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書中讀到成長式的教育模式,總是不由得心生羨慕之情。
?想想當年不選擇去學校當老師的原因,在于怕自己不夠本事而“禍害”了學生。到頭來一整理自己的思想,確有些稚嫩。實踐出真知,更何況自己本身是一個有著成長式思維模式的人。
先舉幾個例子:
1.我在中學當心理老師的時候,曾經接待過一個學生,是被老師認為不可教育,上課不停影響他人男生。由于他的不遵守紀律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導主任把他交于我管理,在短短的幾天相處中,我發現他是一個充滿陽光有自己想法又有學習欲望的孩子,與教導主任的評價如此不同。于是,我去旁聽了他們的授課過程。課程中我注意到,老師與他已形成一種模式,當這位學生一有什么小動作的時候,老師便會停下來大發雷霆,用具有強烈殺傷力的語言進行攻擊,而這位學生則會采用更加夸張的行為模式來反抗。
這個情況我會反思兩個問題:第一,如果從行為矯正的方法來看,其實這位學生非常希望得到關注,青春期本來就是出于自我關注與在乎外界評價的時期,因此,影響課堂的行為反而會獲得老師的關注,但是同時又會引起老師負面的評價,假如老師的思維模式是僵固式的,那么學生也容易把這些負面標簽內化,從而強化了其在課堂作亂的行為。第二,這個學生真就如全部人所認為的那樣不可理喻?無可救藥?如果是大部分人所認識的那樣,那這位學生便不會在我這邊表現出完完全全的另外一幅模樣,通過溝通,我了解到在小學三年級之前,這位學生成績非常良好,上課認真聽講,與同學關系融洽,四年級轉學之后適應不了新環境,于是成績一落千丈,直到初一依舊沒有好轉,于是產生厭學情緒,不想學習的時候就想找小伙伴們聊天,剛好碰到了一個僵固式思維的英語老師,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不適應。進一步了解,那位英語老師不僅在課堂上這樣評價,在辦公室經常在其他老師面前批評這位學生,影響了大部分老師的思維。
2.上班之后我隔壁部門有這么一位領導,這位領導處事原則是業績導向,唯業績論,在團隊管理和員工成長無所建樹,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給每位員工貼標簽,“漂亮”、“聰明”、“傲嬌”……一系列詞匯都可以用上,唯獨不關注成長。甚至于,公司有員工發生了巨變引起了他的關注,馬上就開始評價這個人有什么特點。
這領導典型的僵固式思維,也代表了極大部分在中國這種拔尖教育下生產出來的人,你能做得出業績,考高分就是聰明,高人一等,你不能就是慫貨。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讓對下一代的教育也延續如此。
每位家長都有讓孩子變好的心,我們不擔心沒有愛的家長。我們擔心的是有愛卻沒有正確方式去愛的家長。這樣的家長以愛的名義,讓孩子深陷苦難。很多人長大后的行為模式,便深受小時候的教育影響著,但是當這種模式引起種種事故的時候,成人便會陷入困惑。看下面一個例子:
細看上面的對話,心里真的很復雜。以我個人的成長經驗來看,假如當初我母親的教育方式是這種模式,那么我內心的糾結與自我否定應該會少很多。猶記得小時候,當上菜的時候我不小心把湯潑出來的時候,就會被母親大聲呵斥,說我怎么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于是吃飯都是帶著情緒在吃,以后再也不愿意嘗試去端菜,如果再去端菜,也會充滿巨大的壓力。
長大后,我時常回想起這個畫面,特別是當我以同樣的模式被呵斥的時候,我便會產生劇烈的壓力感。自從學了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方式后,我便知道,我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過去,去展望自己的未來,每當不小心犯錯的時候,我會關注錯誤本身,想想是否有法子可以去改進,減少錯誤的機會,不再過多地沉浸在被責備的憂傷中。
教育不應當是如此么?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發展孩子,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在發展,尤其孩童時期發展迅速,但我們有時卻不免陷入僵固的思維中去,去誤以為這個世界是一成不變的。
書籍中提到的教育需要高標準+通往高標準的途徑,不能同意更多。鼓勵不是溺愛,不是降低標準讓其體驗成功對方就會感激你。好的幫助便是擬定嚴格的目標并幫助其通往此目標。我們耗費了太多精力與情緒去與標簽與評價抗衡,卻忽略了關注成長本身。假如明白了這一點,成長式思維的好處便會給教育帶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