在第0幀和第100幀,分別打上關鍵幀(利用key info 下面的關鍵幀工具),并且在第100幀,把質心放低:
這樣一個反向動力學的例子就完成了,腳受地面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身體。
如果雙腳不鎖定:
可以看到,如果雙肩不鎖定,腳就會穿到地面以下,這也是正向動力學的影響,當然也可以通過關鍵幀,在第一幀給雙腳打上關鍵幀,在最后一幀,把腳再次抬回到地面上,再打上關鍵幀,這樣保持開始和最后動作一致,不就可以了嗎,結果看起來是沒錯:
但是看中間過程:
可以看到在0 和100幀之間,腳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定在那老老實實的,而是還在上下晃動,出現穿插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正向動力學,他的特點是父物體帶動子物體,父物體動不可避免的子物體跟著動,我們只是保證了0幀和100幀不動,中間的我們沒法保證,有個很形象的例子,比如在一張白紙上,已經又兩個點,讓我們在中間連線,我們的手可能可以保證開始和最后都經過兩個點,但是我們很難保證畫出的是一條筆直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