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秦時期的歷史,戰國很好理解,那是風起云涌、七雄爭霸的鐵血時代。可是西周之后,戰國之前,這東周時期的前半段,為什么又叫做“春秋”呢?
01:春秋
突然蹦出這個想法,也是覺得很奇怪,于是去翻找資料。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當時的諸侯國魯國,有一部編年體史書叫做《春秋》,正好大致的記載了東周前半段的歷史,于是被后來的史學家借用這個名稱,用來代指那個時代。
可是當時的各諸侯國都有自己國家的史書,為何專用魯國的史書名稱來代表一個時代呢?這就是名人效應了。史傳當時孔子,親自整理修訂了《春秋》這部史書,并將其納入儒家經典。于是,春秋時代誕生。
從春秋到戰國,前者是后人的總結,后者應該是當時就有的稱謂。《戰國策》中的“燕策”記載,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看來時人已經把那個時代稱作戰國了。
02:思辨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這或許是中華民族史上最激進、最熱血的歲月。在群雄逐鹿的大時代下,戰爭并沒有影響到百家爭鳴,反而思想愈發激辯,文化更加碰撞。
只要你有學說,無論屬于哪一派,哪怕自創的門派,都可以得到豪門大戶、甚至諸侯國家的賞識,成為食客門人、或直接被各國爭搶。厲害如蘇秦張儀,憑舌燦蓮花的一張嘴,就能讓國家間合縱連橫,分分鐘影響戰局。
在那個時代,吸納了多少食客門人、有什么社會名流來歸順,都成為了上流階層爭相攀比的對象,所以就有了戰國四君子,和食客三千的說法。
而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地位也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得上一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那或許是古代文人們最風光的時代。因為到了秦代,被焚書坑儒了一批;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在等著他們;而之后整個封建王朝的體系下,大多數文人的說話作書,其實都是戰戰兢兢的,不再有百家爭鳴的熱鬧氣象了。
03:大時代
對春秋戰國產生濃烈興趣,是源于在上學時,看的一部黃易的小說《尋秦記》。對,就是那部穿越劇的老大。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書中七國爭雄的場面足夠宏大、合縱連橫的細節足夠動人。看完小說,對那個時代放不下了,又去看了《東周列國志》、《戰國策》等史書,無論是政治、思想、軍事、人物還是影響力,那真是一個無比璀璨的時代。
之所以寫這一段,因為最近正在看《大秦帝國》這部書,似乎又回到了那個騎馬引弓射天下的年月。好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