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快樂教育”的含義更確切的說應該稱之為“獲得快樂的教育”——它并不是讓孩子一直快樂,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獲得快樂,這才是“快樂教育”的應有之義。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要抓住機會,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能力。
2、適度的內疚感可以讓幼兒控制傷害別人的沖動。當他們做了錯事,適度的內疚感會讓他們想辦法彌補過錯。所以適度的內疚感實識情際上能幫助幼兒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技能。
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情感體驗都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進行適度的情感表達,而不是強烈到能將人淹沒的情感,所以我們要適度教養。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指出他們的行為對他人可能產生的影響。
4、快樂成長,并不意味著眼前即刻的高興。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快樂成長,應該著眼于未來,尊重兒童普遍的發展規律,觀察和滿足兒童自身的個性特點。獲得尊重的孩子,他們的個性、興趣、能力就能得到相應的發展,他們快樂的可能性更高,發展也會更好。
5、人生總是在快樂和不快樂中起起伏伏。來自外部的、膚淺的快樂往往是短暫的,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產生源源不斷的快樂。他們的快樂來自內在動力。不斷有新的挑戰并且能戰勝挑戰,這樣的快樂是深刻的,激發起的動力是快樂不枯竭的源頭。
【心得】被尊重的孩子最快樂
嘟寶說,人生就像是過山車,一會兒上去,一會兒下來。
是的,人生嘛,總是有快樂時候,和不那么快樂的時候。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把負面情緒擋在我們的外面。
如果父母從小給孩子的感覺是,快樂、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是好的,痛苦、負面的、消極的情緒是應該被排除的。就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被允許表達這些不好的情緒,同時,因為沒有機會去體驗這些負面情緒,他們又不知道該如何合理的釋放和疏導這些情緒,反而會讓他們更痛苦。
有的時候,父母會認為,孩子應該永遠快樂,他們會主動為孩子避開一些他們認為會讓孩子感到痛苦的事,但是這些事如果孩子從來未曾體驗過,又怎么知道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會哭泣。我認為,孩子會快樂,是因為他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被愛的感覺,體驗到了成長和戰勝困難的滋味。
如果我們為了避開我們認為的痛苦,不允許孩子做我們認為會讓他不快樂的事,不允許孩子嘗試探索和學習,不為他們制定相應的底線,那么他們就會感到一種虛無感,就像是和現實世界隔著一些什么,無法得到更深刻的體驗,自然也就不一定會真正感到快樂。
相反的,如果我們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相應的規則,就可以有效規避一些可能的危險,這樣的玩耍和生活不是更安全、更快樂嗎?如果我們像和大人對話一樣,和孩子對話,聆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給他們機會為自己做主,即使最后失敗了,但是得到這樣對待的孩子,內心是快樂的。如果我們看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為他們創造各種合適的機會去安全的探索世界,當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也是快樂的。
所以,人生,快樂的時候有很多,不快樂的時候也有很多,但是只要知道前方的路,知道身后的人,就有足夠的勇氣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