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面雨還在下著,只是細得肉眼幾乎看不見,只能憑積水的波紋和沿著屋檐斷斷續(xù)續(xù)滴落的的雨滴聲知道下雨。天色漸漸暗下來,合上書起身,不覺腳已經(jīng)冷得沒知覺了。
大學(xué)的時候買的村上春樹的小說集,《挪威的森林》是里面的第一篇,記得當(dāng)時讀了幾十頁,只以為這是個悲傷的故事,陰翳的文字讓我有點卻步,后來就扔在了一邊。今天無意翻了出來,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比悲傷更悲傷,是個孤獨的故事。有時候覺得人類永恒的原罪是源自人內(nèi)心的孤獨感吧。所以才會有文學(xué),友情,愛情,家。
2.
想到這里,外面突然傳來一陣爆竹聲,夾雜著窗外過往路人的嬉鬧聲,內(nèi)心因故事帶來的壓抑感瞬間被沖散了,像從夢中驚醒般:這是“年”的聲音啊!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fù)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shù)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區(qū)和藏族都是過年,后來變成了過歲(說法還是講“過年”)。
年在古代中國傳說中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的晚上來傷害人,神仙年與人們齊心協(xié)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yōu)榱思o(jì)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獸夕,為了紀(jì)念“年”,把初一稱為過年。
年,中國人一年當(dāng)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年”本身有它的意義,但對于個人來說,過年意味著什么?
自己已經(jīng)過了幾十個年了,可能是因為我是個健忘的人,還是過得隨波逐流,都不曾好好想過。開始在記憶里慢慢搜索,噢噢,對的。
小時候,年是:
排隊磨米粉,做年糕,還有米糖;用竹筒子灌香腸,用醬油兌水和著五香腌制臘肉、板鴨;媽媽負(fù)責(zé)買魚,我負(fù)責(zé)洗曬,到了開學(xué),媽媽總是親自給我裝好滿滿一大罐我最愛的魚干。最愛的是新衣服,新襪子,新鞋子,媽媽說從頭到腳都得是新的,不能亂說臟話,得說吉利的話。當(dāng)然還有在年夜飯都來不及吃飽就迫不及待想要拿到的壓歲紅包啊!想想都激動。大年初一最得勁的便是穿著從頭到腳的新行頭蹦蹦跳跳出去拜年啦,見人便說“過年好啊”,大人們見著小孩子總是免不了一陣夸,有時還能賺到紅包呢!
長大后,年是:
還沒開始春運,就每天警醒著準(zhǔn)備搶票。雖然到家只要五個小時火車加兩小時面包車,站著都能到,但搶票過程的激動和搶到后的興奮,是回家過年這一強烈愿望得以實現(xiàn)的滿足。回到家后,就只管做個巨嬰,媽媽說:“你最喜歡的...,多吃點。” “不行,我不能多吃,得胖死。”某人補刀:“沒關(guān)系的,你現(xiàn)在也就與豬并肩而已,再多吃點就可以趕超了。”我內(nèi)心此時是崩潰的:“要你管,我樂意。”就好比,長得漂亮的人可以說,“今天好丑,不想出門”,若是一個長得丑的人這么說,得笑掉人大牙。一家人其樂融融,有時覺得真好,父母未老,家人安康,此刻你還奢求什么。
3.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越來越?jīng)]味兒了。
沒味兒了么?你可搶過春運時的火車票?每每一到12306放票,有人守著電腦刷網(wǎng)頁刷到手軟,只為了一張回家過年的票;你可見過春運的火車站汽車站?擠滿了在外奔波勞累一整年的人們,翹首以待,只為回家與親人團聚;你可坐過春運的火車?過道全是人,連廁所也擠滿了人,整個車廂濃濃的方便面味道,列車員沒過半個小時就來掃一次垃圾。有人累得用紙墊著坐在過道上就睡著了,只為回家過年,回家過年。
“年”來了,回家吧,有家才有“年”。也不管你身在何方,請記得給身邊的親人朋友送去祝福,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年”是不會變的,這是祖先饋贈于我們的瑰寶,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