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占琳
11月23日,章貢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開展第6次朋輩督導,本次督導共有14人參加。
在開場后,案例報告人進行了案例報告。
案例簡介:來訪者是一位正在上大二的男生,由老師建議過來咨詢。因想擺脫心理創傷的困擾,放過自己選擇做咨詢。在來訪者的描述中,初二被欺負的經歷給他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案例報告結束后,大家紛紛對案例不清楚的地方進行了提問。案例報告人對之進行了補充。隨著來訪者的資料越來越清晰后,進入了談感受環節。
(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每個人能夠觸到的點不一樣,因此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的是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受,并且把它說出來)
小組成員們的反饋:我感覺我不想接這個個案,我感受到不被信任,我感覺到他那里好像有一個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炸彈,我有點想要攻擊他,我覺得有點心疼他……
報告人說,在咨詢過程中,當來訪者提到以暴制暴時,我很害怕,我擔心會被他攻擊,同時,在他不斷的問我該怎么辦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無力。
通過這種移情,大家逐漸對他的狀態開始有了理解……
為什么他在被傷害后不太會維護自己?為什么他會呈現出這么多的敵意?為何他會對他人的“欺負”念念不忘?……
甘霖老師提到,他有一個嚴厲的母親,他的委屈、憤怒、無助從未被很好的接住過,因此他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他的這些情緒感受,那么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他要如何調節控制呢?
經過探討,大家一致同意,他內心存在著很多的未被處理過的原始攻擊性。這種攻擊性經過投射,變成大家對他的敵意和攻擊。最后演變成了投射性認同,也即是他能夠成功地勾引他人來欺負他、攻擊他。
那么,我們可以推斷:他的人際關系很有可能是有問題的。從他的一些行為表現來看,包括他容納沖動的能力、處理人際親密的能力、接受現實規則的能力以及現實檢驗功能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他的問題很有可能是0-1歲的問題。
其次,我們還應看到,他那么憤怒的背后其實是很脆弱的,他的內心住著一個無助而脆弱的自我。
那么面對一個這樣的來訪者,我們要怎么處理?在對案例的探討和理解逐漸深入后,小組成員們開始針對督導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1、在咨詢中,當來訪者一直問該怎么辦的時候,其實對于很多咨詢師來說,是懵的,那么我們有一個方法是不接他的實招,而是通過虛招回到他自身,試著讓他自己去解決。而對于有些精神病性相對較高的來訪者,當他問到了,可以給他一些建議,但最終還是需要讓他學會利用咨詢師的功能自己去解決。
2、對于本案例,由于他的問題比較原始,精神病性比較高,我們最好使用支持性的技術,而不是詮釋性的技術(很有可能會讓他體驗為攻擊),把咨詢師的現實和功能傳遞給他,從而校正他自己的內在現實,修復他所欠缺的功能。
3、對于他提到的咨詢目標“希望能夠處理自己的創傷,自己放過自己,不再為前程往事而悲傷”,我們要清楚,他想要達到的這種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來訪者能夠看到一件事或是一個人好的一面,同時又能夠接納它壞的一面,那么他會逐漸進入哀悼的過程,從而真正地讓過去過去。
最后甘霖老師總結了來訪者所運用的防御機制,包括理智化隔離、用憤怒防御羞辱、投射、分裂、投射認同、功能抑制等等。在講述投射性認同時,為了讓成員們更好的理解,甘老師提到了3種表達痛苦的方式:1、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痛苦;2、用身體行動讓對方看到、明白自己的痛苦;3、間接地讓對方體驗自己的痛苦,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苦。投射性認同的方式則是我們所提到的第三種方式。同時提醒道:咨詢室里發生的事是咨詢最好的材料,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