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詩(散文)
.
我平時喜歡寫幾句現代詩,可我自己也發現,翻來覆去寫的最多的,還是關于母愛的詩歌。最近,翻開舊筆記本,發現自己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寫過一些,盡管那時的詩還是比較稚嫩的。其中有一首《讀信》:
……
沒奈何
我只有把信撕開來
讀你無法成句的期盼
讀你早已撕裂的心
母親大惑不解,問我:“好端端的信,為什么要把它撕開來讀?”
那時母親已經六十歲了。她讀過幾年書,寫信用的是繁體字,許多簡化字她就認不得了。
偶爾,我在一些報刊雜志上刊登一些詩歌作品,其中有以母親為題材的詩,就寄給母親看。母親說:“每個字我都認識,就是不知道說的啥意思。感覺就是在說母親什么什么的?!?/p>
這也難怪,詩歌終究不是一種大眾化的文學藝術?!睹姟ご笮颉酚涊d:“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
所以,詩言志,寫母愛的詩歌,只要能表達出兒子對母親的敬仰、感恩、孝心就足夠了。
母愛是偉大的,從古至今,唱不完的歌,做不完的詩,都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情、愛。也許,后人寫母愛無法達到孟郊《游子吟》那樣的詩境,那樣的高度,也許后人的作品在不斷重復前人的意境,但后人依然在不停地寫,仿佛永遠也寫不盡。
詩人徐剛的《母親》是這樣寫的:
生長希望的樹,已不再有希望,
野風和小鳥把果實銜到了遠方。
只有母親的奉獻才是無私的,
不會索取報答與補償。
所有的兒女都盼望遠行,
羞于留在母親身旁,
遠方的誘惑,
除了金錢還有女郎,
來到遠方,
其實也是一片迷惘。
……
好一個“生長希望的樹”,簡直可以作為母親的代名詞。離開母親就是離開了家,那種失落感,孤獨感,不安全感,我想,常人,凡人都應該有過。
母愛是文學作品常見的主題,也最令人夢縈魂牽。一個人可以忘卻自己許許多多的經歷,但對母親的一言一行卻記得清清楚楚。小孩子跌跤,總是喊“媽呀!”,喊聲媽仿佛就不疼了。粗俗的人罵別人,不罵別人的娘就不解氣,因為他知道,母親的尊嚴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要傷害別人,就得踐踏別人的底線。
母親也是兒女的偶像,母親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對的。母愛往往體現在她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她平凡的一言一行中,母愛未必就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常聽人說:“我的母親真好!”好哪兒呢,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
母愛是蜜
吻甜我在他鄉的憂傷
母愛是枚蜂刺
夜夜刺痛我的夢境
想起母親,我的心里是甜蜜的。但母親在兒女們走向遠方以后,又是孤獨的。她在思念中慢慢老去,這也是兒女們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