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一直是個笨蛋
蕭秋水老師說:笨蛋就是用同一種方法,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原來我一直是個笨蛋。
比如每天的系列里任務只是數字的累加,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進展;
比如從來沒好好研究過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點贊數、留言數和題目、內容的關系;
比如寫什么能“既對自己有用也對別人有用”這個理念就選擇完全的忽視,每天自說自話......
今天聽秋水老師的《知識管理》課程說,我們應該重視、收集、分析、運用數據。其實最終還是落在一個“用”字上。笑來老師的寫作課也曾苦口婆心的教大家要做一個對素材如饑似渴的人。
記得第一期寫作課后,每天看到什么、遇到什么事、有什么感想都會馬上記下來,作為文章素材,然后再問自己“這個例子還能用到什么地方?”,那段時間寫作練習動力十足,每天都以發現新例子而高興,怎么漸漸就忘了這些方法呢......
2、為什么寫作
現在每天早上寫的文章,我會同步到簡書上,有時候投稿被拒,小編會發來不錄取的原因,大部分都是與專題要求不符。因為我從來沒研究過不同專題的錄取要求,只是盲目的投稿,或者投在每天寫1000字這樣的專題上,雖然是自動錄取,關注專題的人和有許多萬,但是閱讀量不大,本身就說問題了,但我依然沒做出任何改變。
有時候也挺迷茫,我到底是為什么寫呢?為了培養寫的習慣→為了深入思考→為了輸出倒逼輸入。那我的輸入呢?只是把每天的瑣事湊在一起,肯定不算高質量的輸入,最終還應該要落在實實在在做的事情上,比如讀書后、聽課后、聽分享后的收獲,光是輸出文字只是引發思考的過程,而思考的結果引發了什么樣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改變我們的一定是行動。如果光有思考沒有行動,最終的結果可能和許多人一樣:讀了那么多書、懂得那么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雖說我已經在“改變自己”的路上,但是什么樣的行動會讓我加速前行是需要不斷修正的,不要想著等一切準備就緒了再開始,一定要先行動起來。表現性人格的人在行動前會糾結先邁哪條腿更好、更漂亮,而進取型人格的人早就跑出去好遠了。
3、刻意練習小組任務
昨天的任務是做一個迷你版的自我介紹,這是一個對原文取舍的過程。比如為了精簡,需要的是高度概括的話,有時候想保留一段文字,但這段話描述的意思太具體,概括性不強。這就反映出,當初在寫原文的時候,文章的框架不夠清晰,文字組織過程也太隨意,這也是今后寫文章需要改進的地方,至于如何改進還要讀書學習。
需要提高的地方有許多,還是該向秋葉老師說的,先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做一個比較清晰的規劃,然后按節奏、按步驟來,保持耐心,總有一天能達成目標。