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同事聊天,她每年花近十萬塊把還在上小學的孩子送到了幾千公里之外的一個國學特色教育學校,沒有每天成堆的試卷與課程,孩子在大自然中、在手工實踐中增長知識,增加閱歷。
這種教育方式固然好,可是對這種送孩子去很遠地方上學的做法,我其實并不認同。一個還在上小學的年幼的孩子,遠離父母的陪伴,她愿意嗎?她的父母這樣做,又圖什么?
有時候會想,我們為什么要生孩子?最喜歡的一個回答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那么問題來了,怎樣參與呢?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遠離父母去接受所謂的精英教育?我認為,陪伴是最起碼的參與,如果孩子都不在身邊,談何參與?
也許我的孩子還太小,我還沒有深刻體會到有些家長對孩子學習狀況的那種無處不在的焦慮,可是我有自己的底線,我的孩子,一定要在我身邊長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世界上有那么一個人,不僅繼承了你的長相和財產,還繼承了你的音容笑貌,繼承了你走路的姿態,繼承了你對生活的看法,想到這些,你不覺得有孩子在身邊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嗎?
當然,帶孩子的過程中也很辛苦、很操心,可是見證了她的成長,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看著她從49㎝長到現在的身高,從3.5kg長到現在的體重,學會抬頭,學會坐,學會爬,學步走路,學著張開小雙臂渴望你的懷抱,學會拍手與再見,學會做各種怪動作來逗你,這些,都是我們平凡的生命中的閃光點。
大學時的一位很牛的老師,在很年輕的年紀就生了孩子,三十五六風華正茂的年紀,事業有成,孩子也非常優秀,那個時候她的孩子十歲左右的樣子,從來沒有和普通孩子一樣去上過學,他們home schooling,已經拿過全國少兒英語演講的前三名,旁聽大學課程,學習各種樂器,讓我們都很羨慕自嘆不如。她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我首先是一名家庭主婦,其次才是一個大學老師;她還說,我家的孩子,我沒有一天不帶在身邊。如今為人父母,時常想起這兩句話,第一句教導我擺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找到生活的重心;第二句告誡我陪伴好家人孩子,這是最起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